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心理与疾病

小小:解读“心理问题”

作者:小小 时间:2015-10-28 浏览次数:1283

 

 

 

 

       如何理解心理问题?它是怎样产生的?与神经症的区别又在哪里?

 

    1、问题

 

   一切活动以天性为本,天性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去满足自己。

    每当我们有需求时,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倾其一切所能去满足它。但这种看似简单的过程,有时却难以进行下去。

 

    以一项活动为例,需求会促使我们采取最直接的行为措施以满足自己。当行为措施无效时,我们会有相应的不满的情绪,情绪得以流动(发泄),趋于平静的过程,标志着该活动的了结。也就是说,原有的需求虽未能如愿,但及时的平衡因需求的未被满足而滋生出来的情绪,也会间接地完成这项活动。这种情绪的宣泄,缓解了对需求的执着,也就意味着这一需求的终结,该活动以告一段落的方式完结。平衡情绪的方式可以直接针对此项不满足而表达,不能直接表达时,我们采取心理防御来间接的平衡情绪。

 

    对任何人来说,我们的需求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情绪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比如当我们亲人离去,我们的好友不得不分离时,我们都会有相应的情绪,悲伤是我们对损失的间接接受,以表示对此需求的放弃。比如当他人无意造成自己的损失时,我们有委屈或愤怒的情绪,而对方真诚的道歉都会使我们的情绪得到缓解,我们说心理得到平衡了,此事也就了结了。

 

    当我们的情绪不能针对此事及时的处理,我们还有心理防御在继续帮助我们平衡情绪。心理防御相当于一些补偿的行为。比如说我们被他人无意伤害,而对方并没有及时的道歉等,我们会想到从前对方对我们的好处,在心里放弃了对他的愤怒以了结此事的伤害。

 

        心理防御对我们的心理平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心理防御是否是合理的,以当下的情绪作为判断标准,当我们所采取的措施确实达到了心甘情愿的放弃目标时,是合适的防御。而有些防御是无奈的、搁置的、压抑的、逃避的方式,这些相对消极的防御没有真正的平衡情绪,只是一种暂时的隐藏。

 

        这样看来,一项活动从最积极的直接满足开始,慢慢的退让,到消极的防御。我们可以从任何位置了结它。

 

    我们说,受各种原因的限制,一项活动在无法了结的时候,也就是情绪无法平静时,这个无法了结的事件,我们称它为问题。

 

 

 

        2、问题的显现

 

        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会放弃一些天性的需求。因能力有限,而选择防御来了结需求。

 

        随着需求的重要性的调整,随着我们自身能力的提升,有些防御失效了。这是为什么我们的问题要在长大的时候显现出来。就是有些理由不成为我们合理化的理由了,我们的需求也迫在眉睫了,不能在放弃了,平衡被打破,问题就显现了。

 

        如果说我们小时候给我一块糖,我们就能做到半天不说话,那么大了我们就不在同意了。如果我们小时候因为打不过别人而忍气吞声,长大了我们有更多的措施了,就不一定要忍了。

 

        人无意识的要满足自己的所有天性需求,这是没有错的。激发事件之所以使我们的防御失效,是因为我们长大了,给我们提供了完成一些未了结的事件的机会。防御失效是我们没有理由在遭受损失了,它在告诉我们从前的那个不能,现在我们可以面对了。

 

         3 一般心理问题

 

        有时一项活动,我们并不能立刻就有措施完成它,在一定时间段内,你可以采取任何措施,包括承认现实,放弃需求,也包括求助别人等来完成此项活动。在这个时间段能够完成的称为事件,仍然不成为问题。而一段时间仍没有适合的措施处理完此事的,才会成为问题,表示我已经尽力了,而没有适合的措施来完成这项活动。

 

        我们通常认定的心理问题是持续一个月到断续两个月没有解决的为一般心理问题。那么为什么是一个月呢?从记忆的角度讲,通常重复出现的事物21天会形成习惯,而这个时间段恰是人的记忆周期,未完成的事件以及相应的情绪持续存在,形成记忆,表示存在问题了。

 

