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亲子关系与命运

作者: 熊玲 时间:2006-09-29浏览次数:3956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如果,
    母亲象征温床,
    父亲象征世界,
    那么,
    母与子的关系是享受型的,
    父与子的关系是成长型的。
    孩子的成长意味着放弃温床,
    难怪有人说“我不想长大”,
    那是因为他难舍母亲;
    也有人说“放弃是一种能力”,
    那是因为他成长为了父亲。
 
    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放弃的是母亲,让孩子学会应付风险、走向世界的是父亲。母亲在孩子的背后,永远是亲爱的温床;父亲在孩子的背后,永远是撑起世界的大山。
 
    可是,许多父亲并不懂得对孩子的教育,他们擅长的是说教与发号施令;许多母亲也并不懂得怎样爱孩子,她们擅长的是如何地唠叨与溺爱。他们执着地坚持——
 
    宁可自己苦点,不让孩子吃亏;
 
    宁可自己是“看守”,只要孩子是乖乖;
 
    宁可自己操碎心,不让孩子不开心;
 
 
    宁可自己当“奴隶”,只要孩子成绩数第一;
 
    宁可自己没自己,只要孩子能成为我想他(她)成为的那种人。
 
    若要感天动地,惟有天下父母心!若说“可怜天下父母心”,不如说“不幸”啊,我的父母心!因为,这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时代,父母养育子女已不像上辈父母那么艰辛。不幸的是,如今的父母依然感到艰辛,甚至比上辈们还艰辛。我们知道,那是心力交瘁的感觉。可父母们不知道,为何伴随他们爱护下成长的孩子,总是回应给他们的是最不想要的——逆反、厌学、早恋、情感缺乏、游戏成瘾……?
 
    这种结局,透视的是一种“你就是我”或“只有你没有我”的亲子关系。它的命运是:你完全不是我的那个你,我们像是陌路人。这种关系里,父母是在替代孩子生活。他们付出了,但他们损失了。替代与干预,是他们养育方式的元凶;孩子对父母的排斥,是他们滥施爱的代价。
 
    父母若要弄懂孩子,能使孩子健康地成长,就请读懂一位8岁孩子(布拉德利)代表孩子们的心声——
 
      

    
   
    爸爸妈妈
 
    你若轻柔、温和地对我触摸,
 
    你若看着我,对我微笑,
 
    你若在说话前,偶尔听我说,
 
    那么,我会长大,真正地长大。
 
    父母们若能这样,这是一种“我懂你,我陪你成长”的亲子关系。它的命运是:孩子能够走向独立、走向自我的天地。
 
    父母若要弄懂再大一点的孩子,就请读懂一位13岁孩子(艾思飞)代表孩子们的心声——
 
    我们这一代学生从父母那里得到的“糟糕透了”比“精彩极了”多得多,从他们眼里经常看到的是责备的目光,我们耳朵里经常听到的是: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笨……总之,批评比表扬多得多。他们总是以过高的标准来要求我们,总以为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要求我们十全十美,差一点就“糟糕透了”。他们哪里知道,这样会使我们的理想风帆一次又一次被“糟糕透了”这股风浪颠覆。他们那里知道,我们多么需要他们说一声“精彩极了”啊!我们学走路时他们的那种鼓励、赞扬,现在已当然无存。就像我,自信心都快被批驳得没有了。还有许多同学也是由于“糟糕透了”听得太多,也没有勇气去实践。也许这是导致我们做事优柔寡断,做不好事情的主要原因。
 
    举一个例子,一次我心血来潮写了一篇小说,自己认为还写得不错,很高兴地拿给爸爸看,爸爸接过本子,越读眉头皱得越紧,过了十分钟,他摇了摇头,叹了口气,说:“这几天你偷偷摸摸的就是在写这个鬼东西?乱七八糟的,写小说的基本方法、要素一点都不懂!糟糕透了!”这时妈妈走过来也看了一遍,说:“你怎么成天把心思花在这上面?有时间还不如去做几张卷子。”她把文章从本子上撕下来,扔进了垃圾桶。
 
 

 
   
 
    我明白,父母这么做是怕我影响了学习。不表扬就算了,我利用挤出来的时间写点文章有错吗?你们不是经常给我讲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吗?!经这次打击,我写作的爱好,就像鸟儿的翅膀被深深地看砍了一刀。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成长需要经历风雨,但我们更需要阳光!多一些赞许的目光和鼓励的话语,我们才有信心有勇气去探索、才能将事情干好!家长们:当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时,请多给我们“精彩极了”少给我们一些“糟糕透了”,让我们在阳光下,快乐地成长。好吗?
 
    父母们若能够这样,这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它的命运是:孩子能懂得自己,懂得生活,他们能够顺利地跨进成熟的成人世界。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06,9

 
    熊玲相关文章:
   

     从孩子“拖沓”与“任性”中看父母的行为模

     亲子关系与命

     守护秘密好沉

     猫和老鼠的故事

     戒网瘾很难也很简单

     网瘾与网瘾背后的依赖情结

     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解读青少年的另类暴力——沉溺杀手游戏

     谁让你不快乐

     害怕说“不”的心结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一)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二)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三)

    迷失的羔羊谁之过?路在何方?

    小是大,薄是

    人际交往中你惧怕什么

    遇到人际麻烦该咋办

    我不会笑了

    再发生一次肯定就会爆发

    谁在决定我成绩的命运

    怎样找回自信和自我

    分享快乐体验

    好人的不好

    当什么都没有时

    能接受真实的自己吗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

  脆弱的本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为什么老是脸

  任性的性

  有一种感觉叫不服

  离开你的夹缝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 233490013
  • 80786083
  • 23349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