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媒体报道

鸡肋婚姻,离还是不离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9-10 浏览次数:920




此文载于《中国妇女报》2015.9.22 7版



■ 熊玲



处在婚姻十字路口的人有一个共同难题:这个婚,到底离还是不离?这是家散与不散的大事,因此,许多人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斗争才能决定去留。离开婚姻,对有些人而言尽管是出路,但无能力走出;可悲的是若共同相处,又不能做到为关系和谐而妥协。

J女士结婚15年,如今深陷“我到底还要不要丈夫”的焦虑中。一年前丈夫的外遇彻底打破了他们平静的生活。丈夫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接下来所看重的对象排序依次为:地位、面子、父母、妻儿。他对自己的外遇很不以为然。

J女士一直不能释怀:丈夫犯了错为何还丝毫没有忏悔?他应该比过去更爱妻子,应该把妻儿放在第一位啊,为何还是经常很晚回家?她的内心很挣扎:想放弃婚姻,却心有不甘,难道十余年的恩爱就这样完了?离了他,自己能找到满意的对象吗?儿子的心理伤害咋办?若维持婚姻,心结谁来抚平,怎样抚平?丈夫还能像从前吗?他值得被原谅吗?她觉得该离与不能离的理由一样充分,觉得丈夫值与不值得原谅的分值等量。不仅找不到答案,反倒有了令她更痛苦的难题:“我不知该怎么办,我没法做决定,因为我确实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这是许多人婚姻的尴尬:鸡肋情绪状态。鸡肋婚姻,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它意味着即便你有千条理由走出婚姻,背后都有万种吸引力把你留在围城。

J女士的选择焦虑表面上是离婚与否的两难,实际上存在多个两难或多个矛盾冲突,这包括她的意识和无意识冲突。J女士的痛苦就是一种无意识焦虑的表述。人的心理受难,往往是无意识冲突的结果。

鸡肋情绪或选择焦虑,是常见的受难感觉,它们多源于以下心理现实:其一,过分追求安全或依赖确定感,性格特质偏执和敏感。其二,不清楚内心真实的需要。其三,较强的控制欲与较弱的耐受性。这样心理现实的人,其思维常常处于负面想象,遇事瞻前顾后,无法决定,行为反应常是苛求或自责,或抱怨,或逃避。

J女士的婚姻鸡肋情绪,说明她离不开婚姻。即便她认为婚姻乏味,但婚姻里有她太多的需要。比如,对于丈夫,她“弃之不甘”心理需要远胜过“食之无味”的无奈。若要明确婚姻的方向,J女士首先要理解自己情绪的意义,“食之无味”是否意味着自己一直对他的外遇耿耿于怀,或是自尊受伤太深,又或是对他背叛的怀恨?因为诸如此类的心境,都是窒息“味”觉的囚牢。而“弃之不甘”除了有不饶恕他的愤怒外,是否还有着抚平创伤的报复需要?当然,对分手的不甘心,本身就是一种付出与获取的失衡心理。要到达内心平衡,必须在婚姻关系中寻找许多相关的需要,如面子、忠诚、责任、泄恨、被关爱、被重视、被依赖等等。要懂得,哪些需要是能得到但是有条件的,哪些需要是虚幻的应舍弃的。更要分析,自己在婚姻关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改善关系的努力方式是否有问题。

凡处在婚姻鸡肋状态的伴侣,都是离不开婚姻,或说是依赖婚姻的。尽管婚姻有许多制约令人逃避,有许多责任和麻烦令人讨厌,有诸多可变性令人生畏,但有人宁可在婚姻中煎熬也不愿脱离苦海。这是否说明,婚姻本身具有人最本质的需求?

人本是恐惧孤独的群居动物,最根本的害怕是亲密关系的分离或丧失,这是每个人内心的隐痛。也因此,唯有婚姻关系是解决这一深层恐惧的最佳途径。那为什么人们又总是在亲密关系中相互伤害呢?

人们都在婚姻中寻觅着自己深切的渴望——接纳、认同、欣赏、宠爱等等,这些是让人感觉爱的东西,但每个人潜藏的如自私、贪欲、恐惧、嫉妒、仇恨等人心的劣迹,又恰使渴望成失望,甚至绝望。人在关系里因爱而生的恨,必然想在原关系中清算。当爱的需求与泄恨的需要等量上升时,相互伤害成为必然。

因此,恨是婚姻分裂的动力,是一切不和谐关系的源头。它往往使人不清楚在关系里的真实需要,更不知怎样在亲密关系中满足自己的需要。伴侣在关系中若要感觉安全,需要双方卸除制造怨恨的东西。怎样卸除?这是一个既复杂也简单的课题。说它复杂,是因为放下仇恨挺难,因为记仇比记恩容易而深刻。说它简单,是因为只要你想改善婚姻就能做到改善。在婚姻十字路口的人,你若想你们的关系和好如初,就必须有重修婚姻的姿态,即必须有妥协的态度。重修婚姻的办法很多很多,但最简单也是最核心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接受。能做到接受双方的差异,意味着安抚了双方引发冲突的欲望。

(作者系心理咨询师)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