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5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拉康“三界”说 (作者:解斌)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3 17:18:3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三界”理论是拉康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论之一,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三界”理论与精神分析临床实践密切相关。本文对此简要论述。

  一、拉康“三界”理论简介
  “三界”指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首先,主体的欲望是以不可复得的缺失为对象,从第一次对于母亲的请求开始。想象是对于这种缺失的幻想。主体以想象和能指象征的形式努力去接近欲望,表现为主体的种种需要和请求。而缺失是欲望的对象,它是从乳房、目光、声音、粪便中排出的“残余”,即客体小a。它们是能指无法标定的部分。因此,主体成为不能达成统一性的存在而成为被拉康所标定的那个被“划了杠”的主体。
  象征界主要是语言构成的世界。它是表达欲望的重要工具,是人与动物重要的区别所在。精神分析的唯一工具正是言说。但是,言说总是遭遇语言无法抵及的状况,能指“残余”迫使主体只能“在能指的游戏中以死亡的方式进入体系之中,然后随着能指的游戏它被指认,然后它就成了真正的主体”。这是一个能指链游戏努力试图指认“残余”的过程。它在“残余”的力量下滑动,但是,最终所有的努力并不能指认什么。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证明了这一点。
  实在界是想象界和象征界均无法抵及之处,一个超越理性的存在。实在界以缺失为对象,它们是缺失的存在。能指的游戏试图指认乳房、目光、声音、粪便的“残余”,尽管它永远无法抵及。显然,实在界与缺失的客体小a相关连。
  在象征的系统中,能指以其公认的意义被操纵。然而,它却无能为力去标定主体的缺失。对主体而言,正是这个缺失的客体小a体现了主体的“绝对意义”。即正是客体小a确证了一个主体与另一个主体之间不同的存在,使主体获得了其独有的“身份”:区别于另一个主体的不同认同、行为、言说等方式。主体的欲望是在言说的结构中得以展开的,这正是拉康派精神分析实践重言说结构而不重言说内容的精神分析理论基础。想像界、象征界、实在界三界是一个非逻辑的纽合体,不是一个发生的顺序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在拉康的“博罗米结”结构中得到了说明。在这三者交界之处,是拉康称之为“症候”的区域。而症候也正是主体的“身份”所在地。

  二 、“三界”理论与精神分析临床实践   
  “三界”理论与精神分析临床的关系,拉康的L图说得很清楚。简单说,主体对着分析家说,但是又不是对着分析家说。分析家处在大彼者的位置上,这是一个不可抵达之位。分析家隐去自己,“使对方面对一个理想的沉默”。在此,特别重要的是理解什么是“理想的沉默”。简言之,这是分析家离开达成主体在他人那儿反指自己的他人之位。只有面对“理想的沉默”主体才有可能进入指认自我的言说之中。反之,主体便会在分析家那里反指自己,达成想像的自恋,分析将无法进行。可见,主体不能进入想象轴中,才有可能迫使主体对着大彼者进入指认自我的言说。这是使分析的得以进行的关键。
  分析家处在不可抵达的大彼者之位,使主体在一个当下的场景中指认一个缺失的意义成为可能。指认的方式是一种在客体小a介导下主体特殊的言说方式。也即在分析中存在的另一种言说形式:转移。很清楚,在精神分析实践中,主体与分析家都处在辩证的位置之中。  
  拉康认为潜意识具有类似语言的结构。他将潜意识与语言统一起来:
  1、用能指/所指代替Freud的“物的呈现”(thing-presentation)/“词的呈现”(word-resentation);
  2、以语言学的隐喻和换喻机制代替潜意识的活动规律;
  3、潜意识可比拟于语言的话语或文本,其组成规律与语言规则(如隐喻和换喻等)类似。  拉康认为潜意识是“他者”的话语。潜意识是我自己的他者。他提出两种言语类型:
  1、空体言语(empty speech):接受自我秩序,并对他人(other)——想象的对手——对话,通过他人主体被异化。
  2、实体言语(full speech):对他者(Other)讲话,它超越了自我所遵循的语言,实的言语的主体即潜意识的主体——他者。当主体真正向着其潜意识中的他者讲话时,其言语对精神分析者、对其本人才是有意义的,这种言语才是有意义的言语。

