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荣格心理分析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简介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9:44:55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1、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李江雪(华南师范大学 博士)2006

  边缘型人格障碍(简称BDP)是目前临床心理学界和精神医学界都非常关注的一个前沿性课题。国外有关的研究很多,但主要是医学模式,集中在流行病学、病因学、共病和评估、诊断、治疗上,或精神分析模式,集中在防御机制和早年的客体关系、依恋模式上,总的来说还缺少对患者内心世界的深入了解和分析,也很少有人采用沙盘游戏的方法来治疗这一病症。至于国内的研究现状,仅有几篇介绍性的文章发表,具体的研究还未展开。本研究以高校学生群体(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目的是对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深入的心理分析,了解患者的一般人格类型特点和他们与众不同的内心世界,并尝试运用荣格沙盘游戏治疗和梦的分析技术在无意识的水平上理解和治疗这一病症,以帮助患者解除心灵的痛苦和完善其不稳定的人格。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有问卷调查法、心理访谈法、沙盘作品分析法、投射测验法和个案研究法等,主要采用的心理治疗技术有荣格沙盘游戏治疗和梦的心理分析技术等。本论文的结构分为理论综述、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三大部分,除了介绍人格障碍的背景知识和国外对边缘型人格障碍各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之外,本论文具体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调查BDP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的阳性检出率和患病率,了解BDP大学生的一般人格类型特点,对BDP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初始沙盘作品进行分析,考察BOP患者的内心特点在主题统觉测验(ATT)上的反映,以及对BDP开展沙盘个案治疗和疗效对照研究等。本研究得出的具体研究结论有:高校学生的BDP阳性检出率按PDQ一 4原划界分(5分)为19.22%,按新划界分(7分)为7.巧%,患病率根据SCID一11半

  结构化访谈得出的结果为1.74%;边缘型人格障碍在一般人格类型特点上,与内外向无关,多是荣格人格类型量表(MBTI)中的情感型和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中的不稳定型;BPD患者的沙盘中最典型的特征是分裂、奇异呈现和边界问题,经常出现的创伤性主题是隔离、限制和威胁等;从沙盘作品分析中得出的BDP

  患者的矛盾性(分裂性)、冲动性和超敏感性等内心特点可以在主题统觉测验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分析研究(TAT)中以特定的压力和欲求得分反映出来;心理治疗对BDP有一定的帮助,尤其是沙盘游戏治疗效果较好,不但能减轻和消除其一般神经症状,还能够缓解和改善其边缘人格的核心症状。

  最后,本论文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国外最新文献,还提出了BPD的个体一家庭一社会病理模型和BDP患者的内心世界模型,以及对BDP患者进行沙盘游戏治疗时应遵守的特殊原则等创造性见解。

  关键词:边缘型人格障碍(BPD) 沙盘作品分析 沙盘游戏治疗 梦的分析

   2、荣格原型心神意象在心理分析中的角色研究 (美) Michael K. Yen(博士)

   荣格分析心理学原型心神意象心理治疗心理分析作为原型的心神意象及其象征意义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以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透过所有心理治疗及心理分析形式的背后,包括种种心理病症的背后,是人们对生活乃至生命意义的追求。古老的心神意象,比如中国文化中的“天”、“帝”和“道”,而非任何特定的宗教或特指的上帝,存在于人类的内心深处。对于深度心理学来说,不管是治疗还是治愈,总是要涉及到这种人类内心深处的原型:心神意象。对这种原型意象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对人类心理的深度探索和追求。

  本文研究荣格分析心理学中极为重要的心神意象概念及其在心理分析或分析性心理治疗中的作用,运用哲学、历史学、训话学的方法,讨论了荣格心神意象概念的历史渊源及其哲学、社会学、宗教学的含义,然后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它的深层心理学本质,并结合临床治疗实践,揭示了心神意象在心理治疗中的积极作用及其机制,并进一步指出,荣格的心神意象及其理论和思想,对现代文明社会具有积极的治疗意义,对人类文明有着重要价值,代表了一条面向心灵的心理治疗之路。

