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知道与做到之间横着什么?

作者: 时间:2023-07-12浏览次数:18

纠结的底层情结






(1)他们的纠结,和对纠结的理解


知道与做到之间横着什么,距离有多远之问?是生活中普遍又宽泛的主题。为呈现侧重面,先举两例子。例1,C先生35岁,博士毕业,某名校学科带头人。纠结于:既满足又不满足现有成就,欲去待遇优厚的三流高校,又有诸多放不下。例2,Y先生很心疼他21岁儿子的成天焦虑,认为他不该纠结于:是早点工作,还是准备考研/公务员?就业难创业更难的局势下,我要去哪?


看上去,C先生的纠结太矫情,Y先生的难过他儿子的纠结很被理解。但人性的弱点、人心的欲求,与所处的现实条件虽有关,却没必然关系。我们先听听,他们对此的感叹与理解?


C先生:跟朋友谈起我的真实感受,他们立马怼我,知足吧,别折腾。跟父母说起我的想法,他们除了质询,你有啥不满足的?就是强势劝导,人要现实。我除了无语,越发感觉升起一股对他们过去强势教导的不爽,更像是一种被剥夺了什么的伤感。妻子倒是理解和支持我,但她评价我说,你这人性格有些悲观,缺乏自信和决断力。我感觉她说的是,又好像不是。


这感觉本身,说明了我就是那样的人,纠结。为什么?我时常反思,也爱跟妻子讨论,渐渐对自己有了深入理解。发现,我对现状的不满,并非我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的不知足,而是对自己不如人的不平衡,比如我有个发小,他从没努力过什么,如今是年薪百万的经理,凭什么?我从小在父母强势教导“唯读书才有出路”的氛围下,总是在努力努力,虽也把书读出来了,有了出路,但我感觉仍没有出路似的,莫名焦虑。


我真正的纠结,也不是“既不舍城堡的安稳,又不愿为理想冒险”的两难,而好像被惯性推动在执意某种失落的找寻,是什么?不太清楚。


Y先生:我纳闷,儿子常说他不如上辈人自由。我始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是很聪明,也很脆弱,是什么都知道,却做不到的理想主义。当我听了陈嘉映教授的一席话,顿有所思。陈说:“我比较关注的一点是,虽然现在年轻人的选择的确比以前,如像我们那个时候多了不知道多少。但另外一方面,每一种选择现在都标准化了。关键是现在的年轻人,从童年开始就缺一样东西,我有时候在小范围内把它叫作-撒野的空间。我曾经听朱赢椿老师讲到,他小时候生活在农村,更乡野,就是在桥头玩一玩,抓几把植物,抓几把动物。我们小时候都有一个漫无目的的空间,但在中国、在整个现代社会中这个问题都很明显,就是这种撒野的空间没有了。虽然看起来有很多条道路去选择,但是不管选择哪一条,都没有觉得更自由,因为每条都像跑道那样被画得清清楚楚”。这些话,令我开始明白了什么,也开始省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教给了孩子什么?




(2)对纠结的精神动力学理解


C先生和Y先生的儿子,属两个群体的“纠结”代表。一个(社会身份)相对安稳优越的主体,一个(社会身份)处不确定或焦虑的主体。他们虽有年龄、阅历等方面的差异,但他们的情感情绪、内在冲突是同质的。


显然他们对“纠结”的感受与理解的表达,透露了纠结后面底层的结,那就是童年的失落。用陈嘉映老师的话,童年失了“撒野的空间”。有关“知道与做到之间”的鸿沟是什么,人各有见。感觉陈嘉映提出的“撒野的空间”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人的更深视角。我借这句话,对知道与做到之间横着啥,补充点动力学的理解。


撒野的空间,自然是指精神域的乡间旷野。于儿童心灵而言,它就如树木的阳光雨露空气。撒野的空间,应被我们视为主体成长所需的精神养料:好奇心、激情、想象力等潜能得以保护。也须视为,是儿童迈向健康主体(人)应享有的,基本的精神权利。


儿童的“撒野的空间”缩紧,不难看出是被教养人“不能也不敢输在起跑线”这柄剑,慢性剥夺了他们的精神权利。所以并不过分的说,在成人纠结后面的底层情结,是自卑,是自恋创伤。若问知道和做到之间横着什么?那就是,自恋创伤所郁结的失落,愤懑。也可理解为,那些种种想得到、做不到之间有一道无形的过不去的坎,叫做童年的忽视之痛,又名,失了精神权利之恨。


这些情结情绪,很像一个扯皮捣蛋的小鬼,时不时会冒出来捉弄你的心情、混淆你的判断、扰乱你的选择。但纠结的人并不明白,那个捣蛋小鬼,可是他童年失落的权利,在以另一种撒野的方式,讨回他的失落。换句话讲,这些情结情绪,总是以扯皮撒野的方式,替代性满足他曾被剥夺的精神权利。


例如C先生的“感觉不如人、不平衡、没出路似的...”。注意,博士毕业又有好出路的C先生,却总感觉仍没出路似的不安,这一看似奇怪的感觉,很形象反映了主体的深层心理:1)过去他没有撒野的空间,精神权利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洗劫一空。过去他活在没有撒野出口,或出路的努力学习中,如今活在努力找寻撒野的出口,或出路的迷茫中。


2)跟养育者的纠结关系,也即控制与被控制关系,被无意识的内化、转化为其他的纠结关系。如,他跟欲望(目标或出路)的纠结感,亦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常体现为他既依赖现有的出路,又叛逆现有的出路。因为他的童年,等同于“努力+辛苦”的人生,故他那些表面的选择焦虑,纠结什么的,反映了他对“努力+辛苦”的无意识认同与厌恶。


相信他的自我觉察,终会发现“好像被惯性推动在执意找寻的某种失落”正是他童年的撒野空间。我们进一步可理解,C先生的意识层面,的确很羡慕、很想拥有如他发小的年薪百万,只是在他无意识层面,在他总是纠结的底层欲望,确是羡慕,和想拥有他发小身上的自在“撒野”的性格。


同理我们可理解,很多中小学生的既想努力\学习好,又反感努力\学习等纠结,所映射的正是他们“撒野的空间”被“题海题战”侵占,被“知识轰炸”掩盖,致他们的感觉上有一种找不到自我出路的迷茫,焦虑。





很多家长包括教育者,却深深误解孩子“问题”,其中最多的就是Y先生的“我始终认为如今的年轻人.....”,我们在临床咨询中,更常听到父母只管数落孩子,如何的拖沓、懒散、脆弱...从来不反思自己,也从来不懂孩子。当然孩子自己也不懂,他们纠结的后面横亘的是什么。要父母懂孩子、懂自己,永远是个麻烦的事。


但愿通过对选择焦虑的解读,透过纠结底层情结的看见,能使家长省思Y先生提的那个问:我们的教育,究竟教给了孩子什么?不过要承认,现在有些清醒的父母确在践行:我左右不了高压力的外环境,但可以改善对压力的心态,可以做主为小孩营造一个“撒野的空间”的家环境。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如需专业心理咨询,可拨打:13348971989  13980015187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