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山雾景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为你自己——一个心理咨询师想告诉你的(一)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11#
发表于 2013-3-15 16:14:28 |只看该作者
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十一)

当提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经典的图片是,弗洛伊德叼着一个烟斗坐在后面,他左前方,来访者半闭着眼睛,在躺椅上喋喋不休。

听起来更像是,电影《非诚勿扰II》里,葛优大爷在日本那个教堂里面,将自己7岁偷了别人的瓜,3岁啃了临床小姑娘脚趾头这些事情,都呜呜啦啦翻个干净。

然后,在经过漫长、琐碎、了无边际的分析之后,你忽然得到了一切的解释。是你小时候父母过于严厉,你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创伤,你后来有过如何不堪的经历,因此你日后变得抑郁或狂躁,强迫或偏执,人格发展节外生枝,不得不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于是你的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那,然后怎样呢?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恨自己的父母,去恨命运的不公,去诅咒那些糟糕的经历?或者,更狗血一些,我们难道要捏着鼻子握紧拳头,要去学会感谢那狗屎的一切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成生活的英雄么?

这是精神分析常常被人误解的一部分。说,精神分析尽整一些没用的东西,活在过去。跟不上时代。

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叫苏晓波。他是国内最早受训的一批精神分析师之一。苏晓波有一次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1】。

我理解的这句话,是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情愿,他们都会被我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倘若一个人恨自己的父母,这几乎在宣示着,他的那把利刃,也在指向着他自己。一直无法安宁。

苏晓波那时候说,作为一个咨询师,当你和来访者共情【2】的时候,你不仅仅要和这个人共情,你要和他的家庭共情,你要跟他的过去共情,和他的环境共情,跟他的文化共情,甚至跟整个人类的发展共情。苏晓波那次讲的动容,我听的泪眼婆娑,小肝儿乱颤。

所以任何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里面所探索的关于你的家庭、你的过去,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你,去理解你过去的生活,理解那些遭遇,理解事件里面发生的那些人,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情绪。理解当时的你自己,和现在的你自己。

打个比方,你忽然明白,你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你父母从来未曾称赞过你。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安慰自己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然后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恨”,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遗忘,或者逼迫自己感谢生活。你开始能够接纳。接纳你自己,也接纳生活。

然后,所有的改变,都有了开始发生的可能性。

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有一次说到伤心委屈之处。我跟咨询师说,我之所以现在这么纠结,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的妈妈,布拉布拉。我理解这其中因为所以。我,我,你看,我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眼泪扑扑啦啦地掉下来,

我的咨询师,眨了眨眼睛,说,我很高兴你这么了解你自己,也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过往。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再也无法忘记的话。

他说,可是你要知道,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你【1】。

它是如此清晰、透彻、有力量。因为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由你来掌舵。


注:
==================
【1】 其实这样引用苏晓波老师的话,和我的咨询师的话,我确实有些胆颤心惊。因为任何一句话,脱离开当时的环境,都会和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相出入。

【2】共情:英文为Empathy,中文也作“同理心”。区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理解”。在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受大量的“共情”能力训练。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recognize and share feelings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another sentient or semi-sentient being. 理论概述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Empathy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2#
发表于 2013-3-15 16:15:58 |只看该作者
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十一)

当提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经典的图片是,弗洛伊德叼着一个烟斗坐在后面,他左前方,来访者半闭着眼睛,在躺椅上喋喋不休。

听起来更像是,电影《非诚勿扰II》里,葛优大爷在日本那个教堂里面,将自己7岁偷了别人的瓜,3岁啃了临床小姑娘脚趾头这些事情,都呜呜啦啦翻个干净。

然后,在经过漫长、琐碎、了无边际的分析之后,你忽然得到了一切的解释。是你小时候父母过于严厉,你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创伤,你后来有过如何不堪的经历,因此你日后变得抑郁或狂躁,强迫或偏执,人格发展节外生枝,不得不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于是你的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那,然后怎样呢?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恨自己的父母,去恨命运的不公,去诅咒那些糟糕的经历?或者,更狗血一些,我们难道要捏着鼻子握紧拳头,要去学会感谢那狗屎的一切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成生活的英雄么?

这是精神分析常常被人误解的一部分。说,精神分析尽整一些没用的东西,活在过去。跟不上时代。

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叫苏晓波。他是国内最早受训的一批精神分析师之一。苏晓波有一次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1】。

我理解的这句话,是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情愿,他们都会被我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倘若一个人恨自己的父母,这几乎在宣示着,他的那把利刃,也在指向着他自己。一直无法安宁。

苏晓波那时候说,作为一个咨询师,当你和来访者共情【2】的时候,你不仅仅要和这个人共情,你要和他的家庭共情,你要跟他的过去共情,和他的环境共情,跟他的文化共情,甚至跟整个人类的发展共情。苏晓波那次讲的动容,我听的泪眼婆娑,小肝儿乱颤。