  3、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徐峰(广州 博士)2006

  中文摘要

   “饮食”对于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存在与发展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饮食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更为特殊的地位。中国饮食文化的心理分析研究,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与心理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身心健康和分析性心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以心理分析为主线的综合性研究方法,涉及解释学方法、现象学方法以及复杂性系统理论的方法论,同时充分运用考古学、历史学和中医学等领域的方法和理论,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综合性的心理分析研究,探索其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文化意象等心理内涵。主要的研究数据和资料来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考古发现和有关饮食文化的考古研究资料;2,“经典文献”中的历史记载;3,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字源、意象和本义分析;4,中医的理论与临床实践;5,现实生活及其有关的心理学数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五个部分:l,“民以食为天”中的原型意象及其心理分析;2,“食色性也”中的心性原型和心理动力:3,“始诸饮食”中的礼仪心理原型与行为规范;4,“五味调和”中的“中和”思想与和谐内涵;5,“医食同源”中的“食疗”思想与心理分析。

  4、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动机研究-李春苗(厦门军队 博士)2007

   士气是军事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起源于古代哲学家、军事家对军事行为的反思。自人类出现了武装冲突,士气就在战争舞台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现代战争中,士气在军事组织管理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本研究循理论性、清晰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通过理论分析、实地考查、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的方法,并运用建模技术,深入探讨和研究了军队士气模型、影响因素及其激励机制。本研究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队士气的理论与研究,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军队士气涵义、士气的激发、士气的运用;二是军队士气的内涵;三是军队士气的维度;四是军队士气的主要测量工具;五是军队士气的作用及其机制。第二部分是军队士气的模型研究,该部分的研究首先采用理论借鉴法、实地调研法、开放问卷法、关键事件技术和专家评估法,编制了军队士气的初始量表,先后选取550个和825个被试进行施测,对统计结果经过多次的项目分析和因素分析,反复删减不符的题项,最后形成53个题项,探索性因素分析获得六个因素: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二阶因素分析获得一个因素,初步建立军队士气模型;以探索性结构研究所获得军队士气的模型作为假设模型,选取1130个军人被试进行施测,结果采用Amo4s.0软件进行验证性结构模型分析,结果验证了探索性的结构研究的模型,并根据修正指数进行了量表简化,然后进行军队士气各模型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二阶一因素一阶六因素模型为最佳模型,一阶六因素包括使命意识、荣誉感、团队精神、组织认同、工作热情和战斗信心;最终形成了41个题项的军队士气量表,信度、效度检验均为良好,可用于军队士气的测量和研究。第三部分主要是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来研究军队士气的影响因素。首先编制了军队士气影响因素的问卷,通过施测分析,形成了n个题项的正式问卷,建立了军队士气影响因素的模型,其次采用模拟战场护送伤员演练的实验方法,运用多元回归和层次回归分析对军队士气的影响因素和影响效果进行探讨。

  结果表明,增加团队互动程度、进行目标强化和提高领导个人水平有利于形成高昂的军队士气;高昂的军队士气有利于提高战斗力水平、团体绩效和任务完成;军队士气在影响因素和效果因素之间起中介作用。第四部分是在军队士气理论研究、模型研究和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深入研究军队士气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八个方面,一是目标激励士气;二是领导激励士气;三是使命与责任激励士气:四是奖惩激励士气;五是组织认同激励士气;六是团队互动激励士气;七是心理训练激励士气;八是保持斗志激励士气。

  关键词:军队士气建模 士气量表 影响因素 激励机制

  5、诗经的认知诗学与心理分析研究(张敏 博士 广州 教育导刊编辑部)2007

  中文摘要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观察法、认知诗学阐释和分析心理学理论等研究方法和方法论,对《诗经》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和探索,发现了《诗经》中的口语传统从简单到复杂的变迁模式,提出了中国诗歌形式的发生与记忆有关、《诗经》的主题属于真实生活记忆内容、《诗经》的保存与文化无意识的运作有关等观点,获得了《诗经》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传体记忆的研究结论。

  6、国外自杀心理学研究与理论评介(深圳 王求是 博士)2007

   摘要 以自杀致病理论、自杀评估理论、自杀治疗理论为线索,回顾与总结了国外近十年来的自杀心理学理论与研究概况,同时重点介绍了致病理论中的应激—易感模型、逃避自我理论、杀死自我理论;自杀评估理论中的SSF 评估、四阶段过程模式;自杀治疗理论中的SATIR 理论和荣格艺术治疗理论等,并做了简短评论。

