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5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出抑郁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19:48:51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台湾大学哲学系傅佩荣教授访谈录

走出抑郁 和谐自我


本文根据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文化中国》栏目播出的由我主讲的《人生困惑问庄子》内容整理而成,《人生困惑问庄子》一书即将在大陆出版。

——傅佩荣




主持人:人生困惑,我们继续来问庄子。《红楼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典名著,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终日情绪低落,忧愁伤感,皱眉叹气,动不动就泪湿衣襟,如果按照现代医学诊断的话,她应该是典型的抑郁症。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都市人都患上了抑郁症,经济越发达,工作节奏越快的地方,抑郁症的患者就越多。有一份调查显示的结果非常可怕,说在都市人群当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有抑郁或者是焦虑障碍,而众多名人都纷纷宣称自己患有抑郁症,精神抑郁似乎已经成为了流行病,这该怎么办呢?我们还是来请教庄子吧,我们请到的依然是台湾大学哲学系的傅佩荣教授,教授,您好!
傅佩荣:今波,你好!
主持人:作为一位哲学研究者,您能不能给我们分析一下,抑郁症的症结在哪里?
傅佩荣:这是有关现代人的困扰,我记得世界卫生组织在我们刚刚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曾经警告过,二十一世纪的人,自杀会成为第三大死因,而造成自杀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抑郁症。根据很多专家的分析,我大概归纳了一下,用五个词来说——无心、无情、无我、无人、无根——来说明现代人的处境。
主持人:这五个“无”,为什么是抑郁症的症结所在?
傅佩荣:现代社会,变化的东西太多,可谓是剧烈地震荡。“无心”是说没有内在的自我,没有内在的世界,都是外化。“无情”是人与人的感情淡薄了,平时难得见一面,也无法去深化它。“无人”,跟朋友来往的时候,把别人当工具了;“无我”,就是把自己也当作工具了,“我”已经弄不清楚,我是一个身份角色,还是一个真实的自我。最后的总症结在于“无根”,“根”就是根源,一个人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这是《易经》的话;就好像一个人,上面跟天——根源脱节了,什么祖先、信仰都放在一边了;下不在田,跟自然界脱节了;中不在人,在人群社会跟别人也变成陌生人。所以,这样的一种现代人的处境特别艰难,这五个“无”可以说是现代人抑郁症的症结所在。
主持人:您说得非常到位,那么在庄子那个时代,有没有人得抑郁症呢?
傅佩荣:据我所了解的,如果有的话,应该是极少数个案,古代社会相对来说,不像现在如此普遍存在,少数的个案都有很明确的理由,通常都是在情感上受到一时的困扰、阻碍,一时想不开,就不愿意继续活下去了。通常把这种现象当作一种“发现生命无意义,觉得活着跟死了没有什么差别”,和抑郁症指向的后果是相近的。
主持人:我们无法回避抑郁症,抑郁症最极端的结果就是导致自我结束自己的生命,那么在庄子笔下有没有这样的人?
傅佩荣:有的。我扼要地说一下,可以作为参考。第一种是一个国君,喜欢培养剑客来比武试剑,后来国君转向之后就不再去喜欢剑客比试了,很多剑客自杀,为什么?因为他们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练剑,练剑之后希望有人赏识,发挥他的抱负,成就他的功名,最后发现没有人理他,只好自杀了。这等于是一个人一辈子的理想幻灭了。第二种自杀的例子,令人惋惜,尧、舜、禹当了国君之后,想把位置让给他的好朋友。
