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青少年心理

陈侬:曾轶可,教你怎样做父母

作者:陈侬 时间:2013-05-27 浏览次数:1297

作者:陈侬 
 

      当我第一次在电视上看见曾轶可的时候她正在唱着这首歌《还能孩子多久》,竟然一下就被吸引了,她带着童音颤抖着唱出的歌声,像是某种东西触动了我的心,仿佛时光倒流,童年的记忆被打开,那种无助、渴望、恐惧又无奈的情绪好像又再次涌上了心头。

   也许当你还是个孩子,记忆中也曾感觉到父母匆匆离去的背影,你像一件玩具又一次被放在了别人的家中,在无助和等待中渴望着父母的身影和拥抱。是的,孩子就像成长中的小树苗,枝干都很细嫩,无论何时都渴望着父母爱的雨露,即使是一个拥抱一个kiss一个电话都会给孩子带来快乐。因为孩子感觉到了父母的爱,而这正是成长最基本的养料与力量源泉。虽然,孩子嘴上不懂得如何表达但是心里却是很想要!

   成长中的孩子很多时候是不懂得友情和爱情有什么区别的,很多时候也会如幼儿般任性撒娇,很多时候玩具就是他们最可以依靠和信赖的朋友,很多时候孩子心里的想法和感觉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情绪去表达,作为父母是否真切的去理解和体会过孩子的感觉呢?是否只能用一种成人的思维去嘲笑和责备孩子呢?孩子的玩具可以不要,糖果可以不要,但是父母的爱却是孩子不能不要的。这是多么直白的语言啊!这是一首简单的歌,歌曲的创作者用最稚嫩的声音,却唱出了孩子最真切的心声,有需要、有渴望、有委屈,也有孩子心中对父母不满的小小呐喊!!

   每个人都曾经是孩子,从咿呀学语的婴儿到懵懵懂懂的小孩,经历青春期的蜕变,逐渐成长了为青春勃发的少男少女。当她蹒跚学步,一路走来,长成一个18岁的如花绽放大姑娘的时候,她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性别身份——我是一个女孩,也会深切地感受到女性对于异性的吸引力;她不仅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再是个孩子,而且会真切地体会到作为父母的那一份爱、一份苦衷、一份期待。她不再像儿时那样任性,不再沉迷于被娇宠的喜悦,当她从孩童的稚气中醒来,突然间便有了成人的思考与烦恼。然而这一切成长带来的必然变化,却取决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拥有一份来自父母的正常的爱!而在曾轶可的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在成长道路上的伤痛与难题。只不过,这是一种可以用歌声表达出来的难题,而不是压抑的伤痛!

    婴儿般的需要——“我还是个孩子,给我个拥抱好不好,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
撒娇!”这是对自己内心深处未长大的自我的需要的充分表达,每一个人都存在着这样一
个幼稚的自我,对她的接纳与表达,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拒绝长大的任性——“大人们,没什么了不起,满了18岁又怎样!!”从表面上看,
是在表达逆反,其实是以孩子般的任性向父母提出的爱的叩问。父母对于孩子的逆反情绪
的反映,决定了逆反是否需要继续存在。
    无法完成的性别角色的分化——“给我个KISS好不好,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的
擦掉。”亲情与爱情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孩子眼里,亲情与爱情是缺少区分度的,他们
或者在看似爱情的交往关系中寻求缺失的亲情依恋,或者在亲情关系中寻求两性爱情体
验,这在儿童与青春前期的“父女”或“母子”亲密关系中可以找到充分的证据。如果
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亲情关怀不够,那么,她进入爱情关系必然存在某种阻碍。
    告别童年快乐时光的无奈——“我的力量不够,头发还没长长,时间就要带我走!”
每一个人都有成长的焦虑。当月流逝我们不再年幼,当某种社会的要求与父母的期待需
要我们告别孩童时代而成为一个懂事的大人时,这种焦虑无奈便成为内心的必然。
    儿童式讨好——“我还是个孩子,别生我的气好不好,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
你的!”父母总是拒绝孩子“退行”为小孩,父母总是不切实际地希望是小孩的我们快
快懂事成人,这样的反映方式只能带来一个结果,那就是孩子式的讨好与迎合。许多时
候,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一个赞许或者一个关切,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愧疚性冲突人格——“我还是个孩子,给我个电话好不好,虽然我脸上不屑口上随
便,可是心里,好想要!”当父母总是拒绝孩子的需要与要求的时候,孩子就会形成愧
疚性人格,或者形成矛盾性人格,他们表现出一种口是心非的行为式或表达方式。而
这样的冲突表现,本质是担心被拒绝,是对拒绝可能构成的伤害的防御。要不,不愿意
直抒心机呢?

   来自父母的安全庇护、接纳认同、引导支持、无条件积极关注,是超越物质满足的心灵成长养料,是人格完善的基础,是自我成长的前提。然而,这却是很多父母常常忽视的地方。很多人小时候都曾体验过被父母“冷落”的滋味,当父母不在孩子身边,当父母不断地在家中争吵,当父母对孩子的关心只是吃饱饭有衣穿,却对孩子的情绪需求不闻不问,当父母对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表示,这个时候的孩子体会到的是不安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不仅感觉不安全,而且会因为体验到冷落、拒绝而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变得自卑不相信自己。这也是讨好性行为的家庭教育根源。

   为了得到父母的积极关注,孩子有时候会故意的任性发脾气,做出一些出格的行为,以便检验或印证父母是否在意,是否宽容,是否真的爱我。在这样的条件下,父母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孩子的行为意义,是否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和接纳,是非常关键的家庭教育要素。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有这样的家长,他们把孩子从小就放在祖辈或保姆那里,好像孩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人带就可以了,不知道孩子还有其他的需要,也不知道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孩子的情绪不重要,孩子的需要也不重要,只要孩子的身体好就行了。而对于一个被情感忽视的孩子,一个拥抱、一个Kiss、一个电话所具有的情感价值,是父母们难以了解的。孩子就像是棵小树苗,当他们还没有长成大树,最需要的就是父母给予他们成长的力量——父母的爱。 而只有感觉到爱的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重要和价值,才能知道自己是值得被爱的,才能拥有足够的安全感,才有勇气面对未知的世界,才能真正的长大。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普遍面临一个成长的难题。就好像曾轶可歌中表达的无奈:“我还能孩子多久?我的力量还不够,头发还没有长长,可是时光却在不停的带着我往前走”,在孩子的光环下,孩子还能快乐多久呢?没有长大的小树苗又将如何去面对未来的暴风雨呢?

 

附歌词 《还能孩子多久》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拥抱好不好 
    不要嘲笑我的偶尔发脾气和撒娇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KISS好不好 
    把友情爱情的分界线用力的擦掉 
    我还是个孩子 
    别生我的气好不好 
    玩具给你糖果给你我还是爱你的 
    我还是个孩子 
    给我个电话好不好 
    虽然我脸上不屑嘴上随便 
    可是心里 
    好想要

    大人们 
    没什么了不起 
    满了18岁又怎样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的温柔不够 
    大人总是把任性都没收 
    我还能孩子多久 
    我力量不够 
    头发还没长长 
    时间就要带我走 
    我还能快乐多久 
    我还能孩子多久

    陈侬相关文章:

    曾轶可,教你怎样做父母

    缺失的亲情可以在恋情中得到补偿吗?

    陈侬:挣扎(1)

    陈侬:挣扎(2)

    陈侬:挣扎(3)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