所以任何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里面所探索的关于你的家庭、你的过去,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你,去理解你过去的生活,理解那些遭遇,理解事件里面发生的那些人,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情绪。理解当时的你自己,和现在的你自己。

打个比方,你忽然明白,你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你父母从来未曾称赞过你。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安慰自己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然后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恨”,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遗忘,或者逼迫自己感谢生活。你开始能够接纳。接纳你自己,也接纳生活。

然后,所有的改变,都有了开始发生的可能性。

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有一次说到伤心委屈之处。我跟咨询师说,我之所以现在这么纠结,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的妈妈,布拉布拉。我理解这其中因为所以。我,我,你看,我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眼泪扑扑啦啦地掉下来,

我的咨询师,眨了眨眼睛,说,我很高兴你这么了解你自己,也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过往。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再也无法忘记的话。

他说,可是你要知道,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你【1】。

它是如此清晰、透彻、有力量。因为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由你来掌舵。


注:
==================
【1】 其实这样引用苏晓波老师的话,和我的咨询师的话,我确实有些胆颤心惊。因为任何一句话,脱离开当时的环境,都会和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相出入。

【2】共情:英文为Empathy,中文也作“同理心”。区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理解”。在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受大量的“共情”能力训练。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recognize and share feelings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another sentient or semi-sentient being. 理论概述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Empathy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评论翻页:http://www.douban.com/note/213017929/?start=100#comments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3#
发表于 2013-3-15 16:16:46 |只看该作者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十二)

我有一个简短的答案:
    你要去参加一个系统的、长程的、正规的心理学培训课程。
    你要学习更全面的理论(从普通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心理治疗理论,到精神病学)。
    你要接受个人体验 (成为一个来访者,来探索自己)。
    你要在有督导陪伴的情况下(切忌裸奔),开始和来访者工作。
    你要一直保持学习、自我探索、和开放的态度。

我还有一个长的答案:):
      “心理学是门科学”。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有朋友笑。说,心理学怎么是科学呢?我总是咬牙切齿,说,“它就是门科学”。要不然姐那么多通宵达旦,统计、计算、编程、研究方法都白学了么,那些让人抓狂崩溃的实验,姐都白抓白崩了么。
      心理学总结人的发展规律,总结人的行为特征,它研究人的喜怒哀乐。在所有科学的、实验的、辩证的研究和总结支撑之上,人们接触到最外层的,叫做“心理咨询”,为人疗伤看病。

      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学神经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和行为、认知、情绪的关系)。我们每隔两周,都去国家医院看脑损伤的病人。这是每次两个小时的case demonstration(病例展示)。医生给我们看病人的片子,讲他们的病史,明确指出他们大脑哪部分受了损伤,教我们做神经测试,了解病人的哪些认知功能受损。
       这对于我们一群学生来讲,是个非常有趣、八卦、新奇的过程。你知道这个病人的这部分脑区受损,他变得暴躁爱歌唱;你知道他的那部分脑区受损,所以他无法讲句子讲得连贯。然而每次两个小时过后,我们都气不打一处来,我们知道了这些研究、这些道理,so what呢?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以此类推,你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etc., 去看各种各样的实验,收集各种各样数据,做各种各样的分析,翻各种各样的论文。你会觉得,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你学精神科诊断,学各种病症名称症状诊断,背各种疑难杂症的名称内容,你亦会觉得,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你接受各种科学研究的训练,跟你未来坐下来和来访者说话,到底有毛关系涅?

        而有一天,当我真的坐在咨询室的沙发里面,当我一面脚不着地,不说人话地跟人解释我们如何跟人的情绪工作,一面不停地“了解自己”、“探索内心”、“寻找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过去所有这些实验科学的知识,都在我脑袋的后台刷刷工作,努力帮助我理解我自己,和坐在我对面的这个来访者。
        在这一切的基础上,我才知道来访者什么时候寻求精神科大夫的帮助,是比寻求我的帮助有效;我才知道我的来访者并非一定小时候经受童年创伤,而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各异,才有了现在的所谓“症状”;我才理解青少年在发展的特定阶段,有他们自己的行为特征。我才更有可能,避免自己过于自大地臆断或是得意忘形地,去理解“人”和人的行为。
        
       然后你学习各种各样抽象的、跟心理治疗相关的理论。它们告诉你人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它们告诉你人不记事时所要经历的口欲期肛欲期,它们告诉你三岁之前你和母亲的依恋竞争,和父亲的俄狄浦斯情结。它告诉你诸多,跟现实世界里面无关的,你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却又实实在在能够帮助你去了解自己,了解你的来访者的东东。
        再然后,心理学开始变成你身上的一部分。你开始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身体,开始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你身边的人。你开始变得敏感,有力量。心理咨询,抛开它与他人工作的这一部分,它开始在你的身上作用,你能够看到你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你开始专注了解自己,处理你生命中的种种。直至此时,因了你对自己的了解和热爱,这才真的赋予了你力量,和可能性,去了解和热爱你的来访者。
       这个时候,你终于站在了一个咨询师的起点之上。你开始跟随督导、同伴,学习咨询中的“技术”、职业伦理、职业规范。
     