  三、“三界”的产生及结构
  1、想象界
  (1)、产生于镜像阶段,并继续发展进入成人主体与他人的关系之中,即发展至象征界与之共存。包括“幻想”和“意象(映象)”,“意象”就是潜意识的映象,它调整主体理解他人的方式。
  (2)、“想象”既可指映象世界,也可用作指称一种“误认”性质。想象秩序既是个特定的时刻或阶段(某种自恋式认同),也是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主体内部(intrasubject)表为主题对自我的自恋关系;在主体之间(intersubject)表为主体间的相似关系。
  (3)、自我产生于镜像阶段,它沿着虚构的方向发展起来,因而自我就是一种意象,是想象的结果。(婴儿的自我技能是自我的理想,它属于想象的秩序)。在精神分析治疗中,关键不是不让患者改变自己的意象,或为他人重塑一个更好的意象,而是设法使之认识其意象。
  (4)、想象界是人的个体生活或人的主观性的领域,它在主体的个体历史的基础上形成,是我们的文化环境使个体形成其特征的所有的一切,它不受现实原则支配,而遵循视觉的或虚幻的逻辑,它是“妄想功能”、不现实的幻想综合。它是个体保持平衡、进行自我防御(ego defense)的手段。它既是一个阶段又是个过程;象征界对它有组织和指向作用。
  2、象征界
  (1)、象征界含三类秩序的象征现象:① 逻辑—数学;② 语言;③ 社会与文化。它是由想象的主体向真实的主体的过渡。幼儿在象征界获得主体性(随语言的获得,意识到自我、他者与外界的区别;通过言语活动表达其欲望和情感)。
  (2)、语言是先于主体的存在。主体的确立过程即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它逐渐将儿童引进“社会文化关系之中。人类主体通过语言形成,主体是言语/面对语言的主体。言语活动的报纸特征即对话性,包括说者与听者。言语不仅是信息的综合体,而且在说者与听者之间建立了一种联系。
  (3)、儿童必须通过自己对语言的掌握,才能将自己投入语言交际的网络(network),才能获得“我”概念。“我”是个人身份的一种标志,它证明自身主体性的确立,其前提是“你”“他”存在。
  (4)、进入象征秩序,人体自身也被语言异化了。语言的三种异化结果:①个体自己的符号化;②作为说话主体的“我”和句子中作为主语的“我”的分裂;③潜意识经验秩序的产生。语言的介入,等于消灭了自身与自身之间的直接关系,而在语言中建立了一个理想的“我”。主体将自己从语言中分离出来,这一分离过程同时也是潜意识的形成过程。
  3、实在界
  (1)、实在界定义得很模糊,因它是绝对阻抗象征性的。
  (2)、它不属于言语活动,故是难以表达、不可言说的。它似乎是超越主体之外的一个领域,不同于客观现实,它是种脱离语言的主观现实。它处于知的彼岸,在精神分析会谈中也几乎察觉不到。
  (3)、它起着一种十分特殊的作用,即产生欲望对象。实在界是欲望的来源,它是永远在场(at presence)的或永远“在这里”。它是种生活机能,是主体支配不了的一种活动。它类似于Id,是本能欲望的范畴。
  拉康的“三界”理论和 L图式对于理解精神分析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补充资料:小彼者,大彼者      
  彼者?好像更普遍的是称为“他者”吧?拉康继承的主要是佛洛依德早期的无意识理论,而国际认证协会(IPA)更看重的是弗氏后期的自我理论。由于拉康深受结构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影响,所以他主张“无意识决定论”,认为自我只不过是外界给予的一个幻想,而IPA的自我理论无疑是用一个虚假幻象去研究病人症状,是误入歧途,所以拉康极力反对。
  所谓的小他者,亦即是“他者身上的自我”,是镜像阶段主体在外部“大他者”身上产生的自我的幻象,它与主体的自我直接联系,从而构成主体的自我。而大他者是绝对的他者,即他者的主体。大他者是“我”的主体所希望的交流对象,然而小他者与“我的自我”通过想象关系形成以后,便出现了一道无法逾越的障碍(即语言之墙),因而大他者对我的主体的反馈在碰到障碍之后只能流向“我”的自我,而在另一方面,大他者也是“绝对的父权”的象征,绝对的父权介入,使得主体对母亲的欲望受到压制,被迫放弃满足感的主体形成了匮乏,从而成为人的欲望的起源。但同时,主体又会无意识地与父权进行认同,以构筑成自我。因而,父权作为绝对的他者,也直接参与了我的自我的构成。
  需求是本能需要,可以被母亲满足,而请求意味着语言的介入,并且一旦语言介入,象征界便被开启,欲望便形成了。
  拉康认为,大他者是构建自我这一幻象的根源,而且也是处于无意识领域的,他强调大他者,主要是因为他认为无意识才是人的本质。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