  关键词 自杀,心理学,自杀评估,自杀治疗,心理致病。

  7、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心理分析及实证研究(山西大学 博士)2008

   中文摘要

  母亲,是一个神圣的概念;母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然而,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只是普普通通的个体。但是,人们忽略或混淆了这点。根据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格面具联结着外界物质与内在心灵,阴影守卫在心灵的入口,母亲意象则是一把打开无意识大门的钥匙。研究者选择“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心理分析及实证研究”这一独特的视角与组合,正是试图沿着人格面具这根联结内外的纽带,经由人格阴影守卫着的入口,通过母亲意象这把钥匙,探索母亲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结构;澄清母亲与母亲原型意象,研究面具认同与阴影拒绝中的问题,从而发现母亲的内在价值与意义。

  本研究围绕三方面问题展开。

  一是关于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结构及理解差异研究,以社会各界、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文化程度的母亲和非母亲成员为被试,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构方程验证及差异检验方法进行。目的在于发现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结构,并验证“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结构”是否与乔兰德·亚考比20世纪60年代曾描述过的“人”的面具结构相符合;同时了解不同群体对母亲意象人格面具、阴影的理解差异。结果中首次提出:母亲意象人格阴影结构由社会批判、自我拒绝和心性倾向三部分组成;发现了“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结构”与亚考比所描述的“人”的面具结构符合;并且不同群体对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的理解存在差异。

  二是母亲意象人格面具、阴影与社会适应性关系的研究,以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母亲为被试,采用皮尔逊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进行。目的在于验证:母亲越是能恰当认同其意象中的人格面具,越有利于其自我实现并降低焦虑水平和抑郁水平。同理,母亲越是能适当地控制其意象中的阴影,也越有利于自我实现并降低焦虑和抑郁。结果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并经回归分析得出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母亲意象人格面具与阴影,对母亲焦虑、抑郁及自我实现水平进行预测的公式。

  三是“过分认同母亲意象人格面具”或“过分拒绝母亲意象人格阴影”对自我理想认同、自我拒绝的闽下干扰问题研究,以特定母亲为被试,结合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内隐研究范式与荣格的字词联想研究思路,采用了2x3两因素混合实验设计。目的在于论证研究者独立提出的假设:过分认同母亲意象人格面具的母亲,追求自我理想的行为更多地受到阐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干扰,因此具有更大的盲目性;过分拒绝母亲意象人格阴影的母亲,也更多地倾向于盲目拒绝自我。结果证明了假设的正确性。尤其是内隐任务二的独特设计,使实验组的母亲明显地透过撒谎率和出错率暴露出她们闽下意识认同或拒绝的显著倾向性。

  结果指出:母亲把面具认同保持在一个恰当的水平上,而不是把它作为永久性的工具,了解并接纳自己的阴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母亲回归自性,确保她们在对社会做出奉献的同时保持其心灵的完整性。

   关键词: 母亲 母性 母亲意象 人格面具阴影 分析心理学 集体无意识

  8、大母神意象的心理分析研究-李英(哈尔滨)2009

  9、《庄子·内篇》的心理分析研究-任增辉(硕士)

  《庄子》一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影响深远,意义重大。但学界多将其看作纯粹的哲学文本,往往忽略了《庄子》所蕴含的心理学意义。本研究的目的,就是运用心理分析学的概念和理论对《庄子》进行全新的诊释,从而系统地梳理和发掘《庄子》中蕴含的心理学思想资源和理念。本研究以《庄子·内篇》为研究对象,基本论点是:《庄子·内篇》所关心的核心问题是自性化的实现,即如何通过系统地心理发展和转化过程来实现真我(真正的自己)。