       我有个美国的朋友,做咨询师已经35年。他说,每过五年他回头看自己的工作的时候,都会惊掉大牙,觉得自己肿么曾经会是个那么“糟糕”的咨询师?而这样的感受在35年间循环往复。
      所以,你看,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你永远都要知道,不要停止对科学的学习,不要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的探索。当你开始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成为一个“神”时,这几乎是在宣告你职业生涯的结束。
   
       这不是个简单的路途。它充满了挑战,困难。心理咨询师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一样,有人适合,亦会有人不适合。它也和所有值得我们人类骄傲的活动一样,它充满了解、探索、爱和创造的魔力:)。
   
============================
注:很多朋友发邮件问我,说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确实有些汗颜,因为我自己也还在探索和起步的路上,只能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说说我作为一个新鲜、年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脑袋里的认识。还望各位同行们路过,欢迎不吝修正、补充。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4#
发表于 2013-3-15 16:17:36 |只看该作者
等你做好准备,来帮助自己。(十三)

我记得我去做个人体验 [1] 的时候,咨询师问我,是什么让我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寻求帮助?这是个我在之前、之后都无数次询问过我的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让你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寻求帮助?[2]

来访者经常会给我一些答案,比如,我恰好看到了咨询室的宣传公告,或者,我这段时间的情绪都不太好,所以想试试咨询是否有效。

我的咨询师问我的时候,我正抱着膝盖蜷在大大的扶椅上。那是个春夏之交,临近傍晚的时候。咨询师的房间在那栋楼的20层,我对面是一整块落地窗,能看见一整块蓝天。屋子里面的光线有些昏暗,我刚好只能看清楚咨询师的侧脸。我想了想,很认真地说,我其实想来很久了,一直忙于这那。我好像还说,之前两次我联系你都没有联系上,才一直拖到现在。

那是我第二次去见我的咨询师。我们之前有一个长长的清单问题,这是问题的最后一个。然后他问我,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吗?促使你来见我。

我摇摇头,说没有。
他没有再追问下去。我们便聊了些其他。


我自己是个咨询师,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工作,在鼓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吝啬自己的勇气、时间、金钱,来寻找和发现自己。咨询师里面流传有句话叫,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我也一直深以为意。说,能够求助,是多么了不起一件事情呵。
   
然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我觉得信任的、可能适合我的咨询师。

再然后咨询师的电话号码在我的小本本上掖了小半年的时间。我总是说,对的对的,我要去见他了。然后我借着督导、借着团体、借着工作坊、借着跟朋辈的咨询师互诉衷肠,再八卦地问问正在接受个人体验的咨询师,感觉怎样?然后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是啊是啊,我就要去见他了。
   
我始终心怀侥幸,畏惧,心疼银两,甚至夹杂着一些,“这必要吗”的念头,拖拖拉拉。
  
然后一直到再不久之后的4月。我生活里面着实发生了一个小的变化,让我觉得惶恐不安。几乎像有人抓了我的手,打了电话给咨询师。约了咨询的时间,商量好费用。说,下个周六,我们见面。
   
你看,我几乎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才真的坐在了20层的那把椅子上面,开始尝试允许一个陌生人,带我走入我的内心。
      可是即便这样,当咨询师问我,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吗?促使你来见我。我的回答却是,没有。
   
自此之后,我开始明白,对于任何一个来访者,他们拿起电话,预约咨询、走进咨询室的时候,都惴惴不安,怀带着此前所有的挣扎、勇气、试探、和不安全感。 都值得咨询师,和来访者自己,珍惜、保护。
     
我也开始明白,无论来访者是怎样的开放,咨询师是怎样地善解人意,你们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和陌生的彼此,建立安全的关系。让你们足够安心地,探索,发现,和暴露自己。

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开始明白,当我终于拿起电话,跟咨询师确定咨询时间的那一刻,意味着,我终于做好准备,开始帮助自己。

这才是所有治疗开始能够发生作用的根本。
你做好了准备,来帮助自己 [3]。

一直到我的咨询进行到第六次,或者是第七次的样子。也是一个几近黄昏的周六,窗外是一整片大的蓝天,空气里弥漫着临近盛夏的味道。我直了直身子,跟咨询师略带歉意地说,你记得你最初问我的那个问题吗。我想,是有事情发生的,在那个当时。
      他说,so, now, you are ready.
      
