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心理学思考与交流 > 神经症治疗

恐惧症的希望——拥抱恐惧

作者: 熊玲 时间:2006-03-27 浏览次数:5846

 

       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为啥“吃了五谷生百病”?又为啥“啥病没有却成天恐慌得要命”?人们似乎很能接受,人在面临地震、洪水、传染病等自然灾害时的恐惧不安;但却很难理解,生活在安全而优越的环境里,为啥有人会见人恐惧、见广场恐惧、见小狗恐惧、喝水恐惧、想到“癌症、艾滋病”就恐慌得发抖、出汗、晕厥?如今,各类型的恐惧症似有蔓延之势,让许多人觉得真不可理解,也让患恐惧症的人更添几分恐惧。不管恐惧的表现有多少形式,它们本质上都是一种缺乏内心安全的反应。

    恐惧症的心理现实

    1、当美丽是“祸”时。这里的美丽泛指美的东西,比如美的想法和愿望、美丽的外表、美食、美好善良的举动等等;祸泛指有害的,比如遭遇麻烦、挫折、禁止、惩罚、伤害等等。

    我的一位来访者小英,26岁,长得非常漂亮、有气质,也很有工作能力。但她从没认为自己长得好看,反而觉得自己难看。她长期恐惧见人,尤其见到熟悉的男性就心慌、脸红。在她6岁读幼儿园时的某一天,有个男孩指着她的脸骂她“你是马脸!马脸!”然后一群男孩围着她起哄。当时的她害怕得不知所措,脸羞得通红。回家后她伤心地对妈妈哭诉:“同学骂我是马脸”。尽管妈妈解释说“马脸就是鹅蛋脸,很好看”,但不能解除她的伤感和怀疑,她反复对着镜子照看,心理反复嘀咕:马脸就是难看,不然他们为什么起哄我?从此以后,“马脸”的印象留给小英的是伤心、自卑和愤怒,整个学生时代,她一直回避跟男生接触。我的另一位来访者刘先生,38岁,5年前曾有一次玩小姐经历,之后患上了恐惧症(恐患艾滋病)。他除了工作,放弃了一切娱乐活动、回避人际交往,接触任何东西格外小心,生怕感染艾滋病。不过,他那次玩小姐是诱因,根源性的致病因素是在他的儿童时代,其父母对他的包办和恐吓性的教育,比如父母认为他不听话时,常常是用棍棒打他、威胁他“你再这样,我就关你黑屋子!”这种教育下,使他的个性极为内向、胆怯、毫无自主性。他6岁时,有一次横穿马路差点丧命于车祸,当时吓得尿裤,觉得自己真的死了一样,落魄的软弱感很久才恢复过来。他高考填报志愿时,违背自己的心愿(学英语)而顺从了父亲的要求(学计算机)。进大学后,他经常出现莫名的焦虑和恐慌情绪,慢慢地他陷入一种“我高考时填报的志愿到底对不对”、“我的人生究竟有没有意义”的强迫性思维中。

    我想形象地说,小英的人际恐惧,是基于她幼儿时那美丽的“鹅蛋脸”被丑化为“马脸”的伤害;刘先生的恐惧症,是根源于他幼年时的惩罚恐惧,以及他的愿望挫折。从他小时候起,就没有过自己的愿望,当他有了美好的愿望时,又不敢表达。这因为,他如果坚持自己的愿望或意见,就有遭到严父的不满(或有失父爱)的风险。他后来的恐惧艾滋病,是“艾滋病意味着死亡”的观念激活了他曾经(6岁时)生命受到威胁的恐惧情绪。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已经成为某种“症”的神经症性表现,并非绝对是他某次事件所造成的,某次事件仅是一根导火线,诱发了他内心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是过去的伤害、或恐吓、或抛弃、或侮辱等经验所留下的后遗症。它使人在以后可能会出现的危险,甚至完全没有任何危险存在的情况下,会表现出极度不安和高度警觉,并可以不惜代价而避免再出现什么伤害性的风险,比如恐惧坐车的人,任何情况下都不惜花时间或让脚吃亏,也坚决要徒步行走;恐惧人的人,宁愿忍受寂寞和孤独,也不和任何人来往。这无疑都是回避性的行为。因此,恐惧症的外在回避性表现,是他保护自己免受伤害的心理现实。

    2、当内心缺安全时。人的一切回避行为背后都有让人厌恶或害怕的东西,不管这些东西是人、还是物;是经验、还是思想,只要那些东西一直威胁(不管威胁是否存在)着某人,而他又无能力去解决,他就只好选择最简单的办法:逃避。时间久了,他会尽一切力量躲避它们。这便是恐惧症患者的处世哲学:我惹不起,但我躲得起!躲藏与逃离是他们的心理趋势和心理现实。

