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媒体报道

八旬老翁缘何爱女装?

作者:admin 时间:2012-08-13 浏览次数:1217

此文载于《名医》杂志2012(总第031期)8月

 

 

    近日, 84岁的佛山市退休干部钱今凡在媒体公开跨性别人士的身份,成为中国公开身份的最年长的跨性别人士。据说,他从小都希望以女性的身份生活,但直到80岁,他才开始吃激素隆胸、穿女装,并为自己改名为“伊玲”。这些举动是正常还是变态、是勇敢还是自私?本刊邀请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所长熊玲,为大家解读跨性别人士。

 

本刊记者 凌茜雯

 

 

 

 

    女孩穿裙子、留长发、玩玩偶,男孩穿裤子、留短发、玩刀枪;女人应腼腆温柔才有“女人味”,男人应强壮刚强方算得上“男子汉”。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都仿佛是天经地义的性别差异,他们以此要求自己,也以此教导子女。

    不过,这些社会性别规范在跨性别人士眼中,则是噩梦之源。伊玲身为男儿,他不羡慕黄飞鸿精湛的功夫和豪侠心肠,却渴望成为十三妹般的侠女;即便和常人一般结婚生子,他也没有放弃“变成女人”的努力。

    或许,不是跨性别人士,很难真切地感受到伊玲那种“女人的灵魂错误地托生在男人身体”的痛苦。

       

跨性别不等于性变态

    对于伊玲的举动,人们毁誉不一。对此,熊玲指出,“人们对伊玲等跨性别人士的不同看法,本身就说明了,要给跨性别下个确切的定义或冠以恰当的名称,是个复杂而棘手的问题。英国著名的性心理学专家哈夫洛克•埃利斯把此现象定义为‘异性装扮欲’,并将其归于性的中性形式。”

    这类人之所有具有异性装扮欲,往往是被其人格结构中的一种敏感和女性成分所驱使。而这种成分的形成,通常与反常的童年经历有关,比如被当作异性抚养、过分依恋母亲等。“精神动力学的观点认为,导致异性装扮欲的基本因素是阉割情结。这是精神分析学里的专业术语,指人在性身份发育的幼儿期,因无意识恋母而存有的阉割焦虑和乱伦压抑,以及儿童期受母亲的控制、占有导致剥夺性憎恨,或被抛弃的迫害恐惧。若儿童能真正认同父亲及父亲象征的法律,便能被克服阉割恐惧,正常成长;反之,会留下导致日后反常生活的情结。”

    而在伊玲这一案例中,熊玲认为,最能解读其跨性别根源的,是伊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的那句“记得我3岁时的一次摆撒尿,旁人说咋是个男孩,我心里很难受,觉得要是个女孩会很好”,之后他的内心便逐渐倾慕于女孩的所想所行。

    “心理发展学告诉我们,性别身份的形成始于婴儿,终于8岁前。伊玲的回忆,足以解释他的女性身份在幼年埋下了种子,而在他的成长过程中,自幼那份‘做个女孩会很好’的欲念、‘男孩不好’的感觉,便作为精神内驱力伴随着他的情感生活。”于是,在心理上,他早已否认自己是男孩,且一直很自恋地爱着他内心的自我理想——女孩,一直以女性身份感受着自己,一直希望在生理上还原自己的心理身份。但由于实际上他是男儿身,他迫于强烈的理性需要,也同时接受了自己男性的自我。

    应该说,伊玲以男性身份较好地完成了丈夫和父亲的社会角色,并能坦然地面对和实现着他真实的自己,这是很令人叹服的。

 

当事者无内心冲突或无须心理干预

    近年来,人们的性别观念愈加开放。以往为人们所不齿的同性恋、“伪娘”等人群逐渐被主流价值观所承认。而伊玲等跨性别人士的出现,则让不少人感到困惑,伊玲不是也穿女装吗,这和“伪娘”何异?伊玲认为自己心理上是女性,却说自己和男性接近会有排斥反应,而且和妻子的夫妻生活还不错,这岂不是同性恋?

