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1-2
- 最后登录
- 2012-10-31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86
- 精华
- 0
- 帖子
- 23

|
人物档案:
李子勋,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首届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培训项目学员,心理协会北京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成员。健康与时尚杂志专栏作家,中央电视台《心理访谈》、北京电视台《心理时间》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星星夜谈》、《情感世界》等栏目特约心理专家。著作有:《幸福从心开始》、《陪孩子长大》、《婚姻的烦恼》、《心灵飞舞》。
李子勋火了。过去,在心理学界李子勋是一个权威的专家。而今,随着媒体上心理类栏目的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李子勋频繁现身,已迅速成为公众熟知的中国心理学界的代表人物。“最喜欢看到他专注、充满温情的表情。”很多爱看李子勋节目的观众说。似乎人们对于他个人风格的喜爱更胜过对他专业能力的钦佩,受到他人格的感染更胜过受到他语言的影响。
也有细心的观众依然记得李子勋在最初走上屏幕时的紧张与压力。“看着这个专家一天天变得越来越放松、自如,状态越来越好。”一位长期关注《心理访谈》和李子勋的观众说。
像在电视上一样,接受采访时的李子勋会随着谈话内容的变化脸上呈现出不同的表情,总能对突然提出的问题做出快速的回答,完整而条理清晰,并时不时地夹杂一句他的口头语:“对吧?”、“理解吗?”
这一次,我们请习惯于剖析他人童年与心理关系的李子勋讲述他年少时的经历,让那个往往能在电视上化腐朽为神奇的李子勋解释他语言背后的奥秘。欣慰的是,他以心理专家常有的坦然心态面对他人的好奇,毫不犹豫地打开了他手中的心理魔方,呈现给我们那些深藏的心理密码。
分清电视上的李子勋与自己
记者:随着心理类节目的热播,你作为一个经常参加《心理访谈》等心理类节目的专家也火了起来。你个人觉得大家喜欢你的原因是什么?
李子勋:他们喜欢我可能是因为喜欢心理学。我知道有很多人因为喜欢我才去学心理学,也知道很多人因为看到我才去找心理医生。毕竟,央视的《心理访谈》节目是全国第一个开始以个案故事为导向的心理谈话节目,我跟杨老师(杨凤池)似乎成了心理学界的代表人物。
记者:随着知名度的升高,你觉得自己在生活上、心理上有什么变化?
李子勋:这些不会影响到我,因为我从来不会觉得电视上的李子勋就是我,这两者我分得很清楚,我知道边界在哪。网上有很多关于我的评论,听说还有人模仿我在网上回答问题,但我从来不看,也从来不回。现实中我是很低调的,不会感觉到有什么压力。我还是我自己,我有我的生活。
记者:你需要在公众面前保持一个心理健康的形象吗?
李子勋:我经常说我自己心理最不健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健康标准,也许我很健康,但不一定符合公众的健康标准。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我能处理好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
记者:有人说这样的节目功德无量,你怎么评价心理节目对观众的影响以及你作为专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李子勋:节目毕竟是向大众传播了心理学的一些思想,老百姓不知道心理学家能干什么,现在他们知道了。这使心理学的服务拓展了市场。我跟杨老师都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从这档节目播出以后,全国各个地方的心理医生都能吃饱饭了。
记者:除了拓展市场的客观效果,是不是也对观众解决自己和身边人的心理问题有所帮助呢?
