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36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婴儿已成人治疗研究中的主体间性的形式》读书分享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3-5 13:44:04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Jacobs早期受佛洛依德影响很深,提出“平行理论”的观点。他认为:

  一个病人在治疗室中与治疗师在此时此刻发生的冲突模型,其实是反映了他童年期的一个冲突模型,有些类似于我们所说的移情与反移情。等于是在治疗室中重现了他童年时的一些冲突。

因此,Jacobs认为,治疗师可以通过理解在治疗室中的他和来访者之间所发生的冲突,去理解病人在童年期的冲突,然后处理它们。治疗师利用自己的经验去认识、抵达、碰触到病人。但是,大部分时间,治疗师是不去分享自己的这种反移情的。

  Jacobs认为,在治疗过程中,来访者带来的童年冲突会产生促发、唤起、刺激引起治疗师自己过往经历或是历史遗留的冲突。接着治疗师会去感受自己过去的冲突,并用当下的力量解决这个冲突。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里“平行”的意思,治疗师以个人作为人类的心理基础加入治疗的感受中,这也是能够感受来访者冲突的地方,有这样的意思。当然在真正治疗中,治疗师的工作重点不是自己,而是利用自己的经验组织来平行感受来访者的心理。

  也许,在佛洛依德的年代,一般对此的理解就是移情/反移情,但是后来,尤其是现代的人们,开始用自己的方法来理解什么是移情/反移情,或说移情/反移情是怎么样放生作用的、移情/反移情是怎样工作的。以上是Jacobs的看法,而且其中也有共情。治疗师是怎么与来访者共情的?也是通过这个方式。

然而,在这个观点下,我们似乎更能感受到治疗师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主导地位。Jacobs认为,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始终被强调的原因是因为来访者的整合能力较弱,无法自己完成对那些冲突的整合。

  然而,真的如Jacobs所认为的那样吗?



与存在主义有着相类似风格的Ehrenbery不会像Jacobs那样关注来访者童年的冲突带来的影响,Ehrenbery更关注现在、当下。在阅读她的文献中,很少能够看到她对于来访者童年和家庭情况的信息,更多的时候,我们更能够看到在治疗关系中她的存在。

  在米歇尔1997年的书里描绘中,她会寻找很多有密集的参与和鼓励。“Ehrenbery治疗风格和状态,她会去寻找很多紧密的、愿意去做的、中心的、有热度的、高强度的此时此刻。”

  Ehrenbery有一个隐喻“亲密的边界感”。她更加关注于治疗中的双方互相抱有怎样的期待,彼此唤起了怎样的欲望、怎样的渴望、怎样的威胁,并且她会把这些呈现出来。例如:她会呈现对于自己所感到的被忽视、被压迫、受到惩罚、感到麻木、感到有点滑稽的、可笑的、感到注意力分散等,这些所有此时此刻的感受,她都会呈现出来,然后通过这种方法去理解病人。

对这个模型,Ehrenbery解释说:此时此刻所发生的相互影响是重要的,治疗师对自己当下感受的整合——这个自组织的过程是重要的。不难看出,Ehrenbery其实是动力性的精神分析治疗方向,而之前那位Jacobs更多是精神分析性,Jacobs似乎更加重视起源性的过程。

然而,无论是重视起源性的Jacobs还是只关注当下的Ehrenbery,都会让我们感到某种缺失感。过往的经历与当下发生的一切有着无法分割的联系。虽然,现在看来这些观点有些落伍。但是,不能忽略他们对治疗的探索为之后的心理治疗发展所贡献的珍贵经验。

基于客体关系观念工作的Ogden:认为病人的暗在是支离破碎的,是不联系在一起的,像处于“前语言期”。病人有想法,但是没有能力用语言把它们说出来,就像一个处于前语言期的孩子——有经验,但是没有用主体性去知道他正在经验的。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掉自己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放空了,然后就可以去接受病人这个过程,给病人没有声音的经验世界里,带来了生命力。

   Ogden在1994年说过:“你必须允许我现在去占据你的头脑、你的思想,我必须允许自己成为你的思想。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治疗室中的双方会结合在一起,会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一些新的成分,这叫做‘主体间的第三方’。治疗师自己有能力,比如说唤起情绪,抱持这个情绪,转换这个情绪,可以将病人‘非语言的、支离破碎的状态’调整成语言化、象征化的,相互之间有联结的这么一个状态”。

   这个叫做‘主体间的第三方’:是指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的相遇创造了主体间的第三方,它不是治疗师也不是来访者,而是双方对话形成的第三方。它并非是出借自己的主体性给来访者,而是通过在尊重自身主体性也尊重来访者主体性的基础上,彼此平等的对话来完成澄清和意识化的过程。因为所谓的主体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主体,而是由彼此主体间性的过程所演化的动态的主体。主体间性说强调的是动态的过程。

   在Ogden的这一观点中,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他延续了比昂晚期时的思想,他的理论位置似乎介于客体关系向主体间性转变过程中的位置。然而“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放弃掉自己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把自己放空”的状态有些理想化,在现实情况中,治疗师与来访者的主体性往往是交织在一起的。

   总结之前那些为心理学家的观点,不难发现Jacobs和Ehrenberg一样无论是关注过往经验的影响,还是关注此时此刻,他们所呈现出来的都是一种单元的静态互动模式。而Ogden虽然提出的来访者当下激起治疗师的东西,治疗师也会有他过去的以及当下的东西,治疗师对这种不管是过去还是当下的情绪、体验的抱持,并把这个返还给病人的互动模式,更接近于双元互动,但是与主体间性治疗相比较,这种双元互动更接近于静态双元模式。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