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9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生三境界(转载)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9:48:52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翰林学士苏东坡,因与照觉禅师论道,谈及“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话后,忽有省悟,因而作“未参禅前”,“参禅时”,“参禅悟道后”三偈,表明心得。未参禅前的境界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皆各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到了参禅时,其心得是: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及至归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及至参禅悟道以后,其心境是: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苏东坡自此禅悟后,对佛法自视更高,闻荆南玉泉寺承皓禅师禅门高峻,机锋难触,心中甚为不服,因此微服求见,想要试一试承皓禅师的禅功如何?才初见面,苏东坡说:“闻禅师禅悟功高,请问禅悟是什么?”
  承皓禅师不答反问道;“请问尊官贵姓?”
  苏东坡道:“姓秤,乃称天下长老有多重的秤!”
  承皓禅师大喝一声,说道:“请问这一喝有多少重?”
  苏东坡无以为对,遂礼拜而退。
  苏东坡参禅三个层次,正如青原行思禅师说的参禅三个阶段。他说:“参禅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参禅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参禅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禅者经此三关,虽能开悟,但并非修证,悟是解。修属证,故禅者由悟起修,由修而证。如无修证者若遇承皓禅师此等禅宗大匠,对你大喝一声时,即瞠目结舌哑口无言了。
  很喜欢其中的一句佛家偈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禅是要靠自己领悟的,禅的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以心传心”。每个人对禅的看法可能不一样。有人说,禅是一种智慧,有人说,禅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人说,禅是一种哲学,还有人说,禅其实什么都不是,禅关注是人心。世界缤纷杂乱,往往容易只看到表象。如看山、看水,只看山、水本身,山当然是山,水当然是水;但如果从山、水对人的心灵的影响来看山、水,其实山、水没什么区别,山也不是山,水也不是水。如果心灵不再被任何外部事物所影响了,到达了“如如不动”的境界,此时再去看山、水,山也只是山,水也只是水,不再执迷于是山还是水。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1-7-21 19:48:52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有三重境界(转载)

  人生有三重境界,这三重境界可以用一段充满禅机的语言来说明,这段语言便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就是说一个人的人生之初纯洁无暇,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

  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多,就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了。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千年。进入这个阶段,热是激情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人在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借古讽今,指桑骂槐。山自然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自然不再是单纯的水。一切的一切都是人的主观意志的载体,所谓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倘若留在人生的这一阶段,那就苦了这条命了。人就会在山望了那山高,不停地攀登,争强好胜,与人比较,怎么做人,如何处世,绞尽脑汁,机关算尽,永无满足的一天,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是一个圆的,人外还有人,天外还有天,循环往复,绿水常流。而人的生命是短暂的有限的,哪里能够去与永恒和无限计较呢?

  许多人到了人生的第二重境界就到了人生的终点。追求一生,劳碌一生,心高气傲一生,最后发现自己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理想,于是抱恨终生。但是有一些人通过自己的修炼,终于把自己提升到了第三重人生境界。茅塞顿开,回归自然。人在这时候便会专心致志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不与旁人有任何计较。任你红尘滚滚,自有清风朗月。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了了有何不了。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正是: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便也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

  一辈子做人,怎样算是做好了人?

  一辈子处世,怎样算是成功的处世?

  不如阔达的心态,人生在世,无非是让人笑笑,偶尔也笑笑别人。

  曾经沧海之后,再去看世情,无非是云淡风清,不过是日升日落般的泰然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板凳
发表于 2011-7-21 19:48:52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三境界是什么(转载)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宋 · 晏殊《蝶恋花》
第二境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 · 柳永《凤栖梧》
第三境界: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宋 · 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地板
发表于 2011-7-21 19:48:52 |只看该作者

人生三境界:忍、持、悟(转载)

忍界
  
  人生有很多事,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话,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气,需要忍。人生有很多苦,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欲,需要忍。人生有很多情,需要忍。
  
  忍是一种眼光,忍是一种胸怀,忍是一种领悟,忍是一种人生的技巧,忍是一种规则的智慧。
  
  忍有时是怯懦的表现,有时则完全是刚强的外衣。
  
  忍有时是环境和机遇对人性的社会要求,有时则是心灵深处对人性魔邪的一种自律。
  
  学会忍,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谋生课程。懂得忍,游走人生方容易得心应手。当忍处,俯首躬耕,勤力劳作,无语自显品质。不当忍处,拍案而起,奔走呼号,刚烈激昂,自溢英豪之气。
  
  懂得忍,才会知道何为不忍。只知道不忍的人,就象手舞木棒的孩子,一直把自己挥舞得筋疲力尽,却不知道大多数的挥舞动作,只是在不断地浪费自己的体力而已。
  
  有所忍,必有所不忍。明忍,始易明不忍。是故忍界其实也是不忍之界。
  
  持界
  
  人只有两只手,能抓多少东西?
  
