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性重复至少有三方面的动力,一个是重复行为伴随的痛苦所带来的快感,一个是去尝试否认过去的初始行为,一个是通过不断重复来满足过去未达成之愿望。 痛苦能带来快感,它制造了一个即时的幻觉体验[1],一是能逃避过去或即将到来的痛苦,如吸毒等;二是使人们获得短暂的清醒,如喝咖啡提神等。这些行为都让人误以为自己正活在当下,活在现实当中而不是在虚幻之中。这是自我伤害的一种模式,自杀是它的极端体现。 自我伤害是强迫性重复的一种特性,强迫性重复是自我伤害的一种模式,两者似乎更像是一对孪生子,密不可分,并且总能从对方的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强迫性重复与某个创伤相连接,如果从病理学的角度来说,直接激活这个创伤的人或事件并非根本原因所在,更准确地说,这个人或事件在执行命运赋予它们的使命。 讨论这个命题既显得费解,更显得有争议。从争议的角度来看,我需要先处理一个问题,那就是当外在的事件或人伤害到我的时候,我能把它们看成是无辜的吗?如果他们是无辜的,那谁才是有罪的?难道是我有罪吗? 在这里,我拿一个具体的案例来阐述一下。我有一个来访者,一个30多岁的女公务员,离婚10年,抚养3个女儿,1个儿子。她求助的主诉是抑郁症。按照她的说法,小儿子聚众斗殴与吸毒,3年内进过2次少管所,但仍然不思悔改,把她气得半死,却一点办法都没有,她的朋友看她精神萎靡不振,越来越消沉,半年前就建议她去看看心理医生,结果诊断为抑郁症,而从得出诊断到来见我的这段时间,她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可切入的治疗角度有很多,在这里不作具体探讨。由于症状本身往往是关系的转化,我就从探讨关系开始着手。简单来说,她跟儿子关系恶劣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常见的对错之争。从她开始叙述过往经历直到治疗时间结束,这位母亲从来没有错过,包括与前夫的婚姻生活方面,对儿女的教育方面,在工作方面,在待人处世方面,等等等等。有经验的治疗师在分析上不难感受到,这位母亲的问题在于太正确了,正确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由此对她的人际关系、离婚的原因,甚至是儿子的行为问题,估计也能联想出一二三来。 在这里,首先我们不难看出,在她的世界里,她所感受到的是别人对她的伤害,而在我们这些旁观者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能看到这些伤害的性质是模棱两可的,它们的出现跟来访者本身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用治疗师的眼光去看的话,那么我们还可以预见到,这些伤害对来访者来说是永无止境的,还会再次发生的。 在这个时候,假设我们是那些伤害的话,我们会不会感到无辜呢?如果我们站在治疗师的角度来看待这些伤害的话,我们会不会觉得它们无辜呢? 如果这些伤害是无辜的话,难道这个来访者就是有罪的吗?当然不是。来访者也是无辜的,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她只是在承担责任,承担一个连她自己都搞不清楚的责任。 母子关系的探讨暂告一段落,接下来是探讨她的夫妻关系,离婚的原因在这里显得就特别重要了。在以后的治疗中,从她所提供的资料来看,她跟前夫生活了十年,丈夫在她的描述中是个不学无术的人,吃喝玩乐,酗酒赌博,虐打她的行为时有发生,听上去都像个禽兽。这里让人忍不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来访者为什么会选择跟这样一个人结婚?来访者说,他虽然很不是人,但没在外面找过其她女人,就是说他很专一。后来是因为他不仅虐待她,还虐待儿子和女儿,忍无可忍才选择了离婚。 从这段材料来看,来访者挺无辜的,她之所以有今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个丈夫。由此,她是受害者,她很无辜,很无力,所以她要用症状来表达她的反抗和愤怒,而儿子的反叛更是雪上加霜,所以,她抑郁了。这是第一层分析。 在她哭过一段时间之后,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症状,难道不可以用其它的方式来表达吗?她的回答是,他要怎么对我都无所谓,我没有其他要求,只要儿子和女儿过得好就行了。 在这里看得出,从道德层面来说,来访者是个很无私的母亲,甘愿为儿女受丈夫的虐待,而把痛苦留给自己,默默地承受。从心理学的层面来看,她把报复的对象从外界移到自己的身上,通过伤害自己来报复外在的伤害,以致来换取心理平衡。所以,她抑郁了。这是第二层分析。 在叙述的过程中,她表示从来没想过让前夫为这些虐待的行为付出什么代价,也没想过要对儿子采取什么措施来,因为她说自己所做的事情是问心无愧的,“哪怕到了阴曹地府我也不怕”,其实已经不难看出对于来访者来说,道德上的高人一等是多么重要,她可以承受委屈,可以承受伤害,但不能容忍自己在道德上被否定,如果脱离了这种伤害,很可能意味着她即将失去这种道德感。 如今看来,要探讨来访者还是外在伤害是不是无辜的,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了。无辜的一方得到的往往不是期望中所想的那种理解、认同和内心平静,而只有道德上高人一等的自我安慰,无论是来访者,还是伤害本身。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看待心理病理学的态度,即超越对错的态度,停留在判断对错的情境中对治疗没有太大的意义。相反,如果为了争夺对错而失去更多的东西,那将是更大的不幸。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看到了强迫性重复的第二种动力,即对过去初始行为的否定。因为如果接下来的强迫性重复行为越来越变本加厉,就能够证明初始行为的错误或伤害是多么的微不足道,甚至可以忽略不计,以此来换取内心的平静。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一个人生病会越来越严重的缘故。 在这种“越来越严重”的过程之中,我们将看到第三种动力,即不断地自我救赎。因为这个人在生病的同时,也是在不断地进行自我疗愈,是一个不破不立的过程,这里不可避免地产生出一种幻想,即一切在灭亡之后都能够重新开始。就像《龙卷风》里的女主角一样,她总是迫切地想去拯救那些被龙卷风毁掉家园的人们,其实她要拯救的是在她小时候没能拯救到而死亡的父母,在拯救这些人的同时,也是在拯救她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