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99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坏”客体的联结——自体心理学取向的重构(转贴)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9 09:12:18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当父母或养育者在大部分的时刻是以一个假性自体出现,或者说没有自体参与地与孩童互动,孩童会隐微地觉得不是与养育人在情绪上是呆在一起的,孩童就会捕捉养育者真情流露的时刻(真性自体出现的时刻),在内在与这个时刻的父母形象默默地呆在一起,在内在感受属于私密的亲密感,形成相对父母或养育者意义下的孩童自体感(孩童不仅需要从父母眼中看到自己,也需要从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的感觉中找到自己),由于这种建构自体感的模式的发生完全是在内在进行,而非先由一个外在的清晰沟通情境再转而内化为心中的模型,便相对地有更重的幻想成份,这个模型中实际是更加自我关注的,满足的强度实际会更大(因为父母形象加注了更多的自我意愿,比如实际此时的父母不是那么忧郁,孩童可能想象得非常忧郁,父母此时的忧郁不一定需要与人分享,但孩童可能会想象此时一个忧郁的自己和忧郁的父母待在一起),这样的孩童成人后与类似“坏”客体(比如忧郁性的客体)建立联结时在内心深处(即无意识中)所唤起的感觉是当年幻想式的满足的感觉,而非由实际互动而来的更加切实的满足的感觉,而人或许对幻想式的满足更加死心踏地,更重要的是,由实际情境而来的内化模式可以在现实中不断地得到修正,直接由幻想式的满足而印刻在心中的依附模型便缺乏在建立之初时就会有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这意味着,养育一个婴孩,由科学的养育理论衍生而来的养育技术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要人在养育,而非技术在养育,换句话说,也就是要有自体的参与。要做到此,仰赖:1.如何养育来源于养育者的天性使然,或者养育理论进入一个人的自体而成为人格的一部分(养育理论人格化);2.非自我专注,某种程度的自我放松状态;3.自恋的修通(同2有重叠,但2强调当自身常期处于忧郁、焦虑状态时不利于自体参与性地养育,指一种普遍困在自我问题状态及自身处在需要缓解张力的状态)。当然,自体参与性的养育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科学的养育理论的人格化是比较好的状况,但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作者以自体心理学取向的观点对费尔贝恩的“与坏客体的联结”(《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所阐述)提出质疑:孩童并非倾向于寻求与“坏”客体的联结(只有在养育者大部分的时间里以假性自体与孩童互动时才发生),而是倾向于寻求与真实的父母的联结,并且强调出寻求这种联结的目的是,在这种联结中确立自体感。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