      :)

注:
=================
[1] 个人体验:咨询师成为来访者,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好的咨询师,所一定要经历的过程。它帮助咨询师更深入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处理自己生命中的种种,并了解自己的局限(借此知道自己不适合工作的个案类型);同时帮助咨询师真正从感受上理解(而非理论或是理智)作为来访者的感受,和咨询师、咨询本身所能够带给人们的影响和变化。

[2]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往往能够带来很多信息。哪怕就像文章中所说的一样(也仅为个人经验),大部分来访者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告诉你真实的、或是有意义的答案。但是它能够帮助来访者去觉察自己。

[3]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常说,心理咨询一定是来访者主动提出求助意愿。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一个来访者坐进心理咨询室里面。而“收费”其实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你做好了准备,来帮助自己。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5#
发表于 2013-3-15 16:18:32 |只看该作者
承认自己的“不能”——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十四)

我的咨询时间一般都在下午。

往往这天上午的时候我故作平静,想起下午要见来访者,就惶恐不安,于是吃零食,刷微博,刷豆瓣,抠抠小玩意。出去接杯水喝。

我觉得很焦虑。然后我去档案室,翻翻前几个星期的咨询记录。想想我自己的担心。再回来办公室,装模作样地,做做这个,做做那个。

有的时候,中午饭都吃得慌忙。跟同事说,我下午有咨询,所以……所以,我不吃啦。然后,你也想象得到,有时候我在咨询室里面,忽然肚子会叫出声来,也并非稀奇的事情。囧。


你常常会遇到困难的来访者。我于是有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时候,坐在咨询室的沙发里面,盯着墙上的钟表,揣着无比罪恶的感受,暗暗期待来访者,他忘记了今天的时间。可是倘若他真的没有出现,又非常不安地去打电话,问问来访者出了怎样的状况。末了再回头看看之前的咨询,我这边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让来访者这样“忘掉”咨询?


我有一段时间,我在同一个下午接待三个来访者。而恰好他们都对于我比较困难。一个偏执非常严重,两个抑郁很严重。我每次结束之后,要花非常大的力气去做咨询记录。我要去回忆在咨询室内,和他们每个人的互动,觉察是否有移情或反移情在作用。又有哪些移情或是反移情,是我可以以后跟这个来访者工作的。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基本上整张脸都是耷拉下来的,你知道,会想猫和老鼠里面,那只脸蛋儿都耷拉下来的大狗。我觉得很累。超级累。我晚上回家之后,要么昏倒在沙发上,要么一蹦三跳,嚷嚷说我当初要做咨询师,真是脑袋被门夹了。

我往往在第二天,见到同事。总是要呜呜啦啦几句。说说来访者的状况,我的感受。同事会给我一些反馈,帮助我看自己盲区里面的东西。我忽然意识到,哦,原来来访者昨天说的那句话,可能是这个意思。我下次见面的时候,是不是要再专门跟他讨论一下?当然也有时候我很沮丧,我觉得我跟来访者的工作,自己丝毫看不到成效。哭丧着脸跟同事抱怨的时候,陡然发现,噢,原来来访者是在变化的,只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有小的欣喜。

所以,常常在下一次见面之前,同样的东东,在我脑袋里面循环往复。我想,我下次再见到来访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工作呢?


你知道,我很想把这些都扔出去。我觉得我脑袋里面,有一个人在翻滚,我还可能带着愉悦。可是超过六个,哇晒,我觉得我要爆炸了:)。

所以我一个星期见六个来访者[1],我觉得这是我的上限,就开始觉得很吃力了。所以我打电话给我的朋友,问她能否接待些新的来访者?她说,抱歉哦,我最近每周见四个,我觉得我最近,不能再接更多来访者了。


在更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个长辈咨询师,面无表情的告诉我,说他一天接待10个小时的来访者。我无比崇拜地说,哇晒!

事隔多年,我也无法当面去质疑他的做法。但是我想,一个好的咨询师,要能够细腻、体贴、觉察来访者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要接受督导,要反复思考。还要照顾好自己,照顾自己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处理来访者带给你的各种情绪。这样你才有可能对鼓足勇气,坐在你对面沙发上的来访者负起责任。

还是之前那句话。咨询师要先走下神坛,将自己还原成为一个人。而就像求助是强者的行为一样,懂得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不能,也才是个好的咨询师会去做的事情。

注:
===============
[1] 其实我自己每周见六个来访者,是有些吃力的。当然一些更有经验的咨询师(我认为非常好的咨询师,非大多数),我听到过的,每周见十几个来访者,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也想要强调,个人的能力,一定是有边界和局限的。有些咨询机构安排咨询师的咨询时间过长,我个人认为是不合理,也是对来访者不负责任的。我目前没有更科学可靠的数据来支撑,仅从我个人感受出发。欢迎同行补充。

谢谢 @湖水 补充,粘贴上来(全文见下留言:):

by @湖水:

去年在国外访问时在一个大学的咨询中心做实习,他们的时间都比较满,每周满满的40小时,但包含培训督导案例会议团体outreach等其他各种工作,实际接个案的时间大概也有20小时。而许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当然,私下里,他们也会说,每天排在最后的那个个案,其实有点悲催~~~

