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56|回复: 0

恐惧:一种原始、复杂、本质性的情绪 [复制链接]

Rank: 1

发表于 2012-1-6 13:12:04 |显示全部楼层
     恐惧,又被称之为畏惧、恐慌、可怖、惊骇、悸惧、焦虑、憎恶、惶然、沮丧、凶示、悚然、震颤、战栗、躁动不安、撕心之痛。尽管并不是最佳的替代语,任何像样的字典都会给出一长串恐惧的同义词。任何人被惊吓时都会感到毛骨悚然。奇怪的是,虽然恐惧是一种单一原始的情绪,我们却有那么多形容它的字眼。也许所有这些同义反复都是语言学的创造,也许,翻弄我们的脑袋后能够发现那种熟悉而无华的恐惧。    当科学家在1900年代开始研究究竟人类为什么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恐惧。研究人员利用的是伊凡·巴甫洛夫(Ivan Pavlov)使用的那种古典实验手法(巴甫洛夫的实验是:在给狗喂食前摇动铃铛,最终发现能够令之在食物和铃声间建立联系,并预先分泌唾液)。心理学家设计这一类的实验,试图发现在恐惧情绪之上是否也能建立相似的联系。他们假定恐惧和饥饿类似,也是一种单纯的条件反射。
    在所有这一类著名(或者不那么有名的)实验其中,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Watson)决定看看他能否有方法令一名11个月大,名叫艾伯特(Albert)的幼儿对随意一样事物感到恐惧。他给艾伯特一只小鼠,每当小艾试图触摸它时,都会用锤子敲击一根铁棒以发出一种可怕地声响。在多轮“小鼠和铁棒”的实验后,华生单独给出小鼠。“老鼠一出现,小艾就开始大哭,”在一份1920年记录的报告中,华生如此写道,“几乎每一次他都会迅速转向左侧,手足并用飞快地爬走,速度快到在他跑到桌子边缘前抱起他都挺困难。”
    这项“小艾”实验除了比较残忍外,设计得很糟糕。华生未能谨慎地控制实验以至于不能排除大量其他解释的可能性。数十年后,其他科学家更加谨慎地研究恐惧,许多实验倾向于使用白老鼠来代替人类作为研究对象。在其中一项典型实验中,一只白老鼠被放入有一束光照射的笼子中。一开始研究人员反复用光照射笼子数次以令小鼠习惯之。然后在光照的同时轻微电击老鼠。在几轮实验后,即使没有电击,老鼠也对光照产生畏惧。
    更进一步的研究揭示了小脑扁桃体——位于脑部深层的一个杏仁状的神经簇——在小鼠的恐惧反射实验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脑部研究人员发现小脑扁桃体也主导了人类的恐惧反应,就好比一把上膛的枪,大脑的这个部位就如同扳机。当人的小脑扁桃体受伤后,就会抑制恐惧情绪的反应,因此不能靠学习行为建立新的恐惧反射。这似乎使科学家识别出了是什么与恐惧相联系。
    尽管这条研究线索颇具洞察力,却仍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在现实世界中,老鼠不会待在一个笼子里等待光线照射;这些实验并不能解释恐惧在一只野鼠的生命中所处的复杂地位。
    在1980年,夏威夷大学的凯若琳和罗伯特·布兰察德夫妇(Carolin&Robert Blanchard)主持了一项恐惧研究中具有先驱意义的实验。他们将野鼠放入笼内,令猫缓缓接近它们,并仔细地观察每个笼子内老鼠的反应。布兰查德夫妇发现老鼠对不同种类的威胁表现出了不同的行为。
    第一种是针对潜在威胁的行为:虽然未曾出现在视野中,但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猫就在近处。比如说,老鼠在一片看不见猫,但能嗅到猫尿气味的空地上活动。每个笼内的老鼠都会小心地探寻整片地方,估量可能存在的危险。第二种威胁则更为确定,老鼠能够发现草地另一侧的猫。老鼠僵立不动,接着做出下一步行动。它或许会快速溜走,或许呆在原地希冀猫咪没有发现它而最终离开。最后是最为明显的威胁:猫咪一览空地,注意到并向老鼠走去。这一次,老鼠能逃则逃。如果猫咪靠得太近,老鼠要不选择顽抗要不就慌不择路拼命逃跑。