  整个《庄子·内篇》蕴含着一套完整的中国式自性化理论。整个研究共分六部分,的自性化理论的大致架构。从目标、方法和过程等方面系统梳理了《庄子·内篇》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前人的研究作了综述,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二部分,从自性化的内涵、自性化的过程、论述了本自性化的原则以及实现、自性化的象征表达等维度入手,对分析心理学中的自性化理论作了系统梳理,形成了诊释的框架。第三部分,利用梳理的诊释框架解析《庄子·内篇》的自性化主旨,主要分析了内篇的核心观念“道”及“逍遥游”的自性化内涵。在研究的第四部分,主要回答了自性化得以发生和实现的机制和原理的问题。通过对内篇的系统考察,总结了内篇实现其自性化目标所利用的五大原理:情境化的创造性原理、自发性/自然性原理、“无心”原理、象征性转化原理以及自我知识的转化性原理。研究的第五部分,探讨的是《庄子·内篇》实现其自性化的具体策略和方法。阐述以上总结的自性化原理是如何得以贯彻和实现的。研究发现,《庄子·内篇》用以实现其自性化目标的方法和策略非常丰富,可以分叙述性的策略和象征性策略两大类。前者包括无为、无用、无知、无欲的生活方式;培养心的“明”和“静”;顺任自然的养生之道;“心斋”和“坐忘”这样的身心修炼技术等。后者则分为神话和“怪物”的应用这样的象征策略,以及贯穿于内篇始终的吊诡式相对化论述。在最后一部分,研究发现《庄子一内篇》系统地运用瑰丽多姿的象征意象揭示了一种中国式自性化道路。从“逍遥游”到“应帝王”描绘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自性化的全程。“养生主”“天人合一”等观念体现了中国式自性化的独特之处。

  关键词:庄子自性化 超越功能 自我知识 人格发展

  10、大学生人格阴影的研究-周霞(硕士)一IAT在阴影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对阴影的研究是心理学中心理分析学派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人格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都是些不能公之于众的人格特征。个人的阴影包含了各种尚未开发的,没有表现出来的潜能。它是无意识的东西,是对自我的补充,代表着那些意识人格(C。 nsciouspers。nality)不愿承认,因而忽视遗忘甚或加以掩饰,只有在与他人不愉快的遭遇中才会发觉的特征。本研究是首次从内隐社会认知的角度对人格阴影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方法主要采用了 1998年Greenwald所提出的测量内隐社会认知的新方法一内隐联想测验(工 mp11C1tASSoCiati。 nTest,简称IAT)。研究目的是期望通过内隐联想测验来验证阴影是被压抑于无意识中的人格内容,并期望通过本研究让大学生正视自己的阴影,接纳它,从而实现保持心灵的完整性。实验设计中的概念词不变,沿用工AT测验中目标概念词。属性词分别由词汇材料和图片材料所构成,词汇材料是具有阴影与非阴影材料涵义的形容词,图片材料是具有阴影与非阴影材料涵义的图片。

  实验结果表明 (l)在人的无意识领域,确实存在内隐阴影。其表现就是对非阴影人格特征的无意识认同与偏爱,且男女之间无性别差异。而且经过开放式问卷调查,我们可以看到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大学生中主要讨厌的个性阴影特征主要有小气、虚伪、懒惰、妒忌、欺骗、自私自利和狂妄自大。与之相对最受大学生赞扬的人格特征为豁达、勇敢、真实、宽容、有创造性、知足和健康。(2)词汇材料和图片材料,均可应用于内隐联想测验的攻击性测量中,两者所获得的结果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

  关键词:阴影 内隐联想测验

  11、边缘型人格障碍和药物成瘾障碍共病患者的防御机制研究-王峘硕士

  中文摘要

  本研究试图讨论两大问题:第一,药物成瘾障碍与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共病状况;第二,共病病人的防御机制和没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成瘾患者相比,有何区别。本研究采用PDQ4 和SC工Dll对深圳和三水两大劳教所得强制性戒毒人群进行晒查,发现了139名共病患者和165名非共病患者。对这两组患者同时采用DSQ和DES量表,以比较其在认知扭曲和分离这两个纬度的防御机制的差异。结果发现共病患者L匕非共病患者更容易出现自杀行为(才=23。907,p主题统觉测验的潜在人格纬度研究一边缘人格的潜在欲求一压力特点探索

   中文摘要

  边缘型人格障碍 (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简称BPD)是国内外临床心理学领域备受关注的一个难题。国外研究较多,且主要集中在流行病学、评估与诊断及其防御机制、早期客体关系、依恋模式上,国内曾有研究者对其内心世界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分析研究,而对于BPD患者潜在人格特点的探索研究较少,同时仍未有研究者使用眼动分析法探索BPD患者对飞人1,图片的眼动识别特点。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经过诊断的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研究目的是对采用主题统觉测验(1人1,)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潜在人格维度进行研究,探索其潜在的欲求一压力特点;同时探讨欲求一压力系统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预测指标,以及初始沙盘的创伤与治愈主题与欲求一压力系统的相关;最后探讨他们不同的1谈J图片眼动识别模式,理解患者不稳定与冲突的人格。研究意义:以期对临床诊断及心理治疗有所帮助,同时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有实践指导的意义。本研究采用的方法:问卷调查法、投射测验法、沙盘作品分析法、眼动分析法。

