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当孩子挑战到你的最怕

作者: 时间:2019-08-27浏览次数:85


1,一段对话

我在微博发表了文章“再谈两难”,其中一小段是:曾奇峰就父母的疑问时说,假如他们问:孩子不上学,我们是接受还是不允许?回答:作为父母,如果你们能从里到外、从想法到行动都反感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你们的孩子就自然去学校了--你们代替了他们反感,他们就不必反感了。反问:那孩子得到支持,就更理直气壮地不去上学呢?回答:这是一个技术性的说法,讲的是千百回转的事的那最后的一件事,其中还有许多工作可做呵。

然后,有位名叫“花花草草爱我”,想必是一位母亲给了留言:我的孩子现在初一就说什么也不去上学了,而且还变的叛逆了,我现在特别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现在天天看这方面的资料,今天看到了老师写的这段话,第一段读了好几遍,还是没有太明白,您能再给解释一下吗,谢谢老师了!(注:她指的就是那一小段)

我回复:这段话的确难懂,有点绕。我尽量通俗点解释:第一,曾奇峰(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认为,孩子之所以不想上学,是因他在孤立无援下对周围世界“强制性学习”的反感与反抗,如果父母允许他的感受,并接受他的不想上学,孩子会感觉到被重要人物的认同和接纳,这会削弱他的逆反、和孤注一掷,可能孩子反而不跟周围世界对着干了。 第二,所谓“技术性的说法,讲的是千百回转的事的那最后一件事…”,是说本质上,任何问题的解决,最终是依赖于对问题诚挚的承认、接受、化解。就孩子不上学的问题,最佳策略是以退为进。当然做到这,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的。因“不想上学”背后是有诸多其他问题的。

“花花草草爱我”: 我还是先要跟孩子有一样的想法,赞同他不上学,通过这样慢慢磨去他强烈的叛逆,然后再一步一步的开导孩子,让孩子知道上学的重要性,我的想法对吗?熊老师能在我这么苦恼的时候亲自回复,真是万分感谢!

我回复:认同你的想法。(可能,“花花草草爱我”有了领悟,暂时不那么焦虑孩子的不上学;也可能她真能做到先接受孩子的不上学。)




2,当孩子挑战你的最怕,你能承受或接受多少?

若问父母最怕孩子的什么?或许,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是他们的最怕。因为中国父母的特长,就是担心、操心孩子。从某种角度,这透射了中国父母尤其是母亲,匮乏自我,唯以亲密关系中他者的成功,能感觉自我的价值存在。

孩子的不上学,没有几个父母能淡定、能接受。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也发现,构成父母最大不安的,莫过于“...孩子的问题已发展到完全不上学了”,从他们的表达和神情里,你能感受到那满腹的惊慌与愤懑,有些恨不得即刻捆绑、押着孩子去上学。

不难理解,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文化影响,对具有高分情结、习惯转嫁自我期望的父母而言,孩子不愿上学,无异将父母的心置于“断送前途”的绝望。可以说,父母对孩子无穷的担忧之中,当属不上学,触碰了家长的最痛。

回到事实,无论何种原因,孩子他就是不愿上学,父母你,将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应对?总体上,不应软硬兼施的催促孩子上学,因这是孩子目前的最痛(敏感点);倒是需父母冷静之下处理自己的着急上火,即先思考,不作为。

此时,引发父母思考的重点有二:1)孩子不上学,除了他因-反感学习和教学体制的压力以外,是否跟你们隐性的压力有关?如,你们只关心他的学习,只有他表现乖你才高兴?或予赏罚只跟他的成绩有关?或母亲总是一个唠叨者、牺牲者等等。2)从应对的策略讲,你能接受孩子不上学吗?即,你能代替孩子反感上学吗?