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纯做咨询工作,有比较充分的支持(督导案例讨论等),一周工作时间的一半在接触个案,大约20小时应该还是可以的。如果其中严重个案比较多的话,会感觉更累,会需要更多支持或者减量。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6#
发表于 2013-3-15 16:19:17 |只看该作者
爱是份天赐的礼物,你无需费力争取 (十五)
2012-06-05 21:09:25
几年前,Frank Cardelle [1] 推荐我读《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我当时正在帮他在工作室的墙上,挂他那张大大的、老鹰张开翅膀的彩布。他说,你应该看看那本书。我在世界各处,跟女孩子们推荐这本书。它帮你了解你自己,找到你内在的力量。

我说好的。于是去北京的书虫,订了一本。

时隔三个月,Frank回来北京。我们约在一个麦当劳见面。我很兴奋地告诉他,我拿到书了。他问我,你看了吗?我支支吾吾,说只看了一点点。慌张岔开话题。Frank低头搅搅咖啡,不经意问,你最近在你的生命里,做了哪些功课呢?

额滴神啊。我最近吃喝拉撒睡,啥也没干。我于是说,今天天气不错啊,花花草草猫猫狗狗。

再后来,Frank再来北京的时候找我,我总是觉得压力很大。终于有一次,我说,我总担心会令你失望,因为我并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成长那么多。

他说,如果我觉得失望,会怎样呢?我想想说,我会担心你不喜欢我。

Frank皱皱眉头,说,不会的。你就是你。无论你做得怎样,我都喜欢你。


后来我做了咨询师。有时候来访者在第一次见面之后,说谢谢。第二次、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问ta过去的这个星期怎样,ta告诉我咨询给了ta很大的帮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做咨询师的时候,我听到这话很欣喜,觉得,哇,你看,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慢慢我开始觉得困惑。我觉得,怎么就这么快,来访者就发生变化了呢?这……这不通情理啊。

我于是开始学会在适时的时候,和来访者去讨论他们当时的感受。然后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和我面对Frank一样,在努力做一个“好的来访者”。他们担心辜负咨询师的“期望”和“努力”,或者,要迎合咨询师的“期望”。好像,他们要做得很好,我才会继续认真地做下去。

那,我也尽我的能力,传递给他们这样的信息:无论你做得怎样,无论你是否在变化,我都希望能够用心陪伴你。我也希望你自己,能够这样对待你自己。


Erin [2] 有一次在家庭治疗的工作坊上,课间时候拿了一整袋巧克力和糖。扑扑啦啦分发给大家。大家都很高兴,叽叽喳喳。

然后Erin 说,love is a free gift. 爱就像这些糖和巧克力一样,它们是免费的礼物。 你无需去努力争取别人的爱,也不要让别人努力,来争取得你的爱。我们让来访者,在我们这儿感受到,这样无条件的爱。这样,ta才能够从此去爱别人,亦能开始爱ta自己。

生活里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足够好,似乎这样,才能也能够赢得家人的、朋友的、老板的、陌生人的喜爱。也因此,我们常常苛刻要求自己,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样子,我们才愿意去爱自己。

可是,这多不公平哟。爱本来是个天赐的礼物!


后来有一次,我看报纸,唏嘘不已。抬头问我妈妈,说,如果我一事无成,又胖成柿饼,你还爱我吗。她说,你问得什么傻话。

Love is a free gift. You don’t fight for it, nor make others do.  (爱是份天赐的礼物, 你无需费力争取,亦不为难他人) 。[3]


注:
============
[1] Frank Cardelle 是对我影响最早的咨询师。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5830072/
[2] Erin 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家庭治疗师。相关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2925162/
[3] 谢谢很多朋友留言,提醒我这句话的意义容易被误读。love is a free gift, 在此love并非指一个人爱的能力(爱的能力,是一定要学习和成长的),而我们付出(或得到)的: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对世界的爱本身,是无需为难他人或费力争取的。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7#
发表于 2013-3-15 16:19:51 |只看该作者
(回答问题)如何才能接受好的心理咨询的培训?(十六)
2012-06-12 10:52:59
    很多朋友们发豆邮问我,如何才能接受“系统的、长程”的心理学培训。我当初说“系统的、长程”的[1],很多人误会为只有非要科班培训才成(选词失误,自作孽,不可活哇)。
   
好的科班培训,我自己认为是理想的、好的方式。

但是Given to 国内的现状,很多人无法再重新经受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的训练(美国、英国成为一个咨询师,是要重新接受这些训练的,否则是无法入行的),我其实本意是更强调,一个人知识学习的系统、长程。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都是好事。但我们自己要知道,不是我们学了某一个流派,我们就能自信满满坐在咨询室啦,也不是我们学了这样那样的咨询技术,我们就不需要了解基础心理学的东东了。它们都很重要!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和医生这个职业一样,绝不是靠一个人的热情,就能够胜任的。这是个有自己行业标准的行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咨询师,和一个只学过急救包扎的赤脚医生,是一样危险的。
   