  研究结果 1)BPD组的欲求、压力和和显著高于非BPD组的欲求和,且BPD组的压力和显著高于欲求和。说明边缘型人格的欲求一压力系统是失衡的。(2)

  BPD组在情绪言语攻击欲求、躯体反社会欲求、冲突欲求、情绪变化欲求、自我攻击欲求上显著高于非BPD组,成就欲求显著低于非BPD组;BPD组的联想性压力、情感压力、强制压力、缺乏压力、灾害压力显著高于非BPD组。(3)成就欲求、情绪变化欲求、灾害压力、情感压力、联想压力、丧失支持压力对边缘型人格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4)BPD患者的初始沙盘创伤主题与负性欲求有显著正相关,与部分压力有显著正相关;治愈主题与成就欲求成显著正相关,与情感性压力成显著负相关。(5)BPD组注视人脸、眼睛的平均瞳孔直径大于非BPD组,平均注视时间短于非BPD组,对人脸的注视次数多于非BPD组,说明了BPD患者的不稳定人格与冲突性特点。

  关键词:主题统觉测验(1人1,)边缘型人格障碍(BPD)欲求一压力系统 初始沙盘眼动分析法

  12、积极想象技术在音乐治疗中运用的探索-古丽丹硕士 (美国)

  中文摘要

  积极想象技术是分析心理学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技术,但目前国内尚未对积极想象进行系统的介绍和相关的研究。这很大程度上与经典积极想象技术的难度有关。为了使积极想象技术更容易操作,更容易实现,并且与中国文化心理学相结合。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目标1)通过与引导意象技术相合,增加积极想象的操作性,促进积极想象的发展。(2)通过与音乐引导意象的结合,扩大积极想象的运用领域,充实中国传统音乐心理治疗的意义。(3)通过探索五行音乐在心理分析中的作用,为传统音乐治疗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提供支持和借鉴。

  研究结果表明:

  (1)积极想象和引导意象技术可以与中国传统音乐治疗相结合,发挥其心理辅导与治疗的作用。

  (2)结合音乐引导意象技术,可以增加积极想象在临床心理分析中的操作性,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五行音乐结合引导意象和积极想象技术,能在临床心理分析和心理治疗中发挥激发意象和促进治疗的效果。

  关键词:积极想象技术引导意象技术五行音乐音乐治疗

  13、神经症躯体化倾向的绘画诊断研究-陈 侃(上海复旦)

  摘 要 通过问卷、绘画测验和回归分析,7 项绘画特征被验证能够有效反映神经症躯体化倾向。根据这些绘画特征建立的回归方程经检验具有中等的解释效果。同时,评分者一致性程度较高。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树人绘画测验”,能够建立对神经症躯体化倾向进行有效测量的临床诊断工具。

  关键词:树人绘画测验 躯体化倾向 标准化绘画诊断

  14、阿尼玛原型及其意象的心理分析研究

   阿尼玛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和临床技术,同时争议和误解也最多,包括后荣格学者的挑战、女权主义者的批评等等。本篇论文通过对阿尼玛原型的介绍、考察与求证,不仅给人格心理学提供另一种视角,更是对临床心理学的充实,是面对心理咨询与治疗诸多困境的努力与探索。深度心理学作为心理治疗公认的最经典的一个派别,值得我们不断深入的研究下去。

  本研究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研究综述,总结与阐述了荣格本人对阿尼玛原型及其意象的经典理论,后荣格学者的挑战、争论以及新的观点。2)质性研究包括三项内容,在阿尼玛原型概念界定;阿尼玛原型描述,笔者分了八个维度来详尽说明阿尼玛原型所包含的内容;对阿尼玛意象的跨文化考察。3)实证研究,应用内隐启动技术模型求证原型的阿尼玛意象与个人的阿尼玛意象。4)临床研究部分,个案一是用阿尼玛理论对自恋心理的重新分析与理解;个案二是一个学生的爱恋问题。