    迪恩·莫伯斯(Dean Mobbs),一名英国剑桥医学研究委员会的神经系统科学家,想要知道是否人类也有相似的层级恐惧反应。他和他的同事当然不可能把人放入老虎横行的草地,所以设计了一个巧妙的替代实验:他们制作了一个令实验对象可以躺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仪(FMRI scanner)中进行的生存主题视频游戏。游戏很像吃豆人(Pac-Man)。实验对象由一个处于迷宫中的三角形表示,并可以对之进行操纵。在某一时刻会出现一个圆环。这是一个由AI控制并搜寻玩家的虚拟捕食者。如果它抓住了玩家,他们的手背会遭到轻微电击。
    这个极其简单的虚拟捕食--被捕食游戏引发了一些显著而强烈的情绪。莫伯斯通过一个类似测谎仪的设备测量实验对象皮肤的电传导率。他发现当捕食者冲向玩家时,他们的皮肤都会出现类似人们感到恐慌时会发生的那种变化。在游戏中,莫伯斯放出了两种不同的捕食者,一种较为笨拙,容易逃脱,另一种则较为聪明,能轻易抓住玩家。当人们被聪明的捕食者追袭时,他们的皮肤显示了强烈的恐惧反应,并且更容易被逼入墙角。
    同时,玩家的脑部也发生了剧烈变化。捕食者会首先出现在迷宫的远处。当玩家距之较远时,他们脑部相同的部位——包括小脑扁桃体和脑前叶的一些其他部分会较活跃。但是,当捕食者接近时,这些部位会被先前中脑部静止的区域替代。
    莫伯斯实验的结果很好地契合了布兰查德夫妇以及最近一些有关老鼠神经系统的研究。举例来说,莫伯斯及其同事观察到的,在捕食者接近玩家时他们的大脑开始活跃的部位叫做中脑部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 region)。这个区域在人们频繁撞向迷宫墙壁时也高度活跃,为其在恐慌情绪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论点提供了进一步证据。研究人员已经利用解剖方法更为直接地在白老鼠身上探究了恐惧反应;通过刺激老鼠脑部的不同区域,他们可以观察不同层级的恐惧引发的行为。当研究人员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植入电极并且进行刺激时,这些小东西立刻开始奔逃并且不受控制地跳动。
    这些新的研究成果暗示,恐惧并不是一种单一的情感,而是一套哺乳动物用以处理威胁的复杂多变的策略。当实验中的捕食者在远处消失时,被捕食者——不论是人类还是老鼠——都会激活前脑神经网络。这个网络将会促使躯体为准备快速行动而提高心率。同时,前脑网络会使大脑对外部环境的注意力更加敏锐,评估威胁,监控微妙的变化,一有风吹草动则立刻逃离。它的另外一个重要功能是保持中脑部静止,因此被捕食者一开始会以静制动,而不是直接以最快的速度逃跑。然而,当捕食者接近时,中脑部会接力。现在中脑区域开始活跃,策动一个强力迅速的反应:打或者逃。同时,较为缓慢慎重的前脑部关闭。现在可不是思前想后的时候了

    发现我们的大脑和老鼠类似也许会引起些许不安。不过,小脑扁桃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是大脑的两个古老原始的区域,可以追溯到亿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很可能面对过现在狒狒面对的来自美洲豹、老鹰和其他捕食者那样的威胁。即使进化到更够使用武器,自身也变成了捕食者,这些大脑中的古老神经回路仍然提供了一种针对其他人类行之有效的防御手段。
    不幸的是,我们久经考验的、精致的大脑在这项神经回路上经常哑火。不是在面对确实存在的威胁,而是我们想象出的无妄之险时也会启动。将这种想象也纳入这个预警系统会导致严重的慢性焦虑症。在其他一些情形中,人们也许不能有效控制他们的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和其他的中脑部区域。当我们察觉到危险临近,大脑的活跃区域通常会自前脑转至中脑。而忍受焦虑症的人会误判威胁,认为危险比实际更为迫近。
    为了检定这些可能的症状,莫伯斯和同事们正在对那些在游戏中忍受与恐惧相关病症的人展开研究。这样的工作或许不能揭开恐惧与神经过敏间的生物学区别,但却会使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并且,当我们放大恐惧时能够制服心魔。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