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熊玲专栏

熊玲:论亏欠感与分离焦虑

作者: 时间:2023-03-20浏览次数:20


究竟谁亏欠谁?




1


关于亏欠感。我想起某微友很有趣的一条微博:每天早晨...要么打字,要么自杀。当然这条微博不只这一句话,但这句话,当时给了我莫名的触动。结合我有一种感觉的觉察,似乎能表述清当时的那份触动的无意识内涵。


先说下,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的觉察?有关阅读和写作的。我越来越感到阅读和写作,是一对相爱相杀的冤家。我爱它们,它们如我的左膀右臂。可它们时常给我一种不协调的尴尬、不爽,又时常给我矛盾的和谐、快感。


若没有不协调感,除非你只单恋阅读,或已超越了他们之间的恩怨。超越的前提,是对写作游刃有余。


两者所处的冤家位置,或恩怨关系,如同债主与欠债人的关系。债主是阅读,它拥有绝对的诱惑力和满足感的资本;欠债人是写作,他欠缺,也或是暂时欠缺资本以回报、以偿还阅读给予他的滋养。


我的问题正是,虽爱两者,可常常欲写作时感到无助无力,觉得欠缺了什么。这个欠缺感,像一道防御墙,自动地把我从欲下笔时瞬间反弹到阅读,仿佛阅读才是心的游乐场。但问题来了,若没写点什么,总觉得亏欠了啥。这个亏欠感,很要命。


欠缺感、亏欠感,有本质区别。前者是对能力不足所引发的自哀、自怨、焦虑等情感情绪;后者是内疚所引发的懊恼、抑郁等情感情绪。


或许有人说,你那么会写,书都出了两本,还说这些感觉?你不是装腔作势,是什么?


真不是。我的感觉诉,别人如何认为,那是别人的自由;我只想自由地表达我的感觉。所以我扪心自问:在写作事情上,究竟亏欠了谁?







亏欠感的另一面,是分离焦虑。主体与所爱客体的分离,客体包括他人-他事-他物,以及自体客体。我们若仔细体察分离感是可以从中看见自己,到底在怕什么?抑或到底喜欢什么,需要什么?


谁都不喜欢亏欠谁,谁都害怕欠债,无论是欠钱,还是欠情。这是人的常态心理。不过有两种心态值得关注:1)无意识的自卑情结,表象为过分怕欠情,如:万事不求人,或是只管付出、拒绝接受,类似那种宁愿人负我、我不负人等等。或许这类人并不觉得自己活得累,但却是极敏感他人看法、极易起心理冲突的,只是他们的超我-面子镇压了冲突而已。2)无意识的分离焦虑,表象为过分眷恋客体,如:购物狂、偶像崇拜、强迫性的追求什么等等。


第二种心理,关联着亏欠感。如何解?我们回到那句有趣的“每天早晨...要么打字,要么自杀”为例,予以动力学解析:


◎我对这句话有感触,而后“有一种感觉的觉察”所隐射的,其实是被触动了我的无意识情结:依恋权威。这一情结的核心结构,是恋父和权威认同。深入讲,就是每个人在主体形成,或叫人格成长的过去,不同的依恋模式影响着,甚至决定着人格的发育如何,以及主体内在有什么样的情结。


◎我何有恋父和权威认同情结?简要说是我的过去,沉积着被父亲偏爱(我有四兄妹,排行老二。父亲是整个家族的权威)的经验感受里,分明也感觉到是我的成绩好、作文写的好...赢取了比兄妹偏多的父爱。这份幼时的自恋满足,逐渐构成了我无意识争宠的资本,也逐渐形成了我的内在情结:恋父和权威认同。


◎受这一情结的驱使,我始终保持和追逐着——成绩好、作文好,以及之后可代表被父亲(大他者世界)认同的其他“好”。这便是主体人格结构中理想自我的由来。主体我在慢慢生长的过程中,仿佛只有恒定在“好我”位置,自我才能被代表权威的父母看见,和爱戴。