  通过本篇论文的研究,得出以下三点有意义的结论:1)阿尼玛原型不等于女性原型,其症状不仅表现为一些婚恋关系中的极端非理性行为,更本质、更普遍的表现则是幻想和抑郁。2)阿尼玛意象不同于现实的女性意象,其特殊性呈现神秘、奇特、变化、迷惑等与众不同的特点;表现为两个极端:或者是沉闷寡言,被隔离、被囚禁的意象;或者是奔放不羁,寻求刺激,喜欢冒险的意象。这些意象背后的本质是一种没有社会化的或者拒绝被教化的精灵生命1 3)阿尼玛问题表现多种多样,自恋、自闭、幻想、狂躁、抑郁、自虐、甚至自杀等,以及荣格所说的中年危机。4)对阿尼玛的体验也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来源,其中涉及到对自性的真实感受,认识了阿尼玛也就真J下认识了自己!

  关键词:阿尼玛(ANIMA)原型意象心理分析

  15、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来源与分析

  该论文在大量的调查、访谈和问卷分析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压力 的问题,并且对儿童心理压力的来源、表现、影响和原因等方面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以期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学前儿童的心理教育提供一些具体的参考与帮助.论文的研究分四个方面进行:第一部分证实了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存在,分析与探讨了导致学前儿童产生心理压力的具体事件,并且对学前儿童心理压力的来源与表现做了分析与总结;第二部分考察了学前儿童心理的现状,并对性别、年龄、入托性质等影响因素做检验与分析;第三部分研究了学前儿童心理压力与行为问题及家庭生态环境诸因素之间的关系;第四部分集中探讨了"耐压孩子"与"不耐压孩子"的性格特征及倾向性等问题.

  16、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干预研究 陈静

  为了使沙盘游戏更好的服务于学校心理教育工作,本研究试图论证沙盘游戏技术在团体中应用的可能性,探索团体沙盘游戏在学校环境下的基本模式,促进沙盘游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检验团体沙盘游戏对问题儿童干预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促进问题儿童积极的转变,采用Conners量表对参加团体沙盘游戏儿童的测试结果显示,具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儿童沙盘主题产生了积极的变化,经过三个月的团体沙盘干预,大部分孩子的沙盘主题呈现出从"创伤"到"转化"和"治愈"的主题变化.(2)个体取向的团体沙盘游戏技术能够有效的应用于学校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之中.团体沙盘游戏技术具有心理辅导和心理教育的双重功用.

  17、初始沙盘及其临床诊断意义研究-蔡宝鸿;

  【关键词】 沙盘游戏; 初始沙盘; 行为问题;

  【英文关键词】 sandplay; initial sandtray; behavioral problem;

  【中文摘要】沙盘游戏是一套成熟的心理治疗技术和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沙盘游戏治疗师和研究者也看到了沙盘游戏作为一种临床诊断工具的潜力,并完成了有关的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沙盘游戏具有一定的诊断能力和价值。在沙盘游戏治疗中,初始沙盘具有特殊和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反映来访者的问题,也提供治愈的希望、线索和方向。本研究选择国内研究极少的初始沙盘作为研究对象,把初始沙盘的重要意义和统计、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希望找出对诊断行为问题儿童具有一定意义的初始沙盘主题特征,为沙盘游戏治疗师进行心理分析和治疗提供线索和帮助;丰富沙盘游戏的实证研究,挖掘其临床诊断意义方面的价值。为了达到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使用Cnonesr儿童行为量表作为测量工具,将65个小学生被使分为行为问题儿童和正常儿童,再按照研究者在理论和临床经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初始沙盘主题特征编码表,对这两组小学生的初始沙盘做编码分析和计分,最后用ol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对行为问题儿童具有诊断意义的沙盘主题特征。本研究结果表明:行为问题儿童的初始沙盘与正常儿童相比,其创伤主题特征更多,治愈主题特征更少;建立了以儿童行为问题的多动指数因子为因变量,以4个初始沙盘特征为自变量的具有中等解释能力的回归方程,对其他三个因子未能建立有效的方程,需要进一步加以研究和探讨。

