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智慧人生

熊玲:陷物欲能不物化?

作者: 时间:2018-07-27浏览次数:152


        目前扭曲的金钱为上的价值观在影响我们的世界观,我们怎样才能让下一代打破这一魔咒?





       首先想反问的:为何目前我们的世界观被“扭曲的金钱为上的价值观”影响?即,魔咒为何存在,金钱至上已经成为魔咒这意味着什么?

       其实,这些是很复杂很敏感的社会问题,要回答和弄清为什么,必然会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但敏感问题是不可触碰的。

       此问的重点虽也不在“魔咒是如何形成”,而在“怎样打破魔咒”。但,任何问题能有效解决的方式方法,是建立在对问题本身(真相)的了解基础上的。于是,悖论来了:敏感话题你不可触碰。至少我是这样感觉的。我胆敢能说一点的仅是:人的性格和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在婴幼儿至青春期。以发展心理学理论来讲,人在16岁以前,他所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所受了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他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他经历着经验着有爱的养育(即,父母等养育人给予孩子的,是稳定的接纳、欣赏、鼓励、挫折时不打击而予引导等),和接受的是普世价值观教育(即:遵守秩序与规则,热爱民主与自由、公平与正义、善良与诚信,尊重差异,热爱信仰等。爱的养育方式,也是普世价值观的教育模式),那么,这个人就会成为一个善良的、有丰满思想和个性的人。反之亦然。

       试想,你深陷泥潭怎能不染泥渍?不,应该是,人怎样才能“出污泥而不染”呢?试问,在一个“有钱使得鬼推磨”的社会,人怎能不被铜臭腐蚀?不,应该是,怎样才可拥有普世价值观的席位?我无知无解。




       怎样才能让下一代打破这一魔咒?

       这问,是很正义、很有良知的对社会关注,但却是很奢望的难题。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一代人的素质高低,本是与这个社会政治体制和教育体制的良莠紧密相关。若真有让下一代打破“扭曲的金钱为上”这一魔咒的良策,那也是指望体制的彻底改良。

       本来嘛,改变或引领下一代人的世界观,这么大的事,该是国家的事情。我们平凡人,能做什么呢?但既然我们已经生活在了扭曲的金钱为上的社会,为了下一代不那么物质化,还是值得考虑,我们能做些啥?

       考虑这一难题,我只能站在父母的立场。假如我是家长,或是抚养人,我会这样来教养下一代:1)用爱的养育模式,这是符合普世价值观的养育模式:从孩子出生到儿童期,一定是无条件的爱护、陪护孩子,与孩子一起在玩耍中成长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不强求“兴趣班”;选择幼稚园(包括以后的中小学)排除攀比,会按住家就近选择;17岁之前,我以有原则的爱对待孩子:坚守设置的必要底线,或规矩,对孩子的“违规”或破坏性行为,平和的拒绝;引导孩子学会自己处理冲突事件。总体上,是要从幼儿开始:给孩子创造宽松有爱的关系环境,欣赏、鼓励和保护孩子有自主性的想法、兴趣;放手孩子该他自己做的事情(如什么时候起床、上学、做作业、与小朋友玩等);拒绝孩子的攀比、无理等要求。

       2)我会用自身行为,潜移默化去影响孩子。人的自我意识,从小是按照仿同原理而获取的,所以父母的言行,是人早期形成基本价值观、世界观的来源。那么,为人父母者,相信我定会做到——成为自己:是有爱有能力的人;为人处世有自己的原则,但一定是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或叫做理想吧,并用自己的实际能力去兑现之;绝不盲从、攀比、献媚;若没有多大成就、没有很多钱或权,我会欣然接受平凡;在利益冲突时,有原则的妥协;即使在物欲横流、正义信仰缺位的时代,我仍然择善固执——做自己。




       要知道,父母对儿童期孩子的心智影响力,是大于和胜过学校、外界影响的。所以我想,父母虽影响不了整个一代,但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三观)去影响自家的下一代,而下一代,又会以他所形成的人格魅力,去养育他的下一代。这样,作为父母角色的养育人,已算是对得起天地良心。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亲密深处的存在孤独

     熊玲:缺陷抑或缺爱

     熊玲:借“房人树”看情感类型

     熊玲:概念移情与诱惑

     熊玲:依恋,那熟悉的陌生人

     熊玲:“强势”为何讨人嫌?

     熊玲:这样说。。。不如说

     熊玲:检视爱的容器

     熊玲:解读跨性别人的心理现实

     熊玲:戏说欲望

     熊玲:自恋的代价

     熊玲:骗子为何找上你

     熊玲:亲密的关系控制

     熊玲:是爱还是逃避爱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