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1-2
- 最后登录
- 2012-11-3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222
- 精华
- 0
- 帖子
- 68
 
|
一切为了孩子! 这句很流行的口号,看上去好像是,这是我们教育的实质。
不过,我的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这个政绩的压力先传递到校长那里,而后传递到各级组长那里,而后传递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那里,最后传递到学生那里。
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更要命的是,你要政绩,我也要政绩,而升学率的蛋糕是固定的,于是压力不断升级,而最后承受这些压力的,还是孩子。
并且,校长和老师们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业绩,也是由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所决定的,他们实现业绩的梦想,也一样是由学生们的努力所实现。
同样要命的是,校长和老师们对业绩的追求,也是不断升级的,于是孩子们的压力也随之不断升级。
如此说,那句著名的口号其实是,一切为了老师。
这样说,听上去有些偏执,那么,讲讲故事吧,故事能说明一切。
我一个朋友,在某省会城市,儿子该读小学了,神通广大的他细致地调查了该省会城市的所有著名小学,结果雷人地发现,在这些著名的小学,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一个普遍现象。
让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学习抄袭,而且让他们意识到,这是一种主流做法,无论如何,这不能说是为了孩子吧。
这是为了追求考试成绩的大跃进,而能从考试成绩中获益的,自然是各个级别的老师们。
现在的几乎所有中小学学校,学生们已没有了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霸占,无比焦虑的老师们像打仗一样抢夺自习课的控制权。这可以理解,毕竟自己的业绩是和成绩严重挂钩的。
前不久,和几个朋友吃饭,其中三个朋友的孩子都是刚读小学一二年级,他们的一个共同感受是,孩子上学这件事让整个家庭濒临崩溃,所有人的情绪都因为要跟孩子“一起上学”而程度不同地陷入了歇斯底里状态。除非家长能从其中醒悟,这三个朋友中有两个有一天突然明白,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才多少从这个状态中脱离了出来。
譬如,他们三个都有同样的遭遇。他们每天都收到孩子各个老师的短信,短信不仅告知你的孩子表现如何,也告知班里的其他孩子表现如何。读到这样的短信,他们的心立即揪了起来,尤其是看不得别人家孩子比自己家孩子表现出色,看到后就忍不住想教训自己的孩子。
一个朋友说,一次收到短信,看到女儿一课考了92分,她想,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觉得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
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她教育我这位朋友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小孩子很容易马虎,马虎一下几分就没有了,马虎是小孩子的天性,要是孩子每次都考98分100分,这才是问题,那时你得担心孩子的天性到底到哪儿去了。她一再叮嘱,其实有点下通牒式地对儿媳说,以后绝不能因为92分98分这样的事来教训孩子。
婆婆的话很给力,我这位朋友也反思了一下,觉得自己也的确是敏感了,从此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
虽然经常和朋友们聊到现在学校的事情,但几乎每一次聊这样的话题都会让我觉得崩溃,因为总能看到令我震惊的做法。
有时候,我给一些企业讲课,说到工作压力的话题,我会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你们该觉得庆幸,因为你们的工作压力很难比得上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你最多起得比他们早睡得比他们晚,但他们每天的工作时间要远胜于你,而且他们一天根本没有松弛与娱乐的时间。
譬如这三位朋友,他们的孩子不过是读小学一年级,但每天回到家里至少要做两个小时的作业。并且,做两个小时还是最快的,据他们了解,孩子的不少同学要四个小时甚至更多。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个朋友说,孩子没上小学前,他和妻子的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下班回家后很能享受家庭生活。但孩子上小学后,他们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醒悟,发现吵架的原因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
其他两个朋友也说,他们也做过这个打算,现在很流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
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之间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并且,父母也不会因此而与孩子发生冲突了,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主要放到了这种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这个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了。
这样的机构估计也可以打“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
然而,如上的每个环节中,到底有哪一个环节真的是为了孩子呢?这些不过是大人的游戏,而孩子不幸成为实现大人政绩、业绩或物质利益的工具,但大人从孩子身上榨取了利益并给孩子制造了难以承受的痛苦后,还强调一句说一切为了孩子!这是何等的卑鄙。
他们不是孩子利益的代表,孩子只是被代表而已。
一切为了孩子!
家长们也喜欢使用这个口号,好像这也是教育的一个实质。
对此,我一个朋友有很经典的说法。她说: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拾,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正在看美国人写的朝鲜战争的以本书,作者讲朝鲜战争前期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说他是母亲一个“杰作”,母亲那么努力地教育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既杰出又超自恋的五星上将,不仅是要儿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她这个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像麦克阿瑟,他虽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错误,但他同时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他算是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母亲的价值。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无论身体上还是精神上,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
这个朋友的一个朋友,富有而优秀,她也希望自己的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已患有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了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
其实,这个想法也是伪命题,并非是,世界的这一边是优秀而高压力,另一边是平庸而轻松。实际上,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