  18、对情绪心理分析的研究-宋旻烨

  研究性学习观,是基于人类对学习活动的不断认识,逐步形成的一种现代学习观。从本世纪中叶开始,在学习心理学领域,行为观逐渐被认知观取代,许多学习心理学家对传统学习理论进行了反思和批判,其中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角度,奠定了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基础。研究性学习观在吸取不同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完善,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理论框架,基于科学性、主体性、探索性、创新性的基本特点,可以对研究性学习理论作如下简要的描述: (1)研究性学习观是建立在现代学习理论基础上的科学学习观,基本观点与传统消极学习观相对立。研究性学习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学习过程。 (2)从学生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有探究和创造的潜能,研究性学习本身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以及求知欲。 (3)由于研究性学习过程依赖于学生主体的信息加工,因而研究性学习重视运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 (4)研究性学习是积极主动的知觉过程,因而研究性学习关注知识表征,认知结构的发展及问题解决。 (5)研究性学习不仅在于获得问题解决的结果,更注重学习创造性与及主体性人格培养,并以此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的。 学习心理学家在提出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同时,也探索了研究性学习的操作模式,这些模式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反映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布鲁纳于1961年发表了《发现的行为》一文,并在以后的著作里进一步发展发现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现已形成了一种发现式教学方法群,并不断发展,不断包容新的方法。如体验学习教学法,积极学习教学法,内容不完全教学法,个案研究法,紧急情况研究法,智力激励法,主题法等等。这些教学方法均主张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探究,不仅重视学生心智技能获得发展,而且也促使学生 创造力的发展。奥苏贝尔用有意义学习的观点巧妙地综合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与接受。他认 为,学习模式中既包括发现模式,也包括接受模式,但即使在接受模式中,学生 需要将教师组织好和系统呈现的定论性科学知识内化到主体的认知结构之中,是~个积极探索转化和研究过程。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实际上 与研究性学习观是相一致的。 2.研究性学习的建构主义模式建构主义山皮亚杰(Piaget)的结构的观点发展而来。皮亚杰认为,认知结 构可用图式(Scheme)来表示,图式具有整体性,同时图式也可以发展,人在与 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和顺应来实现与环境的平衡,导致个人内部图式的变化。这里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构(Construction)的过程,建 构的观点提出,使结构主义发展成建构主义,这样,在建构主义学习模式下,学习被视为了一个动态过程,学习过程是通过学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实现同化 和顺应,来逐步建构有关外部世界知识的内部图式,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以 转换和发展。其中同化实现了认知结构的量的补充,是把环境因素纳入的认知结构:顺应则是认知结构质的变化,是对认知结构的调整以利于接受新的环境信息。 在建构过程中,新的认知冲突出现后,同化和顺应实现对认知冲突的解诀,实现 新的平衡,从而促进了认知的发展。

  19、荣格人格类型理论在婚姻咨询中的应用研究-范国平

   人格类型理论在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体系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为依据的迈尔斯-布里格斯人格类型识别量表(MBTI)已被广泛应用于人才评估、职业指导、婚姻咨询等领域,自上个世纪60年代MBTI第一版发表以来,以MBTI为工具或者研究对象的各种研究论文累计达四千多篇。目前,国内以MBTI为研究工具的研究报告尚不多见,更没有人正式提出从夫妻人格类型差异方面去理解与解释婚姻问题的婚姻咨询模式。因此,本研究试图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首先是尽可能明晰地介绍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以及MBTI的形成以及应用;其次,检验荣格取向的人格特征以及夫妻人格类型组合的性质与婚姻质量的关系;最后,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及本研究的部分结论,通过个案研究的形式,在临床应用的层面探索人格类型理论在婚姻咨询中的应用。

  研究结果表明,A.茉格取向的人格特征以及夫妻人格组合的性质与婚姻质量的部分组成要素关系密切,这些要素主要反映了婚姻质量的主观内容;B.以荣格人格类型理论为线索去理解和解释不同人格类型组合夫妻的婚姻问题,并根据类型差异提出针对性的促进咨询对象婚姻发展的方案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但这种模式也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咨询对象受教育程度的要求很高,其次,只针对因典型类型差异而引起的婚姻冲突具有较好效果。

  尚未列入的论文请将题目、摘要及关键词投入我信箱。我将随时更新。。。可含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