李子勋:帮助应该是很大的,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风险。节目中专家都是以个案为导向来谈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可能更适合当事人的个案,但是观众可能会误解,以为专家提供的建议或者做法能够适合自己的问题。比如谈到教育孩子的问题,节目可以普遍性地提高家长的心理学素养,让家长意识到教育孩子里面可能有什么样的困境,该怎么解决,但是假设一个人想通过用在电视上学到的方法去解决自己家里孩子的问题的时候,也许他会把这个问题搞得更糟。
节目不是真正的心理咨询
记者:你觉得在电视上做节目与在实际中做咨询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李子勋:方式是截然不同的。平常的心理咨询是在一个私密的环境里,我们是不会提出任何概念的。现实中当有人来向我咨询的时候,我所有的信息都是隐藏在跟他交谈的过程中,让他从内心去找。比如当我觉得他的一个核心概念导致了他的一个思维纠结的时候,我要对这个核心概念做扰动。我的问题里没有我发出的硬的信息,但是他会在引导下从内心挖掘到资源。而在电视台,我们的第一任务是面对观众,所以我们不得不去讲一些共同性的知识。观众要看到专家对于一个问题怎么分析,解决的方法有哪几种,对这个个案来说最好的是哪一种。这种情况在咨询环节是绝不可能发生的。
记者:为什么我们在看节目的时候,经常会一看到当事人的问题就觉得自己也有同样的问题呢?
李子勋:这就是人类心智的一个特点,我们总是有一种自动求证的过程,我们看到一个问题的时候,就会从内在去寻找,会找到相似处,然后就以为我们也有这样的问题。其实,心理师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心理学不强调对与错
记者:在节目中你经常会把丈夫的外遇原因归结到妻子身上,把孩子叛逆或者网瘾的原因归结到家长身上,这些分析似乎与我们的常理相违背,让人觉得不够公平。
李子勋:这就是心理学与所谓的线性逻辑或者因果关系不符合的地方。心理学并不强调因果的问题,也不认为丈夫有外遇就肯定会有一个原因,但是人类是按照因果思维的,至少目前是这样。比如在外遇的问题上,过去的家庭教育都是要这个男人来承担责任,而男人在特定的情况下处于自我保护和防御之中,不愿意改变,他不希望自己看起来那么坏、那么糟糕,所以他们的问题纠结在那儿,解决不了。在心理学上,我们只关注有什么样的改变可能使这个问题变小,或者消失,甚至从这件事情里面获益。我们用什么可以改变呢?如果太太的变化更有助于男人的回归,我们往往就会让那个愿意改变的人承担一些责任。当然,老百姓是用对错观去看的,这时就会有很多疑惑。不过,在真实的现场可能不是那么明显,但是在电视台由于剪接的原因,不得不把它做成这个样子了。
记者:那么心理学上讲的一些东西是不是与我们平常接受的教育或者道德要求是冲突的呢?
李子勋:不冲突,是互补的。当一个社会极端的道德化和教化的时候,我们需要有心理学的缓冲,因为任何社会单一的信息重复都会造成心里疾病。一个过度道德化的国家,人人都会有罪感。所以,心理学的作用是互补和缓冲,它并不去冲击因果、对错的思维,我们只是要给它另外一种信息,让人类更平和地思考自己的事情。
把善良种入人们的内心
记者:你在节目中常常会说咨询者是一个善良的人,为什么总要强调对方的善良呢?
李子勋:这种话是为了建构,不一定是为了真实,是为了我们从内心找到善意的资源。如果我意识到善意有助于解决问题的话,我也许会有意识地说:“其实你内心挺善良的。”王朔来的时候我们说王朔是一个善良的人,我们就是要找到他内心好的一面,而拒绝他不好的那一面。这个体验对他是很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突然发现自己很善良,这对他的改变是有作用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他服务,所以我们并不在意他是否表现出善,而是会去建构它。就像佛教所说的,把善作为种子种在他的内心。
记者:那是不是善良的人比不善良的人更可能遇到心理问题呢?
李子勋:不能这样评价。其实产生心理问题并不在于善与不善,而是在于核心观念的单一性。我经常以塞车来比喻,当只有一条路可以通过的时候,就会堵塞,但如果有多条道路、多个出口,可能就不会堵塞。我们生活中如果只有成功学,那么很多人都会陷入绝望,因为没有那么多人会成功。为什么社会不让每个人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价值系统呢?我们应该有多样化的文化和价值导向来引导我们。如果你非要去模仿别人的想法,没有自我,为了某一种观念去活着,那就会活出心理障碍来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