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美文欣赏

心怀内疚的做事

作者:  时间:2008-06-22 浏览次数:3395

     问:你曾在演讲中提到:「若因心怀内疚而去做一件事,那么不如不要做。」是什么意思?
 
    答:内疚的问题,一直是中国人的隐痛。
 
    有人说:犹太人与中国人是内疚最深的民族,我们的亲子关系与亲密关系最爱玩的伎俩就是guilt trip(亏欠的游戏),我们做事的动机也常出于「应不应该」、「不得不」或「不好意思」。外国人以为我们是为了面子而做,不知道中国人心中常有一根「咎」的鞭子,时时在后面鞭笞我们作一些自己未必想做的事情。
 
   「咎」是很奇怪的东西,这与我们外在做得完美或不完美无关。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若表现得比男孩强,心里虽有些「争回一口气」的自傲,但也可能会因违逆了父母对兄弟的期待而感到不安。妻子也可能会为自己比丈夫能干而感到抱歉。作儿女的,更容易看到父母为我们的牺牲而感到亏欠,这些不安、抱歉与亏欠都是一种内疚的流露,像一根刺一样,怂恿我们「不得不」去作一些弥补或偿还的行为。
 
    我愿意强调的是,一份「不得不给」的礼物,对施者与受者都可能产生很大的遗害。它会勾起我们心中「我不重要」、「我没有价值」的情结,无名的焦虑与愤怒便会不自觉地生出。这是我们最常有的经验:当我们去照顾牢骚满腹的年迈父母之后,回家的途中,很容易想起不在场帮忙的弟兄而生气;在厨房里拖着疲惫的身子煮饭的家庭主妇,一眼就会看到躲在报纸后面的丈夫或赖在沙发上的孩子,一股「怨」气就冲上来了。只要我们感到自己做了牺牲,自然就会希望身边的人也能付出一点代价。有所牺牲的给予常是不健康的。
 
    当我说「若因内疚而做,不如不做」,是供学员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而不是一种行为指标。我们不可能面对行动不便的父母说:「抱歉啦,我不能因为内疚而照顾你,所以,bye-bye。」人间的因缘与际遇都有某种因果在其中,才会形成某种特定的关系,我们想溜都溜不掉。
 
    但「因果关系」不必一定要演变成「因果报应」,人生的目的不是来还债的,此生的遭遇既然是过去的「心态」所投射出来的,如果只是受苦还债,我们在忙着还债之余,内在的种种情绪反应不知又要衍生出多少恩怨,生生世世,何时才能了结?我们此生的要务乃是化解形成今日遭遇的「宿世心态」,截断恩怨之根,所谓「好聚好散」,使双方都能由此因果关系中获得重生。
 
    我说此话时,绝对不是暗示,我们不必去做「应该」做的事,而是说,既然已逃不了,在「不得不做」以前,何不试着彻底解决,不要陷在「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的无奈里。至此,我们再次碰到了《奇迹课程》与世俗观念的分歧点:世俗很重视我们「做」了什么,《奇迹课程》所关切的却是我们做的时候心理是怎么想的。如果它是出自不安或亏欠或愧疚的话,必然会勾起当事人的抗拒与愤怒,无意中侵犯到别人还不自觉。这连环反应未必有形可见,但一定会有人受到伤害,包括自己无辜的身体在内,它会开始承担内心无法舒展的郁气。
 
    世俗告诉我们,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一种美德,《奇迹课程》却告诉我们,小我的牺牲都是有代价的,它迟早会转过身来讨债的。真正的给予,乃是分享自己的富裕,如此才会愈给愈多,彼此没有亏欠,更不会引发内疚。
 
    我们应知,人的境遇都是出自个人潜意识的选择,至少是自己默许的,我们所遭遇到的一切,最后只有自己能够负责。没有人能够改变别人,没有人能够让别人快乐,因为快不快乐取决于个人对事情的看法与接纳的心态,别人爱莫能助。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化解自己的内疚,找回个人的尊严与价值,在娑婆世界中为幸福与平安做个活见证,「心安理得」地与周遭的人分享自己所拥有的时间、能力与喜悦。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