这里多谈点 2)。换位思考,如果你是反感上学孩子的母亲,你能在多大程度上做到代替孩子的反感,接受孩子的不上学?实话,这是一个很悖论的问题。曾奇峰回答父母的观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精辟,但就中国父母来说,大多是根本不能理解,即便理解,也根本做不到接受,诸如不上学等叛逆行为。举个例,如今也有很多父母已清醒、明白:没必要也很不情愿给孩子报什么课外集训班、买学区房之类,但因各种“没办法”而硬要做,许多方面都是做着自己反感的事情。为什么?心里有怕呗,害怕抗拒“强权”,脱离“起跑线”后的不确定、不堪的后果。

当孩子挑战到你的最怕,兴许是孩子使你看见他最柔软的时候。别以为,孩子逃学、打网游等,是他什么都不怕的悖逆,相反,可能是他积怨已久的负情绪(愿望受伤,再恐惧受伤的心理)没得任何理解、消化的总爆发。爆发本身,暴露了人的脆弱之极。不同于父母的,是孩子敢于抵抗,不做憋屈自己反感的事情。但代价却是,不被喜欢、不被认同。

中国母亲还有一特长,就是为孩子代劳(即代替),这是又一妨碍母亲能看见孩子的屏障。更糟的是,父母的代替,绝对意义上是代替吃苦的范畴,如不让你跌倒,不让你进厨房;代你背书包,恨不得代你生病,代你做所有...但绝不代替你,跟我立场背离的做法,如不听话、不做作业、不找对象、不成家立业等等...这也没啥不对。只是,父母一贯太讲究对错,以致见不得孩子的不好,更理解不了孩子的很多“不对”也是对的。因为他不想被你复制,但由于他还小,缺乏实力与智慧,只好用冲动的逆反,跟人作对。

须知,孩子很明白上学的重要性,但若他用不上学触碰你的最怕,那实则在表达孤独无助时的愤怒,像是甘冒风险之举,以引起你对他内心世界的关注。

基于上述,我们有理由说:直面孩子的不想上学,你唯能做的功课,不是劝诱他上学,而是先允许、接受他不上学。

要排除那种内心急恨、表面无可奈何的假接受。这没效果的,原因一,是孩子的天然感受力能嗅到父母态度的真伪、情感的真切与否;第二,你若假他亦假。孩子会惯用逆反来抗衡他不被理解的情感,在应对压力时,他会潜意识的依赖叛逆成功的快意。家庭中,如果存在逆反的强迫性重复,那是在说明,孩子想对抗虚假关系,或想打破控制性关系一直不成功。





曾奇峰老师的“作为父母,如果你们能从里到外、从想法到行动都反感现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你们的孩子就自然去学校了--你们代替了他们反感,他们就不必反感了...”之论,用象征来理解,犹如一种“深入敌后”的思想,欲征服对手,先要知根知底。当然,你不用征服孩子,要信服于孩子。即化解孩子的反感情绪,你先要用心深入他的体验——那反感后面的伤心、失落、想法等等,然后孩子从你的情感反应中,能真正感觉到,原来你们是理解我、爱我的啊...转变才会发生。

孩子已不想上学,父母好的作为,是不作为。这类似于冷处理,但一定是不带敌意的冷处理,实际是给了孩子感觉上的认同,给了孩子的自我思考、自我抉择的空间。相信,人性是有深度认可、连接的需求,当你在不被任何人接纳,或走投无路时,反有破坏力豁出去的勇气;当你见身边人比自己更悲愤时,你会顿然平静。这也吻合了那句名言的道理:当幸福被分享时,幸福翻了倍,当痛苦被分担时,痛减弱了半。其实,生活中处理很多冲突性问题,都是这个理。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 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从孩子“拖沓”与“任性”中看父母的行为模式

 亲子关系与命运

 守护秘密好沉重

 猫和老鼠的故事

 戒网瘾很难也很简单

 网瘾与网瘾背后的依赖情结

 青少年攻击行为——暴力的心理动力学意义

 解读青少年的另类暴力——沉溺杀手游戏

 谁让你不快乐

 害怕说“不”的心结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一)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二)

 关于“孩子减负,家长增素”的思考(三)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