主持人:这叫禅让制,和兄终弟及或父死子继不一样。
傅佩荣:没错。当时这些在庄子笔下的国君,自己得到天下,但是有人比自己更好,于是他就想把天下让给这个人。这一让就糟糕了,凡是被让的人都觉得很可耻:你以为我喜欢你的王位吗,你把我当什么人呢?既然让你有这样的印象,我活着干什么呢?就一个个自杀,死了好几个。当然,这是庄子笔下的寓言故事。第三种,就是庄子所讲的演门,这个地方有一个孝子,父母过世之后哭得很伤心,形销骨立。官府就上报国君说,这人真孝顺。国君立即让他当官。这一当官就糟糕了,同乡很多人起来效仿,个个都拼命守孝,形销骨立没,结果死了很多人。
主持人:这都是做秀给做死的。
傅佩荣:没错。本来以为可以得到好处,到最后死了,在我看来,这也算某种自杀。最后一种是最遗憾的。有一个郑国人,学儒家学得很好,回家乡做官,做官之后造福乡里,真是值得称赞。但是他有一个弟弟,去学墨家,学了墨家之后回来跟他哥哥辩论。弟弟是墨家,哥哥是儒家,两个吵不完。父亲支持弟弟,做哥哥的就很难过,十年之后就自杀了。我们讲的抑郁症,这个做哥哥的可能有一点。因为父子情、兄弟情同时幻灭,做儿子、做哥哥都没有意思了,只好自杀。庄子里面的几种自杀的类型,第四种比较接近抑郁症的想法。
主持人:庄子这样的人,他会不会得抑郁症?
傅佩荣:显然不会。
主持人:为什么?
傅佩荣:因为抑郁症,第一,他无法接受他自己,就是不喜欢我自己现在的情况。第二,他的情绪没有出口,一有情绪,情绪就形成困扰,没有办法化解。第三,缺乏资源团体。现在社会上,一讲到抑郁症,就很强调资源团体,就是说,你有没有亲情、友情、爱情来支援你。如果有,抑郁症比较容易化解。以庄子来说的话,他对自己了解得非常透彻,他懂得化解情绪,跟大自然为友,到处都逍遥自在,万物都是他的这个资源团体,他很容易自得其乐。所以我们没有理由去猜测庄子会得抑郁症。
主持人:那么庄子这样一个逍遥的人,他会去了解那些所谓有抑郁症倾向的人的感受吗?
傅佩荣:说道这个了解,据我所知,庄子没有事情不了解的,尤其是跟人有关的。《庄子》里面就提到,人的情绪有十二种变化,一般人讲情绪,最多是喜、怒、哀、乐,顶多加上爱、恶、欲,有这七种就了不起了。他一说就是十二种,前面四种是欣喜、愤怒、悲哀、快乐(喜、怒、哀、乐)。接着是忧虑、叹息、反复、恐惧(虑、叹、变、慹)。最后四种是“姚”、“佚”、“启”、“态”,用白话来说,就是轻浮、放纵、张狂、作态。“喜怒哀乐、虑叹变慹、姚佚启态”这十二个字,完全说明了人的这种情绪变化。我还没有见过比他讲得更清楚的。
主持人:那么庄子认为,在这十二种情绪当中,哪几种情绪最可能导致抑郁症呢?
傅佩荣:我想是中间四种:忧虑、叹息、反复、恐惧。忧虑、恐惧我们都知道,譬如担心考试考不好,担心生意做不成。叹息就是唉声叹气,然后是反反复复。抑郁症的人很可怜,就因为他这样做也觉得不对,那样做也觉得不好。
主持人:他完全摆脱不出来,这就麻烦了。
傅佩荣:最后就是恐惧了,活着毫无快乐可言。
主持人:最后就导致最坏的结果出现了。这几种情绪的特征,在现实生活当中,该怎么样去把握呢?
傅佩荣:如果我们把刚才说的十二种情绪反应带到实际的生活情况,我们就知道,庄子真是了解一般人的痛苦。他还说,人们睡觉的时候,心思纷扰;醒来的时候,形体不安,与外界事物纠缠不清,跟其他的人勾心斗角。这就造成各种人生的复杂情况,久而久之成了抑郁症。抑郁意味着压抑,让一个人感觉到活着实在是毫无乐趣,也毫无奋斗的目标跟理想,所有的心情被压制下来。人有时候活着好像没有什么目标,日子变得重复而乏味,每天都差不多,到后来整个生命就陷入抑郁症了。
主持人:在奋斗的过程当中,经常失败的人,恰恰是现在我们所认为的很多成功者,他们似乎抑郁得更厉害。
傅佩荣:很多成功的人,我们表面上看他是成功,因为他达到比我们更高的程度。我举个例子,我在荷兰莱顿大学教书的那一年,有位教授到莱顿访问,我们就一起参观凡·高美术馆。美术馆里都是真迹,一百多幅。一个下午看完之后,这位教授问了我一个问题,他说,为什么凡·高在他的作品画完之后说了一句话,说我到现在才知道自己陷入失望的深渊?很多艺术家、作家达到某种成就之后,就会发现四个字——江郎才尽,我不能再超越自我。像现代社会上有成就的人也差不多,他达到某种成就之后,一觉醒来发现,还是那个成就。如果说第一次碰上那个成就之后,很兴奋啊,过了两三年之后,他对自己都觉得受不了:我还是一样,我已经达到极限了吧。所以很多有名的作家,像美国的海明威、日本的川端康成都自杀了,太可惜了。
