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治疗动态

熊玲:自我认识的哲学关照(1):伯格森哲学的启迪

作者: 时间:2022-07-28浏览次数:12




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的生命哲学,其中论述到的人应“靠直觉活下去”,给了我一再省思的拷问:我们靠什么活着?这亦是从业心理咨询,包括每个人都需直面的拷问。


有人说,我们绝大多数是活在一个庞大而现实性的后果里,从不知也不问我是谁,我为什么而活,活着的意义、目的之类。可人们有无必要知道、追问那形而上的无聊之问?因为都活得好好的,即便时兴躺平,不也挺好吗。


当然,无知“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去向哪”并不意味活得不好,而是因为作为人而言,应活得清晰,活得自我。这个前提必然是,你知道你是谁。无论何种原因,就算你愿选择躺平的活着,你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你心是安然静谧,选择是由衷而发的吗?


近现代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捷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人类精神世界的越发躁动,社会价值撕裂的不安。回答诸如:这个世界怎么了,文明是充满希望,还是暗藏危机?社会究竟在进步,还是退化?推动历史发展、文化进步的究竟靠什么?被新冠病毒威吓下的人类生活,将何去何从等等问题,是需要回到哲学立场才能触及。我很认同“元因哲学”有句话:俯视茫茫人海的,唯有哲学。


可我不是哲学家,又没系统学过哲学,自然回答不了以上问题。我只是喜欢哲学,好奇心重,尤其对人性的好奇,从小爱思考而已。因为如此,20年前我选择了能满足自我兴趣的职业-心理咨询。也因如此,时常浮现于我脑海、跃上键盘的文字,都是哲学所涉及的边缘性问题:认识你自己,人性的真相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价值是什么,依靠什么活着等等。


然而哲学范畴那么大,何以用柏格森的生命哲学观来谈论自我认识?


首先,是伯格森的直觉主义思想。伯格森认为,直觉是比抽象的理性更基本、更可靠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因为哲学的研究对象和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是研究外在的僵死的物质,所以它是可以用概念、判断等理性形式加以研究的。哲学研究是宇宙的本质、真正的实在,这种本质、实在是一种生生不息、运动不休的“绵延”、“生命之流”,它只有通过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神秘的直觉方可把握。靠直觉活下去,只因直觉是活得真实的唯一方法。


这一直觉主义的哲学观,正是心理学和精神分析治疗所倚重的思想:对人性的洞察,须靠个体的内在体验、深层感受力,方可达到真正的认识自己。 


具体讲,伯格森哲学给我的启迪性思考:人的迷茫来自过去的教育里,多是被要求,被动学知识,少有让你去感受、去体验、去发现自我,发现“世界”的直觉经验,当长大了,进入一个竞争极强的社会后,才恍然自己以为懂得很多,但其实最不懂的是自己,不知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自然也不知道,能伸展的自我潜力是什么?


人这一生,不过是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回归简单的过程。伯格森的哲学思想,令我更加确信一个事实:你要活得简单、快乐是有条件的,那就是对自己足够诚实,而诚实的前提又是:必先经历了复杂、蹉跎之岁月后懂得进退的自己。我们很多人,无法活得诚实,换句话,知道自己活得很累但又放不下,更无法做到对自己真实。不过客观地说,倒不不是人们做不到诚实,而是还不知道,那个真实的自己是谁,她在哪里?


其次,伯格森是一个曾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哲学家。他宣称生命冲动是世界的本源,而且在绵延着的时间里永远创造。生命冲动就像“喷泉”一样喷发,源源不断,向不同方向分别产生生命、自由意志、灵魂和物质世界。万物都来自生命冲动,而且在时间和空间上连绵不断而成为整体。他的生命冲动说,使这种反理性的本能心理学最后爆发为一场世界性的革命——精神分析运动,把心理学从机械论带到无意识的彼岸,最终成为当代心理学主流。


伯格森的《直觉意识的研究》、《精神的力量》、《思想和运动》等著作文笔优美,思想富于吸引力,表达方式充满诗意。1927年凭借《创造进化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对于有文学底蕴的哲学家,我格外钦佩。





再是,一个有趣的发现。伯格森(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与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创始人弗洛伊德(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为同代人,享年都是83岁。另,荣格(1875年7月26日-1961年6月6日)虽比他两小近20岁,但荣格的心理类型、集体无意识概念等思想,与伯格森的直觉主义思想,完全在同一频道。


就关于精神分析-无意识理论的研究,伯格森与荣格、弗洛伊德,有无谁影响了谁,我查阅了资料并未显示他们有啥交往(据悉,荣格深受康德哲学的影响,弗洛伊德受尼采的影响)。于是,我还有了一有趣的感觉:伯格森与弗洛伊德、荣格,他仨在无意识层面是靠直觉活下去,并用生命冲动创造世界的同胞兄弟。


或许伯格森与弗洛伊德、荣格毫无关联,但他们的精神分析思想,竟高度吻合,如同一股挡不住的生命意识流,深入流淌并深刻影响着当代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正是这些感觉,令我直觉的认为,哲学与心理学没法截然分开,就人性的探究而言,哲学和心理学,一个是氧仓,一个是血库,它们互为主体,互为关照。





伯格森哲学观的启迪,让我真正觉得:(1)使我活得充沛、惬意的地方,依然是哲学,心理学,文学,艺术,这是能安顿我心之所在。(2)使我活得自在、有趣的事情,依然是交往我精神上的朋友,如庄子,尼采,叔本华,海德格尔,荣格,弗洛伊德,温尼科特,卡夫卡,罗曼罗兰,梵高,高更,木心,王小波......以及现实和网络里的人文艺术家,那些有独立思想、活得通透的人,太多了。分享他们的世界,我深感舒畅。


我不敢说我靠直觉活下去,我愿说:靠着自己的兴趣,和满足兴趣的能力活着。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