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是从一无所知,一步一步走来的。我们可以从学习开始,不断的学习。我们从有督导的陪伴开始,接待来访者。就如同再有经验的医生,也是从最早做临床实习开始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谅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课程名称(其实我也知之甚少,而现在的市场确实鱼龙混杂),尽力提供我自己寻找学习渠道的方法,以作借鉴。

    A.        就近的大学。
               很多大学提供短期的课程,或者培训。
               甚至心理系的课程,我们可以打听课程表,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去旁听。
               联系大学的心理系,询问他们可能开设的课程。

     B.        精神科医院。
               精神科医院一般也提供短期、长期的培训课程。
               付费去争取实习机会。医院一般有专门的接待学习的部门,可以与之联系。

     C.        有信誉的社会机构。
               有一些政府的、半政府性质的,对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提供的培训、督导机会。
               有一些国内享有信誉的咨询师(行业内认可,而非媒体炒作),自己开设的工作室。提                 供的培训、督导机会。(贵一些,也是值得的:)
               有一些草根的社会机构(有些其实是很好的),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师来提供的短期课程,也是值得一学的。(它们有时候也会组织一些读书会、学习小组等等)。

     D.        若英文好的话,各大美国高校网上开放的公开课程。以及课程所罗列的书单。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学习和培训方式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要踏上这条道路(这绝不是条容易的、轻松的、美好的道路:),那,关键问题是,寻找适合你的方式,开始你的学习。哪怕,仅仅是从读一本心理学知识的书开始。你从ABCD中任意一个开始,它们都能给你打开一扇大门,通往更多途径的大门。
     
我们一起加油。
   
注:
============
[1] 参考读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2] 同时也欢迎,豆瓣上藏龙卧虎的心理咨询师同行们,在留言上贴上你们觉得靠谱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培训。我一一添加上来。以供感兴趣的童鞋们自己来做调研,判断。
[3] 我开始陆续整理心理学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心理学的自我修养

感谢 @湖水 提供信息(全文见留言:)我觉得很好,粘贴上来:

by @湖水

如果非科班培训,可能需要自己选择补充这么几块的知识与技能:

(1)心理学基础: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等,三级二级考试里面的突击培训不够。简的提议很好,就近选择大学的心理学系听课、英文好的话听国外大学讲座都是好方法;或者读一些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班也是途径之一;

(2)异常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听课以及争取去医院精神科见习;与此相关,还需要结合临床实习掌握诊断和评估技术;

(3)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除外听课了解基本知识技能外,一定需要有直接经验。可从见习(看老师做)开始,到实习(有督导的情况下自己做,确实切忌裸奔)。实习机构建议选择有督导和学习资源的机构,比如一些大学的咨询中心,或者简提到的“有信誉的社会机构”;理论学习方面,在掌握一些共性的咨询理论与技巧之后,建议选择某一自己喜欢的流派深入学,比如精神分析,比如认知行为,比如家庭治疗等等。

我知道的靠谱培训有:中德班各个系列;CAPA精神分析培训;安定医院的中挪班精神分析培训;安定将要举办一个中英"婴儿观察及儿童青少年心智化情绪发展连续培训项目"——这些都是相对长期的针对某一个流派的具体系列,2-3年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短期培训,个人感觉,初学者不要急于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先参加某一个实习计划(或是督导小组)积累一些经验,再参加一个专门流派的长期培训,更为成熟之后,或是学有余力后,再参加不同疗法短期培训,可能会理解吸收得更好。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8#
发表于 2013-3-15 16:20:19 |只看该作者
表达立场(十七)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
2012-07-05 12:32:17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愿意做一件事情,却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扭扭捏捏,七零八扯,呜哩哇啦,最后对方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反正没有听懂。

于是我做的时候,华丽丽变成一个小怨妇,埋怨对方不解我的风情,强人所难。埋怨自己怎么这么不会说不。最后,事情做得拖沓,结果又差,深觉亏欠。  
  

这让我想起来,在一个德国老师的工作坊上。老师让我们做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人一组,一个人拿枕头打另外一个人。然后整个房间很欢乐,大家满屋子乱跑,一个追,一个跑,鹅毛乱飞。
   
我也跑得鸡飞狗跳,气喘吁吁。
   
然后老师把录影关了声音,给我们播放刚才的画面。看见一个人扬起枕头要打的时候,人们都是转头就跑。偶有两个悍将,在房间的角落里面,跟自己的Partner打得不亦乐乎难分难舍。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第一反应是跑?我们说,小打小闹嘛。哪儿来那么认真?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没有人第一反应是停下来,抬手拒绝?
    我们说,我们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以礼待人,以和谐为最大。
    老师说,那你们跑什么?

那是个德国老师,她说她在美国、欧洲做这样的工作坊无数,在中国的这个,是罕有的不同的一个。在其他的地区,往往会看到,一个人扬起枕头打,另一个第一反应会拿胳膊来挡一下(形势不妙,才撒丫子跑开)。鲜有人,会转身就跑。
   
    我们说,那怎么办,若是直接就挡,多不和谐啊。
    老师说,所以,你们觉得,抬手挡一下,这个保护自己的动作,算作“攻击”?