主持人:人怎么可能一直不断地超越下去,超越自我,超越别人,他应该是会在一个阶段到达一个暂时的顶点,难道没有了这种超越的兴奋感,他的心就无法感觉到满足,永远这样吗?
傅佩荣:大多数人的所谓达到高点,都是跟别人比较之后的高点。假设我是作家,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我还跟谁比啊?能跟我比的人大部分都不在了。所以这个时候,你就要问,你把那个比较的标准,要从外面拉到内在,譬如,我自己来问,我除了身、心之外,我内心还有什么样的潜能没有发挥?庄子为什么一直在强调,也是我们一直在说的,在身、心修炼之后,要出现“精神”。在《庄子·天下》有一段描写,这显然是后学的手笔,说庄子这个人最大的特色是“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换句话说,庄子跟谁做朋友?跟造物者做朋友,造物者就是道,因为万物来自道。那往下,跟什么人做朋友?六个字:外死生,无终始。“外”就是超越,跟我做朋友的人都是超越生死观念的,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人,这样的人对于人间的所谓的名利、权位价值观完全化解。如果我们能像庄子那样掌握到这一点,即从整体来看,像我刚刚所说的,社会上各种有成就的人,他往往在本行里面达到巅峰了,如果他不能转向,不能够转到说身、心之上——一个不同的境界,那么就会有危险。
主持人:是的,人要是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超越别人,那当然是很快乐了。天天新鲜,但是我相信不可能,因为人总归是要在一个阶段之内,到达这个阶段这内一个暂时的顶点,就不能再前进,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非得要抑郁自己吗?难道就没有别的什么东西可以让自己快乐了吗?说庄子既然对人们的情绪那么了解,他也有他自己的很多的体会,他能给抑郁症下什么药方子?
傅佩荣:这是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我现在就把道家的思想,连老庄一起,拿来给现代人提供一些建议。有一群日本医生,他们研究老子、庄子,发现两个字,拿来治疗抑郁症,居然很有效果。
主持人:哪两个字?
傅佩荣:无为。
主持人:就是什么也别干?
傅佩荣:不是,无为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无所作为”,譬如我上班的时候,坐在那儿发呆,老板问我,你在干吗?你回答说,我在无为啊。那就肯定是被解雇回家。所以老庄肯定不是这个意思。二个是指“无心而为”,注意“心”这个字,“心”字代表刻意的目的。你做任何事,该做就做,譬如,你现在主持节目,是你该为的,但是无心,“心”代表刻意的目的,你说这一集一定要讲得比上一集好,这样一想的话,你的压力全部来了,到最后陷入困境。这种“无为”疗法发展出来,在日本叫森田疗法,就是从我们的道家引申出来的。
主持人:就两个字,“不要刻意而为”的意思?
傅佩荣:对。我再详细说一下。这群医生怎么做呢?很多人到医院探访抑郁症的患者,医生就跟他们讲好,到病房去,绝对不能够乱讲话,连“你好吗”都不能说;因为抑郁症患者不能够忍受任何带有目的性的问题。正常人讲话一定带有目的性,譬如,“好久不见,你好吗?”是希望你好,那一问我,你好吗?我是抑郁症患者,我就有压力,我不能承受压力。所以医生就跟这些探病者讲好,到病房去,带着自己看的书报杂志,进去之后说一声“哈罗”,坐下来,三个小时别讲话,病人不问你问题,绝对不要主动说任何话,为什么?我们一般人进入到抑郁症的朋友的房间,第一句话一定说“有没有好一点”,病人肯定会想:当然没有,好一点的话,我还躺在这里吗?第二句话是“不要想这么多”,而病人偏偏就是“我就是会想这么多”。第三句话是“你看开一点嘛”,病人“我就是看不开”。你这么一问的话,只能加重病人的病情,他好不容易,修养了几天,恢复了一点,一到周末,家人、亲戚、朋友,都跑去给他加重病情,所以我们抑郁症患者很少有健康出院的。