    弗洛伊德说过,恐惧症的发病机制是收回自己的保护性能量发射,或者说撤回对对象的里比多。问题是,他为何要收回?为何要撤回?我认为那只有一种理由,就是保护生命。人遭遇外部危险时,本能地要么逃离、要么反抗。我们以打仗为例,两峰交战,一方若处于明显弱势并有生命危险,明智的选择是收兵、或撤退以保存实力。但这是暂时的收或撤,等有力量时还得想办法反击,直到消灭敌军,才可能保证自己永久地安全。而恐惧症患者,是在没有外部危险存在的情况下,总是逃避。我想也只能有一种解释:保护内心安全。一个人的自我到底害怕什么内部危险,尚不能确定,我们只知道这是属于被覆没和消灭的危险。这跟人处于外部危险时的反应是一样的,必须撤回里比多能量以保护自己。所以,要理解恐惧症患者为什么不能社交、不能去关照和爱别人,是因为他内心处在“有被击倒和覆没”的恐惧中,他感觉软弱而有风险,他顾不了那么多,他必须紧紧地抱着自己,或关起门来、或回避所有象征风险的东西。

    恐惧症的希望之路

    我们正常人中,有些之所以那么苦苦地忍受“好累好累”的生活,那一定意味着苦与累生活的背后,有着某种快乐目的的期望。只是在追求(期望)的过程中,体验的更多是手段的不快乐,甚至完全不知道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了,故而找不到意义,也感觉不到快乐。恐惧症的人,之所以那么害怕风险或威胁,那也一定意味着风险和威胁的背后,有着某种愿望或刺激,只是他抗风险和威胁的勇气不足而已,哪怕某种愿望很低级、或是一种因创伤事件而想报复的愿望。因此,要消除人们的恐惧而重新体验生活的快乐,希望在于找回恐惧背后的失落与勇气。

    1、处理过去的恐惧。恐惧症患者是生活在过去的恐惧经验与对未来的恐惧担忧之中的,其公式是:现在=过去(实际的恐惧)+未来(想象的恐惧)。

    人们常说,在整个人生中,出生乃是人的第一危机。精神分析理论把这第一危机看作“是日后人生旅途上遭遇到的各种危机的原型。这一原型经验在人内心深处有着深深的烙印,并一再造成被称之为焦虑的情绪表现,人们对这第一危机有着莫明的恐惧感”。这样看来,如果一个人的恐惧症,源于他在胎内时母亲的恐惧和抑郁情绪的感染,或者在他婴幼儿时经历了饥饿、冷漠、恐吓等不安全体验,这样的恐惧症的恐惧,将是在“第一危机原型”基础上的无限泛滥。如果一个人的恐惧症是基于过去创伤事件的阴影,那说明是在重复体验以往事件的恐惧经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过去的恐惧情绪进行处理。

    处理过去的情绪是很棘手的事。因为过去的一切都已成历史,我们无法选择要与不要,但我们可以对过去事件(情绪)进行重新评估、正本清源。首先,需要接受事实,比如曾经有过失落,不管是贫穷带来的羞辱、歧视,还是被父母冷落、抛弃过,还是经历过冤屈等等,对此,我要把它呈现出来、亮相在我面前,我要正视它和接受它:我过去曾是懦弱的、渺小的、甚至是不光彩的。

    其次,要表达感受和情绪。有很多的人际恐惧,是因为过去在某人的否定或伤害时,自己没有作适当的反击、把敌意情绪给压抑了,以致后来越来越不敢在需要表达敌意时正常地表达情绪。当在“亮相”了与我的恐惧情绪有关的人物时,要把当时该表达而没有表达的意思和情绪对他(她)道出来。方式可以是“空椅对话”、可以是书写、可以向替代对象倾诉、更可以是与相关的人对话。

    第三,正本清源。恐惧症患者,如果是因为早期人际环境的不安全所致,就需要正视自己个性的局限,重新培育人格素质;如果是因为童年或青少年的创伤经历所致,比如遭受过诬陷或性强暴,就需要重新澄清自己和与恐惧经历有关的他人:那并非我的错,错的是某某人对我的态度或行为;受惩罚的不该是我,而应该是某某人。也许你会说:“我知道错不在我,受罚的也不该是我,而是他人。但我还是难受”。这就是最需要澄清的,为啥受罚(恐惧本身也是自我惩罚的体现)的是自己而非他人?我们对许多恐惧症稍作分析会同意这样的看法:任何人经历了创伤事件后都会陷入一段时间的痛苦反应,但并不一定会发展到人际恐惧症。如果受到创伤的人有一种内在力量,并能进行正常的还击,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事后,至少为抚平内心伤痕、洗雪人格的受辱而去做点什么,他就不至于被过去事件恐吓倒。但是否能这样去做点什么以平衡自己,又取决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如果这个人是外向型而有攻击性力量的人,创伤性事件也许是不可预料中降临,但他会对此作出反应性处理。而缺乏这种人格力量的人,会在受威胁时不知所措,受威胁伤害后,会归因自己命运不好,并陷入悲观、恐惧的心境,而不断惩罚自己。所以,恐惧抑郁的人,如果能认识到有自己的个性弱点和处事方法的问题,这本身也会减轻来之过去事件的压抑情绪。