    熊玲解释道,跨性别人士和同性恋者、伪娘不是同一概念。“同性恋与异性装扮欲很接近,但前者排斥异性而亲近同性,性取向是同性;后者可以亲近异性,性指向亦不是同性。在性偏离的所有情形中,异性装扮欲仅比同性恋的发生率底。不过,伊玲的情形,还不完全像是艾利斯说的‘异性装扮欲’,因为他不仅想穿女装,还要手术变性。这虽像是同性恋,但他又不是,因为他的性对象并非同性,而是异性。他的变性需要,仅仅是实现他早期的女性身份认同。当他真变性之后,是否与妻子性生活是个问号。但可以说,他的情形是个体性别身份的颠覆,属于早期性身份压抑的心理问题,与男同性恋或女同性恋无关。”

    而“伪娘”是指模仿女性的腔调、习性、爱好等,但打扮较中性化的一群男性,多半是青春期的男孩,即所谓“娘娘腔”、偏女性化的男孩。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很复杂,多跟媒体选秀、家庭溺爱,以及个体追求离奇时尚、夸张的空虚心理有关。但和跨性别人士认为自己“长错了身体”不同,“伪娘”内心还是认同自己的男性身份。

    现在普遍认为,同性恋、“伪娘”并非“病态”,无须治疗。那么,跨性别人士呢?熊玲认为,“是否有必要通过心理层面的干预进行调整,取决于当事者有无调整的需要。若当事者有接受心理咨询的需要,那么在咨询的过程中,重点是处理当事者的内心冲突,如果是没有冲突或坚持要跨性别的行为,则不是心理干预的对象。”

    当然,不少跨性别人士的确有性格问题,比如极其敏感,但那只是一种因性身份变异而产生的心理现象,而非人格上的扭曲。人们不应动辄给这类人群扣上“人格扭曲”“人品问题”的帽子,对他们投以鄙视、奚落的眼光。

 

父母应尊重孩子的性身份

    和伊玲一样,很多跨性别人士都是从小就有成为异性的想法。近日台湾媒体报道,美国一名5岁女童泰勒从2岁开始就觉得自己是男生。经过多方检查后,父母认定她是跨性别儿童。为此,他们陷入了艰难的思考:是否在女儿10岁前,为她注射“发育阻滞剂”,抑制其性特征发育和月经?这样,如果泰勒15岁后仍然想当男生,就可以进行激素治疗,刺激性发育并发育成男生;如果到时候泰勒想恢复女生身份,也可以停止注射药物,变回女孩。

    泰勒的父母面对的,是一个涉及到人权、伦理或法律上的问题,恐怕很多父母都不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子女需要在这类问题上进行无止境的心理挣扎。

    熊玲指出,“跨性别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不同领域的研究者有不同解释,概要说包括了先天和后天因素,其中后天因素为主导。”为此,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别认同教育,尤其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很多父母习惯于压抑和隐藏与性相关的信息,不擅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实际上,父母应学习儿童心理发展的知识,以便掌握与孩子情感交流的有效性;在儿童期,应注重对孩子真实身份的尊重,对于女孩,应给予她女孩子的打扮,并让她感受到她是重要的、是被爱的,对于男孩,要避免把他当作一个娇滴滴的女孩来抚养。

    父母还需具备一定的儿童性教育知识,当孩子表现出对各种性游戏、性话题的好奇时,持平和自然的态度,坦然地直接面对,不慌不乱地回应,而非回避躲闪、惊讶不安、严肃或斥责。

   

人物档案:

熊玲

    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所长、首席咨询师,副主任医师,心理治疗师,精神分析师,资深婚姻情感、青少年心理咨询专家,资深神经症治疗专家。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十多年,在国家级心理学杂志发表专业学术文章100余篇。

    擅长:恋爱、情感、婚姻问题咨询,人际关系及各类情绪障碍,各类神经症(焦虑症、失眠、抑郁症、强迫症、恐惧症、癔症)的咨询与治疗,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性心理咨询等。

    值班时间:周二至周六

 

    相关文章:

    五大心理现象透视

    新警察故事》中的心理学

    解决不良学习习惯 心理专家会诊“网瘾”

    街头卖身只因认不清自己

    打孔上瘾只因没自信

    女大学生奶瓶喝水不仅仅为“装嫩”

    艺术家自虐实为自恋

    80后 婚姻别玩AA制

    5年与5个月 我们的爱该何去何从?

    无烟日:艺术家戒烟要灵感还是要健康?

    成都白领迷“测谎” 9大招数帮你测出TA的谎言

    开心网:侵略者还是开心果?

    成都男人为何滞销?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