    其实,这只是个立场表达,能够保护自己,而远非攻击。不过是清楚地让对方知道,我不希望你这么做。

那,我们跑,是为什么呢?我们总是期望别人能从“跑”里面,领悟到我们的姿态,我们希望和贵,希望别人能够恍然明白,哎,原来他是这个意思,他不希望我打他。

这常常耗费双方更多的精力,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似乎也并不和谐。

我们不幸地,把正常的表达姿态,正常的自我保护,等同于“攻击”和“不和谐”。所以我们不敢说“不”。即便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必要的说“不”。我们会担心,被误会为攻击和伤害。
    其实,这不过是一扬手,告诉对方,我的立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已。


在心理咨询里面,我们常常说,要建立边界(Boundary)。我自己觉得,这便是所谓“边界”下面,最基本的态度了:清楚地表达立场,并不是攻击或是伤害。

Erin说过一句话,说,在咨询关系中,建立边界这件事情,不是来访者的责任,而是咨询师的。咨询师要有能力,来为这段咨访关系,建立好的边界。

换句话说,就是,咨询师自己,要会合适的说“不”。合适的拒绝打破设置的要求,合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只有这样,咨询师才学会真正地尊重来访者的观点和诉求。

甚至于对于不知道如何说不的来访者,对于自己边界尚未建立坚固的来访者,我们直接地去询问他/她的边界。你这么说的时候,是否是反对的意思?我们鼓励他们每一个在咨询过程中开始主动表达的“拒绝”,鼓励他/她每一个开始清楚表达自己立场的言语行为。
    我们给来访者足够安全的环境,去尝试表达自己的立场。
   

我的咨询师有一次提了个小任务。我说,天气太冷,空气太差,交通太堵,房价太高……所以,我觉得我会完成的慢一些。

他说,你其实是在说,你并不是很感兴趣做,是吗?
我说,呃,你知道的,房价太高,交通太堵,空气…空气…对的,我其实对这个东东不很感兴趣……
他说,我完全理解,我其实也猜想你不感兴趣。你有你自己的立场,你可以直接表达出来的,不是吗?
   
    是啊,为什么不呢?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19#
发表于 2013-3-15 16:20:47 |只看该作者
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十八)
2012-07-26 23:00:03
今天花了很长时间,看了《爸爸爱喜禾》<1>。喜禾是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爸爸是喜禾的爸爸。

我想起来读研时候,机缘巧合,去参加一个几天的自闭症治疗的培训。培训举办的地方在城市的另一端。依稀记得我一个人坐在特别大的教室里面的最后一排,啃着三明治看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

书的第一页是写给父母的,大意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幸被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建议您先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很抱歉,你必须要接纳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他/她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我记得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异常震惊。父母要多么绝望地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孩子永远都不能够和你有情感的来往,甚至连“恼人”的孩子的天性和顽皮,也都全变成奢望。而你并未做错任何事情。你没有打骂他/  她,你没有让他/她经历糟糕的童年,你甚至都还没有机会做一个糟糕的家长,他/她生来就是这样一个只能生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孩子。这个“永远”,如何让人接纳!

那次培训之后,我申请去做义工,为自闭症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机构安排我去一个家庭,有个11岁左右的男孩儿,初衷是协助他们做一些康复训练。

这是个印度家庭,住在伦敦的城郊。下了火车,是伦敦郊区常有的马路树木,和联排的别墅。我拿着地址一栋栋地对门牌号,走过长长的街道。

来开门的是一个妈妈。家里是简单的、古典的装饰,有大大的客厅,通向后面的花园。这是个单身的母亲。她招呼我坐在她家的沙发上,细细地讲她的经历。讲她丈夫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婚姻的破裂,儿子日复一日的长大,盼望、失望、盼望。细节我其实都已记不清楚了,但是在那个下午,我记得她说尽管生活不易,孩子是上帝给她的礼物,她爱他,仍心怀感激。

其实后来我也并没有能够真的帮助到她。因为她11岁的儿子已经长得高大,时常会伤到他的看护者。从前一直照顾他的小姑娘,和为他做康复训练的助理,都已无法保护自己不受皮肉伤痛,更别提去保护他。

我这个只接受了几天培训的“小盆友”,既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也无法在体能上协助治疗师,于是只好推荐了些其他渠道给这个妈妈,让她试试是否能够寻找到合适的训练师。临走之前,我去房间里面见了那个男孩子。他高高瘦瘦,偶尔会尖叫,随手便打翻桌上的瓶子,撞开卧室的椅子。我记忆里面,他眼睛明亮,脸上还挂着笑。

