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智慧人生

赵萍:体验的记忆

作者:赵萍 时间:2010-11-26浏览次数:2648

 我们每个人今天的行为习惯与思维模式是什么造就的?

 一个朋友打电话来说他做了个梦,梦中有个人物很讨厌,而这个人物在他曾经小的时候有过存在,体验就和他现在的梦一样,他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呢?代表着什么?

 在这里我们不讨论梦中人物代表的意义,因为梦是我们个人无意识与自我沟通的呈现。我今天想说说的是关于为什么我们的童年生活的体验会影响到我们现在生活状态,包括我们的个性特征、思维模式、行为模式、待人接物的方式等等。

 现代精神分析学者克莱茵是专门研究客体关系的,即我们的父母、主要抚养人,在我们与他们的互动成长过程中是怎样受到他们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个性行为的影响,让我们成为现在的自己,客体关系就是在说我们的成长体验记忆。

 在我自己的成长体验中有好多的事都在影响着我现在的思维、想法和行为,如小时候我想要得到妈妈、老师、小朋友对我的满足、肯定、接纳,但是在很多时候又没有得到,以后就形成了我总是想得到别人的肯定、接纳,当无法得到时就会有难过不舒服或者自责,是不是自己不好,这时就在思考是我的什么地方做的不好让对方不高兴了,在这个当下我所呈现在我内心的不是自己的真实,而是活在体验的记忆中。洛罗·梅在他的《心理学与人类困境》中写到,我们人类是活在二部分中,一部分是“时间状态下的客体”;另一部分是“时间状态下的自体”。怎样来理解这二句话呢,在我的理解“时间状态下的客体”就是在我们的记忆体验里别人是怎样看待我、对待我们等,我们要遵守的法则与条规等;“时间状态下的自体”是我自己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我们的自由权和选择权是什么,当我们自由的选择时,我们所要承担的结果、责任是什么。我们在很多时候都是活在“时间状态下的客体”之中,即他人是怎样看待我的,因为我们总是喜欢有自我价值感、有成就感,得到外界的认可和肯定,在这种体验里人是会很舒服的;当我们感受到外界的排斥拒绝或否定时,这种体验肯定是不舒服的。自体在成长过程中已经被客体所占据,在我们幼儿童年时大多数人都有过总是小心翼翼的怕父母、抚养人、幼儿园小学的老师生气不高兴,一旦让他们不高兴我们也许可能就没有好日子过,在这样体验记忆的影响下,我们内在需要是得到别人说我们聪明、能干、优秀,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的被接纳与认同,这样我们也许就是所谓的成功人士,我们就会自豪兴奋,当我们生活在体验的记忆中时,自我就会很容易被丢失,我们就成了活在他者思想中的自己。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