主持人:在这种情况下,我觉得没有得抑郁症的朋友,千万不要随便去探看抑郁症的患者。
傅佩荣:对。去的话,一定要记得日本医生的这些建议,到病房之后,三个小时坐下来不要讲话。病人会觉得,你在的时候跟你不在的时候一样。于是他开始慢慢解除“武装”,不那么紧张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的话,几个月下来之后,病人觉得,你们在的时候跟你们不在的时候一样,你们不在的时候跟你们在的时候也一样。到最后他发现,他可以重新适应人群。大概半年下来之后,很多人真的好了,为什么?他重新恢复了跟人群相处的能力。所以对于抑郁症,你很难说“我要把你从不好变成好”,但至少可以“让你不要再继续恶化”。属于人的问题都有一个原则:不变坏就是好。
主持人:实际上,抑郁症的患者是自己给自己捆上了很多道的绳子,然后周围的人再加入进来,绳子就会越变越多。我们要把这个抑郁症当作身上的橡皮筋,不要再往紧的绷了,慢慢地松,到最后橡皮筋疲劳了之后,自己会松开。
傅佩荣:是的。我们平常一般人,所谓自认为比较正常的人,每天见面说话都希望带有一个目的,譬如昨天谈话有一个什么效果,今天做这个事要什么成绩表现。抑郁症的患者正好相反,如果亲戚朋友有人患抑郁症,跟他在一起的时候,就不要给他任何压力,就坐在那里陪他一个下午,一句话不讲,这是最好的方法。如果想各种办法,如听听音乐,看看电影,你所有的建议都是叫他去做什么事,但是做什么事是有心而为,一有心而为,抑郁症不可能改善。
主持人:有时候我们中国人是特别怕失礼,觉得一个朋友有了什么问题了,就恨不得把心掏给他,但实际上越是这样想,可能越给病人带来压力,包括抑郁症的人,抑郁症的人对这方面的事物更加敏感。如果让庄子给实际的可能具有抑郁症倾向的人去化解他抑郁症,该怎么办?
傅佩荣:我相信把《庄子》里面很多有趣的故事收集起来,然后让抑郁症病人自己去看,就会觉得很有趣,好像人生没有必要紧张,因为紧张是来自目的,有目的就有压力,就带来紧张,把紧张的心去掉,就觉得,为什么人生不过得从容自在一点呢?像庄子提到一个人,他说,如果我今天生了病,我的左手变成一只鸡,我就拿它来报晓,天亮的时候,鸡啼了,叫我起床了;右手变成一颗弹丸,就拿它来射鸟,然后射中鸟之后,烤来吃。所以我的身体怎样变化都不要担心,从身体外在的各种考试、读书、升学、就业,甚至谈恋爱、交朋友这些,各种困难都可以化解。连身体本身的变化都可以看得开,何况其他的一切呢?
主持人:我明白您的意思了,具体的操作办法就是,如果朋友得了抑郁症,送他一本《庄子》看看,似乎看过了《庄子》,这些抑郁就可以全部迎刃而解了吗?
傅佩荣:我觉得有人担心是不是看得懂,这就有压力了。所以我是建议专门挑几个寓言故事。我举个例子,在庄子里面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黄帝要去具茨山拜见大隗,于是带着六个重要的部下,号称七圣,去具茨山,结果迷路了。迷路了怎么办呢?看到一个牧马童子,黄帝就派人问他,你知不知道具茨山在什么地方,大隗在哪里?结果小孩说都知道。黄帝听了吓了一跳,我们七个大人都不知道,你一个小朋友怎么知道。黄帝就跟他请教怎么治理天下,因为黄帝要负责治理天下。小朋友开始不太愿意理他,再三问他,他就说,我是牧马的小孩子,我只知道,那一匹马不喜欢什么,你就避开,把马不喜欢的东西都去掉,既然要养马,就让马好好地过马的生活,不要想他变成千里马。把这种所谓外在的枷锁、束缚都设法放在一边,自然就把马牧好了。治理天下也是一样,你一旦有各种枷锁、要求,天下人都受不了。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得出来,任何一个人都属于庄子笔下的所谓的马。我们都是一个人,都属于他寓言里面的马。在这个时候你就要问,我的枷锁何在?其实人有时候应该定期反省一下,最好是每周一次,想一下:这个星期发生了哪些事?我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困扰?情绪怎么样地才能疏解?我们前面提过,首先一定要跟自己做朋友,对自己很熟悉,不要让自己陷入不可抗拒的情况,竞争的时候毫无希望地竞争。其次,一定要有情绪的出口,情绪要定期调节。庄子那个时候当然不像我们这么方便,买一片CD,就有很好的音乐可以听,但是庄子所听的是自然界的音乐。