◎为了那个恒定,我不自觉地把追逐成绩好、作文好...当成了稳固“好我位置”的途径,也不自觉地当成了无意识追逐的目的。因为那个位置,就是被爱、被接纳的存在,是主体为之付出、为之成熟的动力来源。也因为,只有被爱、被接纳,孩子才觉得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记忆深刻的一次,是初二期末考试我考了年级第9名,但是我有史以来的最差成绩,回家的路上,我既难过又焦虑,脑海不断浮现出父亲看到成绩单后的惊诧、失望的模样...仿佛我即将面临一场被申讨的、被弃之的危险(父亲很严厉,姊妹都怕他)。令我意外的是父亲看了成绩后,不但没失望的表情,还笑呵呵地说,第9名不错啊。之后的岁月中我依然能感受到父亲的爱,那种绝对接纳的爱。


◎那一次的考差,是解放“好我”的转机,它让我终于明白,也非常确认的是:原来我不用成绩好、作文好,父亲仍然是喜欢我,爱我的。


◎但已被内化的(父亲)理想客体,还是挺执着,以至现在我仍有“不写点什么,便觉亏欠了谁”的尴尬与不爽。也就是,过去的成绩好、作文好,演变为了后来的工作好、写作好,这依旧是我理想自我的映照,但那份尴尬与不爽,真正映照出的是我怕失去绝对被爱、被认同的焦虑。


◎我可以回答自己:究竟亏欠了啥?显然是亏欠了我值得被爱、我是有价值的存在感。究竟对不起谁?显然是对不起理想自我的期许。但事实上,人世中我们谁也不亏欠谁,唯有自己亏欠自己、欺骗自己。







3


由此,我们就能理解生活中很多人的心理冲突背后,其实都有个未被自己看见的洞,仿佛要不断喂它才不会感到饥饿。只不过,你有你未看见但却在使劲喂养的洞,我有我未看见却也在使劲喂养的洞。你的洞可能是:为了孩子好...随时在牺牲自我,或是成天担心得要命;而我的洞是:不写点什么,便觉亏欠了谁的不舒服。


人的无意识域确有属于自己的洞穴(情结),在迫使自我为它服务,为它拼命。表面上,那些种种拿得起、放不下,抑或拿不起、也放不下的强迫性追求,本质上都是在努力平衡、抵御分离恐惧的侵扰。好比,某人对烟酒依赖,并非他是真爱烟酒,而真爱的是烟酒才能给到的刺激,那是一种绝对确定的自我存在感,若与烟酒分离,等同与存在感分离,调侃的说法,不如要了他的命。


然而,人是否被内在情结控制,完全取决他对自我的了解。不然为什么说认识你自己,“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哪里”那么重要呢?认识你自己,目的就是为了能使自己活得自在、活出自我。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是清楚自己,有什么样的情结,什么样的冲突,什么样的自我愿望?清楚后,便可获得走出自我冲突的方向。


比如,当我清楚了自己“不写点什么,感觉亏欠了啥”背后是深层的分离焦虑,便释然了很多,随即在想:阅读和写作,如何能成为不冲突的内在动力?我的体会告诉有两个渠道,一是阅读到经典和阅读到令你有触动有收获的东西;二是只要有想法又想写,就写,若瞬间不想写,以尊感觉为上。


更重要的是,当我的无意识情结越来越意识化,越清楚自己的真实需要之后,我有了别于之前的感觉:没写点什么,是平静、轻松的。老实说我从心里感觉到:不写点什么,也没啥内疚,就算完全不写什么,我相信也能从容放过自己,放弃那个“好我位置”。换句话,就算我从此弃笔,我仍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觉得是对得起理想自我,觉得不依赖所谓的成绩成就,我才是自由的,是真正的自己。


同理,其他无意识情结、心理冲突都可借动力学分析得以深入理解,找到自我出路。







长按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

如需专业心理咨询,可拨打:13348971989  13980015187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