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载于《家庭健康:医学科普》2015年 第8期 | 熊玲
阿旺,深怀有出息的梦想,自10年前创业以来,历过坎坷却不断努力,现拥有餐饮连锁店十余家。朋友们都说,她很成功,很有出息。
可她不认为。你很少看见她有笑容、轻松,很常见她的疲惫、眉头紧锁。近两年,她在继续努力的同时又竭力想放弃努力:想完全关掉餐饮转行做其他,却不知要做什么;她变得无可奈何的拖沓,内心十分纠结和茫然。她说:也许在别人眼里我很成功,很风光,但我一点不觉得,也不知为什么,反正是不觉得。
她的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过去——
小时候,她是五姊妹中被父母批评最多、备受忽视的老幺。正因此,她总是找机会表现以赢得大家的好感。刚上初中的某天,她鼓足勇气对父母说“我以后想考军校,将来当个军官”,父亲“哼”了一声,母亲戳之以鼻“别做梦了,你就不是那块料”,还说“你能当军官,我赌太阳从西边出来”。这些话如冰桶灌顶,令她倍感冷酷的羞辱。之后的她变得越发隐忍内向。
那怪诞的评价性回应,就像一颗魔力种子,定格在旺幼小的心里。它一方面散发着恐惧的恨意,总害怕也怨恨自己不行,以及父母的不喜欢;另一方面它不断滋生誓必有出息的强烈渴望。
从此,那个评价成为了她心中抹不去的鄙夷,也成了她超越自卑的起点。最终,她收获了成就。若以众人对成功或财富的标准,她在姊妹中是最有出息的一个,但也是最不快乐的一个。多年来,她体验着“无可奈何的努力”做事,已没有做事的动力和乐趣……
“亲密和信任”,才是教养的核心
有位哈佛心理学家说过:“时代已经不同了,对才华的定义应该扩大。教育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引导他们步入恰适的领域,使其因潜能得以发挥而获得成就。可今天我们完全忽视了这个目标,实行的是一视同仁的教育,仿佛要把每个人都教育成大学教授,对每个人的评价也都是依据这个狭隘的标准。我们应该做的是减少评比,多花心力找出每个人的一面天赋加以培养。成功有无数个定义,成功的途径更是千变万化的。”
我国的教育却一直顽固坚守“分数论”。家庭为了跟上大局,拼命将孩子辅佐上“读书-有出息”的飕飕快艇。倘若孩子在快艇上,一不小心成绩拉下了、考试失利了、评语不好了,接踵而来的是:严肃谈话、自我检查……中国少年,无不在成人的一片“聪敏或愚笨,成才或不成才”的二元评价中获取着自我价值感。
无数一样的出息强迫症,应警醒抚养者反思:在曾经养育或正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否尽到了——不说教,少评价,多给予亲密和信任……
“亲密和信任”才是教养的核心。这意味着,孩子即便有怯懦、逃学、装病等不好,父母亦然笑着看他,给他一个亲吻或拥抱。如何做到“亲密和信任”呢?
举个例子。美国电影《阳光小美女》中那个7岁的奥利芙,在她的选秀经历中,几经周折却仍遭彻底失败,但却得到了讲究成功的--父亲的接纳!父亲对孩子想“赢”的支持,以及对孩子已“输”的接纳,让所有关心奥利芙的亲人都放轻松了,甚至令每个亲人在开始转变,他们自身与外部的冲突或敌意关系。成功总是难逾越的高墙,而失败往往伴随一分接纳的自在。
无论是父母对孩子,还是成人自己对自己,凡出现的对人性柔软部分的不尊重、不接纳,都会构成对人精神的伤害。一个人,盗窃了他人财产,或侵犯了他人隐私是犯罪,但如果一个人,无意识剥夺了他人意志,侵害了他人(或自伤)人格健康的发展,又何尝不是一种罪行呢?
孩子生下来,能否在心理上健康成长,能否成为有价值的社会人,是取决于抚养人的作为。抚养者如果真爱孩子,就请剥开“为你好”的完美面具,诚实履行“亲密和信任”的养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