主持人:天籁之音?
傅佩荣:是的。他是如何说明天籁这个道理的呢?他说,有三种籁:人籁、地籁、天籁。籁就是像竹管一样中空的乐器。人所发出的声音都有压力,为什么?像你喜欢听某某唱的歌,如果叫他一天唱一百遍,你也受不了。毕竟人说话是有目的的,为了听清楚别人说话的目的,就造成压力,所以庄子说“人籁”不好。“地籁”就是自然界的声音,譬如海边的涛声、竹林里风吹过的啸声,这些声音是自然界发出来的,它没有告诉你任何东西,它也没有目的,所以给你的压力很轻。什么是天籁呢?天籁就是不要用耳朵听,用心去听,甚至不要用心去听,用气去听。关于天籁的解释,我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假设我走在路边,一辆车子急刹车,刹车的声音太刺耳了。如果是庄子的话,就说这是天籁。为什么?别人用耳朵听,觉得刺耳。如果是心在听,就会觉得这车为什么开得那么快。由此看来,天籁就是当各种条件成熟的时候,任何声音的出现都有使它出现的条件,这个条件存在,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声音出现,因此我们对于所有的声音都不要有主观上的喜怒哀乐等情绪的反应,既然它是以声音的形式出现,就代表它非出现不可。这样一来,你就慢慢体会到,在你周围、你身上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理当如此。
主持人:必然要出现的声音,就是天籁。如果我们能把身边嘈杂的声音当作天籁的话,这当中也许不是那种烦躁,而是一种欣喜或者说一种享受。如果有这样的心,人还有什么烦恼呢?很多的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所以在我们抑郁的过程当中,就是跟别人过不去,天天想说比过谁,比过谁,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的。我们有一句话说,善待自己,对自己好一点。是不是也想说明这方面的问题?
傅佩荣:你提到善待自己,我就想到在《EQ》(情商)这本书里,他提到五种情绪调节的方法,善待自己就是其中一种。我且把它讲完整一点。当你有情绪困扰的时候,第一,运动,因为运动要劳累出汗,心思就放在运动的技巧上面,暂时忘记情绪的烦恼。但是运动的时候忘记,运动完说不定又回来了,所以还需要别的方法。第二个方法就是善待自己,美国曾做了一个调查说,小孩子的愿望两个可以满足一个,大人的愿望十个才能满足一个,小孩子要什么,大人总要想办法满足一个,不然小孩心理上恐怕有创伤了,觉得父母不爱我了。大人的愿望十个满足一个,就不错了。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善待自己,想吃某种巧克力,吃吧,这一吃,心情就变得好了。第三种方法,改变观念,秘诀就是八个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主持人: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你别跟别人比不就得了吗?
傅佩荣:对。我有一个朋友,被别人骗了台币一百万,每天抱怨,见人就骂那个人骗他钱,有一天他不骂了,我就问他,怎么今天没有听你骂那个人呢?他说,因为昨天才知道,另外一个人被他骗了两百万。别人被骗两百万,我才被骗一百万,这一想之后想开了,这是第三种。但是我们也不能幸灾乐祸。第四种就是帮助别人。你说我心情不好我还能帮助别人吗?现在流行志工或义工(志愿者),我经常看到很多退休的老人家,在医院里,穿一个夹克,上面写着“志工”,我看了都很感动,自己本身都有病,还需要别人帮忙,但是他一旦成为志工之后,感觉自己还能帮别人忙,他觉得自己还有一点能力。这符合老子的说法,能够给别人更多的,自己内在的也越多。第五种方法,那是不得已的办法了——信仰宗教。信仰宗教等于是身心归一,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烦恼了。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人信仰宗教之后,他确实比较容易化解情绪的困扰。