  抓住一样东西,就意味着放弃了更多的东西。放弃和失去,其实始终是人生的大局。不要以为得到了什么,其实人时时刻刻都是在失去,失去时间,失去生命,失去更多的财富,失去更多的机会。不要抓得太紧。抓得越紧,丢失的会越多。
  
  持到手的,莫要沾沾自喜。未持到手的,也莫要灰心丧气。生命的旅程太短,世间的精彩太多,持有什么,不持有什么,都不是人生过程的关键,关键是选择。选择,是人生过程中最精彩也最具有诱惑的课题。而持有,只是选择之后的一种随机或必然的结果。当选择的命题被完成之后,所选择事物的结果于个体的生命来说,虽然影响可能很大,但已不是生命的个体所能完全左右的了,所以也就无足轻重了。毕竟,那已经脱离了生命个体的愿望轨道,而进入了事物发展规律的轨道。
  
  人生关键的课题是选择,但人生最难的却是人要不停地选择。有时候刚完成一个选择,又得进行另一个选择。有时在开头选择对了,在第二步却可能选择错。有时一直都做了适合自己的选择,到最后一个选择前却走到了另一条不适合自己的道上。
  
  是故,持界不是讲持有什么,而是讲选择什么,放弃什么。我们应该明确我们不需要什么。毕竟我们心的欲望太大,而我们的手太少。只有学会放弃,才能更好地持有。放弃才是人生的大学问。持界其实更是一种弃界。
  
  悟界
  
  当火会烫手被教给小孩子时,仍然会有很多被烫得缩回去的动作在历史中不断被重复。而没有被教给的东西,也有很多被小孩子所发现。
  
  人的悟性,是一种神奇的事物。不同的悟性,同样的环境,同一个事件可能会有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心鹜神游,不可预知,奇妙无比。眼睛,心灵,表现,人生的过程其实是不断悟的过程。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可见悟是一直到生命结束都在不断进行的。
  
  悟界不是指教别人的做秀和个人英雄的自我表现,而是不断完善自我心智的内修。悟界更是一种自省和自律。悟界更多的本意,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但是首先要通过改造自我或者主观世界,然后才能更加得心应手地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是故悟界不单纯是一种心智的活动,更是一种言行的活动。悟界也是一种做界。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9Rank: 9Rank: 9

5#
发表于 2011-7-21 19:48:52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有三重境界:看远,看透,看淡(转载)

人生三境界:看远,才能览物于胸;看透,才能洞若观火;看淡,才能超然物外。

看远,才能览物于胸。但凡杰出人物,莫不是少年怀志,心锐志远。秦始皇出巡时,所带侍者、大臣、士兵数千,浩浩荡荡,场面恢弘,气势磅礴。项羽见之,不为其气势所震慑,剑指秦皇,抛出一句语惊九州的话:“吾将取代之!”最终起兵关中,披荆斩棘,攻破秦墙,火烧秦宫。北宋的范仲淹,幼年丧父,贫困落泊。但少怀壮志的他并没气馁,而是在一佛寺中,潜心苦读,最终高登庙堂,并成为一代文豪。近代,更是有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壮志豪情。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看远即是目标也是过程,更是境界。目标牵引成长,过程充盈人生。凡此种种,无不说明,只有志向高远,人生才会有前进航标,再插上执著的翅膀,便能愈飞愈高,穷千里,览万物。

看透,才能洞若观火。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时代,人才辈出,被人称为一代枭雄的曹操即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曹操如是评论:袁术,冢中枯骨;袁绍,好谋无断;刘表,虚名无实;孙策藉父之名;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由此可见,曹操对当时的形势洞察得如此透彻,充分体现了他的过人智慧和深谋远虑。清朝时期,一次,乾隆皇帝在船上游览大江风光。忽然从远处驶来一艘大船,船上站着很多人。乾隆就问纪晓岚:“这些人为何而来?”纪晓岚思虑片刻,意味深长地说:“为名利而来!”原来,这些官员得知乾隆皇帝要来此游览,特来此迎接圣驾。但在纪晓岚眼中,这些官员都只不过是为名利奔波而来的人。而现在社会比之于古代更要纷繁复杂的多。要成为一名成功人士,必须有自己独特的眼光,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对世事的变化能洞若观火。

看淡,才能超然物外。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的辅佐下,终于扭转局势,逼迫项羽乌江自刎,统一九州。但在霸业完成之后,张良和韩信却有着不同的结局。韩信因为功高盖主,又不懂掩其锋芒,最终被吕后设计杀害。“兔死狗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即是对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而张良淡于名利,功成身退,留下千苦芳名。清朝的大奸臣和绅得乾隆宠幸,一生搜刮民脂民膏,敛聚大量财富。可是在晚年时,也不能看淡钱财乃身外之物。结果在乾隆驾崩后,终被嘉庆帝处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留恋于金钱,或束缚于名利,却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是身外之物。人生短短数十载,在历史长河中犹如沧海一粟。所以,人生的真谛应最终归结于自我价值的实现和幸福的归属感上。这样才能生于物而又超然物外。

细细想来,这三重境界刚好对应于人生的三个阶段。少年时,应该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做一个执着的追梦人。中年时代,在经历了悲欢离合,人生百态后,应该有一份对世事洞若观火的睿智。老年时代,在饱经风霜后,就应该有一种“曾经沧海”的淡然,享受美好的夕阳。

此三重境界,形影交错,亦梦亦境。需反复思虑,不断探索,才能冲破重天,驾驭人生。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