那个妈妈不断地跟我说,你们每一个都是上帝派来给我信心和力量的天使,感谢上帝,谢谢你们,也祝福你们都有好的生活。

我就觉得心疼。

后来我专门去找了很多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来看,也似乎一直对“自闭症”有着超出一般的情绪,躁动不安。以至于到如今,无论在哪样的场合,有人开玩笑提起“自闭”的时候,我常常即便觉得不合时宜,也总是按捺不住冲动,絮絮叨叨说“自闭症”是怎样的一个神经系统异常,这个群体是怎样的没有被支持和理解。我希望能够做些什么,似乎又觉得一切都好像徒劳无用。

特别高兴看到《爸爸爱喜禾》。尽管生活不易,仍然可以调侃;尽管喜禾从未真正喊出“爸爸”,可仍然那么地盼望孩子对自己有哪怕丁点的依恋;尽管喜禾尚未显示出,也许未来也不会显示出那些神乎其神的“天才”特征;尽管似乎对他的付出的爱一直单向,覆水难收。

Life sucks.

可更更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一切发生,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

============================
注:
<1>: 我看的是这本:《爸爸爱喜禾(2)-十万个是什么》 另还有一本《爸爸爱喜禾-犬子在 不远游》 谢谢 @苏豆芽 送的书!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20#
发表于 2013-3-15 16:21:12 |只看该作者
如果我有很多很多时间,我就……会拖延(十九)
2012-08-07 18:40:04
我每天朝八晚六的时候,总是抱怨说,如果我有很多很多的时间,那么,我就能够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说,给车做个保养,专心写文章,去买双好看的鞋子,去看看我即将生宝宝的大学同学,多花些时间陪老爸老妈,学学理财投资,把喜欢的书给读完,给家里添置个家具,把阳台打扫一遍,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然后,感谢上帝,我真的休假了。

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忙活了两天。再然后,转眼一个月过去, 我的车子还没有保养,文章没有写过完整的一篇,唯独逛了一次街,还匆匆忙忙没有耐心……总之,我的理想,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6%也未达成。
     
更甚的是,我已经连续两天睡觉超过11个小时了。每天起来昏昏沉沉,头痛欲裂。

甚至写作对于我原本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情,也变得臃肿、拖沓。尽管不久之前,我还眼神无辜地跟人说,我是如此地热爱写东西,我说得如此地发自肺腑,诚恳真挚。
     
我很沮丧。


@点名时间何峰 以前说,最大的限制,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创造力 1】。我想用来描述我纠结的生活状态,这同样合适。我每天朝八晚六,异常不自由的时候,我仍能挤出时间来去烫个头发买件衣服,写写东西准备个工作坊,跟朋友谈一个有趣的项目,甚至还能强挤出时间来,关注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八卦。我还能花很多很多时间憧憬,憧憬若这些时间、精力、自由,全是我的,那么我……我就一定能上天入地,撬动地球,变成一个superlady!

可事实上,当这些时间、精力、自由全都来临的时候,我整个人的新陈代谢速度全都缓慢下来了,尽管脑袋里面放了一箩筐的事情,我整个人却像根黏在沙发上的面条,整一个“睡不醒”。

我于是睡觉的时候也捉急。我觉得如果我有一天死了,一定是拖延着死去的。


    周日去参加 @璇儿 的Galli心理剧工作坊。当时团体里面有个朋友问说,我总是将所有的事情全都拖到最后的几个小时去做,最后几个小时效率超高,可是之前却非常拖延,怎么办。璇儿的回答是,其实人最舒服的状态,是在怎样的状态之下,就接纳怎样的状态;而最糟糕的,则是在拖延的时候,憧憬忙碌的状态,在忙碌的时候,去悔恨当初。2】

我想想看,每次有来访者跟我说ta的“拖延”的时候,作为咨询师,当评估来访者的社会功能良好的时候,其实需要帮助来访者去觉察的,总是“接纳”和“理解”自己的这一部分。

因为事实上,“拖延”几乎可以称作为人的本能。人总是在自动评估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利弊,“两害取其轻”,相比去做事情时候牺牲体力、脑力,承担工作情绪这样的损失,人宁愿去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焦虑感。甚至,在最后那些关头,极有限的时间,反而迸发出更大的创意。3】也因此人甚至会在自己不能意识到的状态下,主动选择拖延。因为“拖延”是能够带来快乐,甚至是好处的。


我今天两只眉毛都耷拉下来,沮丧地说,你看我这也没弄完,那也没弄完,我居然还从昨天晚上10点钟,睡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我觉得我已经这么大的一个人了,怎么这么管理不好自己,没有上进心呢。
   
朋友瞥了瞥我说,你不是在休假么,你为什么不能享受这些状态呢?

注:
===================================
1】点名时间何峰:远离庙堂-限制和创意
2】并不是自我安慰,就此放弃的意思。而是,人总是要能够先理解了自己,才能有好的情绪,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工作。
3】关于拖延,推荐文章:刘丹《拖延的秘密》
     科学松鼠会小如:《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