主持人:他会给自己找到很多的开脱的借口和理由,会让自己想得更开一些。中国有这么两句话,一说人要尽力而为,二是要量力而行。违背这两条的人,会不会就会成为抑郁症的患者?
傅佩荣:有可能。因为这两点,尽力或者量力,都有一个前提,要先了解自己的实力。你一定要能够很清楚地分辨,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力量、什么样的能力,你要做的事情,到底有什么样的要求,你能达到吗?所以平常我会劝年轻的朋友,你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够实现目标,那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降低目标,第二个增强自己的实力,好好去学一种专长,多学一些现代生活需要的技艺。如果降低目标,你不要担心,降低目标的目的是要让你慢慢累积成功的信心。因为目标低,你可以做到,可以做到的话,久而久之会觉得,自己可以做到这些,对自己越来越有信心。关于抑郁症,我觉得有时候很多哲学家讲的一些话也可以参考,譬如笛卡尔,笛卡尔是近代哲学之父,他说,我这一生的座右铭很简单,就是“不要让我的欲望超过我的能力范围”。
主持人:量力而行。
傅佩荣:如果你的欲望超过能力范围,那当然是心想事不成;如果欲望是在我能力范围之内,我想做任何事都可以做到。毕竟生命一方面有它的限制,另一方面有它的满足感、成就感。
主持人:您前面说过,庄子认为,人有十二种情绪,可能会导致一些情况的出现,那么如何才能让自己不要出现那些很糟糕的情况?
傅佩荣:你所说的问题,有一段庄子与惠施的辩论可以说明。惠施是一个说话高手,有一次庄子说,人应该无情。惠施说,人怎么可能没有人的情感呢?
主持人:这话我们一听也会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庄子怎么回答?
傅佩荣:庄子就对惠施说,我讲的不是一个人完全麻木,没有任何情感,而是说,你可以有情感,但是要记得不要让情感内伤其身。
主持人:不要让你自己的情感、情绪,伤害了自己。
傅佩荣:对,不要让它伤害自己。这一点倒很符合儒家的想法。也就是说,喜怒哀乐要发而皆中节。所以孔子提到《诗经·关雎》时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讲得真好。快乐但不要过度,悲哀但不要到伤痛的地步。不要说一悲哀就伤到自己了。在《庄子》里面说,人的无情并不是真的没有情感,而是恰到好处。不管怎么样都不会伤害到自己内在的生命,这样一来,我跟别人来往,喜怒哀乐的场合都不会影响到我内在的生命。
主持人: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很多时候自己的心结是自己给打起来的,今天您这么一讲之后,我们觉得,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不要跟别人过不去,然后注意能够给自己的情绪一个出口,然后看看《庄子》,抑郁症就可能会好很多。凡事都说几个无所谓,应该健康、快乐地面对一切,不要跟自己过不去,也不要太跟别人,或者别的事情过不去。实在不行,你就唱唱《无所谓》的那首歌,在这个时候,你的那种不良情绪就会找到出口,你的抑郁症也许就是烟消云散了。但愿各位都能够该快乐、健康,好好地面对每天的生活。今天非常的感谢您,谢谢。
傅佩荣:谢谢。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沙发
发表于 2011-7-21 19:48:51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