    2、解读恐惧的意义。恐惧的荒诞之处,在于它表面上的不正常;它的严重之处,大多在于它的不可捉摸。心理治疗要帮助恐惧症患者走出恐惧的阴影,需要我们陪着他去面对和解读恐惧的意义,去帮助他体验到现在被压抑的东西。

    我们知道,恐惧和抑郁总是有多种原因造成的,当内心深处有一种毁灭性的恐惧产生,并有吞没我们的危险时,人内心拥有的“抵御机制”就开始起作用。常用的是压抑、推延、转换等机制,使人能应付难以忍受的经历。帮助患者解读恐惧,就包括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付恐惧的抵御机制,即他是以何种方式在逃避恐惧?这有助于认识恐惧的本质。

    许多人内心的恐惧像火山一样在演变,他们难以领会的。而那变化着的、不明确的恐惧心情,总要为自己寻找一个可以附着的具体事情,以一种无大碍的恐惧发泄出来。例如,某人曾因外伤作过缝合手术,成为了担心消毒不严可能感染艾滋病毒的理由,从而发展成为疑病恐惧症;低血压引起的体位性晕厥,会成为担心大脑神经出问题的理由,而发展成为恐高症;胸部长期不适、心慌心累,会成为害怕心脏出问题的理由,从而发展成为心脏恐惧症等等。这样的好处是,患者手里总能抓住一些什么,有了一个解释他内心恐惧的假理由,它可以让患者和周围的人理解并关注他的胆怯、头晕、心脏症状而避免探询原来的深层恐惧。这些可以理解的假理由,就是表面上的遗忘(压抑)、疾病获益(转换)等防御机制所发挥的作用。

    通过象征意义来解读恐惧,可以让我们明白:

    ——艾滋病(癌症)恐惧症患者,象征性地表达了他害怕丧失自我、害怕生活失去意义和价值、害怕死亡。

    ——广场恐惧症,象征着早期亲子关系的缺陷,比如被抛弃过;或象征他心中有难言的秘密怕暴露。

    ——恐高症患者,象征着某种愿望的夭折。

    ——心脏恐惧症患者,象征着“害怕做亏心事”的某种欲望与禁忌的冲突。

    ——恐惧男人的女性,象征着对处女与贞洁的捍卫。

    ——恐惧女人的男性,象征着对女人忠诚的怀疑;或象征有LUANLUN冲突。

    ——动物恐惧症患者,象征性地表达了对某种关系人物或某事物的厌恶和敌意(不同动物的象征各异)。

    3、请你跟恐惧的意义拥抱。此文的标题是“恐惧症的希望——拥抱恐惧”,并非是说让恐惧症患者去拥抱艾滋病、拥抱你恐惧的男人或女人,而是指去拾起恐惧背后的失落。比如,当你明白了恐惧艾滋病的背后实际是害怕死亡,并总为“人为什么要死”、“我还没有活够”等问题所纠缠时,你就应该“对症”去解决你的问题,也就是去与它们拥抱:接受“人总要死”的观念、谈论死亡的意义、做出一件又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人际交往恐惧者,请你跟这样的对象和内容拥抱:你内心那个无能而柔弱的小孩、你那纯真的本我、你的理想自我、被你压抑的攻击冲动、被你丢失的表现欲望。

    解读所有恐惧的意义,是让我们透过恐惧的表象,认识自己正真恐惧的是什么?才能找到“对症”的出路。

    4、感知并拥抱恐惧背后的愿望。其实,大多数恐惧症、强迫症,之所以恐惧或强迫,都因为他们内心有许多愿望无法满足。愿望有些是美好而正常的,有些是有害的(比如想消灭权威而取代权威、或想占有许多女人)。不管是那种愿望,我们都需要去感知它、承认它、然后以合适的方式,适当地去满足它。

    我们会发现,恐惧症和强迫症患者的生活就像一句谚语说的:“一个人还未活到100岁,就在为1000年后发愁”。一个人,若要消除愁容、看到你的笑脸,请你与这位曾是恐惧症患者(52岁的学者)对《未来、生活的意义、死亡、上帝》的感想共勉:“今后我肯定会更有意义地去生活,这样当我死了以后,能留下一些恒久的东西。死亡会变得不再那么可怕,因为充实、满意地生活过之后再死去,肯定比因恐惧不能实现很多简单的愿望而留下遗憾来得轻松愉快。”

    最后,我想用公式来表达恐惧与愿望之间的关系:

    恐惧=愿望压抑

    治疗恐惧=修复愿望创伤

    恐惧被消除=某种愿望已实现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熊 玲

                                                       2006年3月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