        人的行为方式有很多。其目的在于以不同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把完成一项活动的一系列措施都称作行为。主要以语言,行动来直接达到目的。然后是通过表达情绪来间接地完成。然后是以积极的防御来缓解情绪等。健全的人格是可以了结一项活动,这不等同于得到所有你想要的东西,而是使情绪趋于平静。没有人可以达到自己的所有目标,求助、放弃、发泄情绪、逃跑、防御等都是我们使自己了结一件事的能力。

 

        带有伤害性质的事件人人都遭遇过,处理完就不成为问题存在。而自己不了解或不允许的某些行为方式,才使得我们在一定周期内都无能力了结事件而成为问题。对情绪的排斥、不认可、甚至不识别都是无法完成一项活动的因素。那么,是我们没有能力吗?不是。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的认知,它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错的,好的,坏的。是我们认为自己不能,或是我们不允许自己能。

 

 

     

        4、严重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针对此需求的而产生的问题。而严重心理问题是针对此类事件的不完成而产生的问题。严重心理问题与一般心理问题的区别在于是否泛化。泛化是如何发生的呢?

 

    当我们的记忆形成之后,在我们想起此事时仍然会有情绪体验,这是记忆的情绪。而人的记忆是以编码的形式储存信息的,如同我们的电脑输入,在输入几个特征时可能出现几个具有相同特征的字。我们所说的激发事件是记忆的结果。比如一个小孩被一条大狗咬了,造成伤害,引起强烈的恐惧。一段时间形成记忆,成为针对此事件的问题。那么在遇到其他的狗的时候他仍然会出现恐惧的情绪。而这个狗已经不是咬人的狗,而是一个温柔的小狗,因为狗有相同的特征,那么惧怕狗类就是泛化的结果。

 

     人的记忆给人带来了极大的好处,如果把泛化称作推理的话,这个功能是人人都有的,是人类总结经验,举一反三的能力。当然这个特点用在问题上,也可能推理出问题。

 

  激发的事件中的情绪反应也是真实的,而威胁是泛化的结果。因为此狗非彼狗,心理问题的泛化是有类似特征的事件。激发事件提示我们,是时候解决问题了。

 

 

 

 

        5、神经症

 

        心理问题是需求明确而行为的不可行而无法完成的需求。如果说心理问题还知道自己的需求,只是无能力去满足他。那么,神经症与心理问题的区别是,神经症是需求的冲突而产生的情绪的冲突,无法支持行为而不能完成需求。

 

        我们的认知当中几乎没有关于这个天性需求的合理性的信息,也几乎没有关于它的成功经验。它一直被与其相反的另一个认知需求而替代。

 

     那么,我们是如何放弃了自己的天性需求呢?比如一个孩子得不到一个玩具而不满,而在得到父母夸奖的时候,却得到满足的情绪。如:这孩子真懂事,不像某某家的孩子,老是不听话、要这要那的。孩子会慢慢的朝向新的目标,我是一个听话的孩子,而放弃自己真正想要满足的需求。目标的放弃,可能是由于被否定,也可能是被诱惑,也可能是没有回应等等,当这些经验相对稳定后,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的存在了。

 

        在我们慢慢长大后,对于某些天性需求越来越膨胀,神经症的问题显现了。当这两个方向相反的需求对抗时,我们出现了冲突的情绪,而意识层面并不了解我们哪里有不满足,甚至去压抑指责这个看似没有道理的不满情绪。

 

        当天性需求成为主导,我们就会采取新的措施去满足它。碰撞是让我们看清,是给我们重新了解天性、重新选择的机会,是我们新的体验的机会。神经症以比较极端的形式使我们更完整,天性需求破茧而出。

 

        神经症的泛化会比较不搭,因需求的不识别对产生因素有比较不搭配的认定,如同我们被伤害了,却不知道是谁施加的伤害,我们只能找一个目标。比如引发情绪的场所或物品等,被认定为引发情绪的对象,而使得我们的情感、行为等出现异常

 

 

 

        

        6、人格

 

        出生后,我们的人格是俱全的。我们以感觉为基础来满足自己我们了解自己的需求,要比任何人都清楚,因为感觉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有第一个最有效的行为,就是喊叫。我们的抚养人就代表我们的手、我们的脚,由他们协助我们满足自己。在我们慢慢长大时我们使用自己的手脚来满足自己。而成长过程中的因果、逻辑、关于好坏对错的经验,成功和无效的经验,使得我们有些需求不可行了,有些行为不可行了。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