傅佩荣



教了三十年哲学,已经被学生的询问训练出一些心得,知道如何思考人生的难题。譬如,学生问:「人生有什么意义?」我会回答:「人生的意义在于你可以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这是用抽象去响应抽象,让学生继续省思,不要太早或太快下结论。
学生如果问:「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这时我就须花一点时间,介绍人生的三层架构,亦即「身、心、灵」。因为不先说明这三个层次,则难免挂一漏万或言人人殊,进而演变为口舌之争。首先,「身」代表身体以及随着这个身体而来的各种需求,譬如:有工作与薪水,有身分与亲友,以及可以让一个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
其次,「心」代表心智运作的三个方向,亦即「知、情、意」。包括:上学念书,懂得生活常识与某些专业知识,不断接触新的信息等;亲情、友情、爱情,审美品味,藉娱乐以调节情绪等;在自己选择的作为上,日益提升自主性,并且愿意为言行的后果负责任等。然后,「灵」是指一个人的灵性而言,是他的终极关怀所在,他可以由此界定人生意义,亦即肯定自己活着是「为了什么」,死后又是怎么回事。谈到灵性,宗教徒会将它理解为「灵魂」(soul);即使只是接受「祖先崇拜」,也无异于默认祖先的灵魂以某种方式存在着。非宗教徒则将它理解为「精神」(spirit),像古人所推崇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无论灵魂或精神,都将在人的身心活动结束之后,继续发生某种作用。如果否定灵性层次,则「人死如灯灭」,一切都是偶然的巧合,也就不必奢谈任何「人生意义」的问题了。
再回到前面的问题,「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三句话可以参考,亦即:一,身体健康(包括让人活下去的物质条件,尤其是金钱)是「必要的」;二,心智成长(在知情意三方面不断发展)是「需要的」;三,灵性修养是「重要的」。于是,答案很清楚:人生的目的指向重要的层次。但是,强调灵性的重要性,并不表示可以忽略必要之物与需要之物。因此,亚里士多德认为,幸福包括:拥有健康与金钱,朋友多而敌人少,然后专务于理性沉思,享受智慧所带来的喜悦。由于「必要、需要与重要」这三方面涵盖了一个人的全部需求,未必可以全盘兼顾,人生才有抉择取舍上的困惑、迷惘与苦恼了。在此,为了避免错过人生的重要目标,一个人需要「学习」分辨。
以儒家来说,孔子最赞许的是颜渊,而他的理由是:颜渊的生活极其穷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他的「必要之物」少之又少;但是在这种「人不堪其忧」的情况下,「回也不改其乐」,亦即颜渊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快乐。这是因为他有「灵性修养」的目标,以孔子所教诲的「道」为乐,亦即表现出「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换句话说,是贫是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明白灵性是怎么回事,因而觉悟了人生的意义。
一个人若想获得幸福与快乐,不妨参考儒家与道家的学说。但是,对许多不熟悉这些古老哲学的人来说,也许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 Maslow)的「需求理论」比较容易了解。马斯洛提出五种由下而上的需求,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与归属的需求,自尊与受人尊重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若想获得幸福,就须在拥有较低的条件之后,继续往上寻求更高的条件。这一套需求理论可以言之成理,但是仍有两点要补充:一是「自我实现」有些模糊,因为它也可能变成自我中心主义;二是马斯洛自己也察觉了这个问题,于是在他离世的前一年(1969)发表一篇论文,强调在自我实现之上,还有一个「自我超越」的境界。而所谓自我超越,显然与灵性修养密切相关。
结论很清楚:人在世间取得必要之物,发展需要之物,而目标必须置于重要之物上。如果抹杀灵性修养的重要,则人生找不到真正的归宿,也谈不上真正的幸福感了。

使用道具 举报

Rank: 8Rank: 8

板凳
发表于 2011-7-21 19:48:51 |只看该作者

傅佩荣教授简历



傅佩荣,1950年生,祖籍上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

曾任台大哲学系主任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比利时鲁汶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客座教授,现任台大哲学系教授。曾获教学特优奖、大学生社团推荐最佳通识课、《民主报》评选校园的热门教授奖等奖项。

著有《哲学与人生》、《智者的生活哲学》、《智慧与人生》、《赢的人生哲学》、《心灵导师》、《用什么灌溉心灵》、《自我的觉醒》、《傅佩荣心得》、《生活有哲学》、《傅佩荣解读论语》、《傅佩荣解读孟子》、《傅佩荣解读老子》《傅佩荣解读庄子》、《傅佩荣解读易经》等八十余种,以及有声书《傅佩荣五大经典(老子、孟子、论语、庄子、易经)讲座》等。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