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12-1-2
- 最后登录
- 2012-1-12
- 阅读权限
- 20
- 积分
- 72
- 精华
- 0
- 帖子
- 27

|
七、中国人的释梦
从荣格学派的这个周易解梦的行为我们看出,释梦的过程就是把一个我们无法理解的、无法找到意义的梦境“翻译”成一个我们能理解的、有意义的故事或话语。无论哪一种释梦,古今中外,科学的、哲学的、心理学的、都是人们试图在未知事物中寻求意义的努力。这种努力可以抗拒我们对未知的焦虑。
这种解释本身和真理的接近程度有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解释本身提供了一种意义,而这种提供意义的行为能够缓解焦虑。就像我们都知道巫术是骗人的,但很多时候巫术治疗慢性疼痛、癔症、躯体化障碍等疾病的效果要超过心理治疗和药物一样。 其实,心理治疗中的很多东西都是假说,是不科学的。虽然如此,但它有用。
中国古代的梦学说很复杂,理论家卓松盛提出中国古代对释梦由三种倾向:(1)信仰倾向,“表现超越主义精神,立足从事实外找到事实存在的根源和动力;(2)理智倾向,“表现现实主义精神,力图从事实本身及相关事实找到事实的根源和动力”;(3)调和倾向,“表现人本主义精神,力图从人与人关系中找到事实上和潜在的根源和动力”。下面我将从这三种倾向出发,简要地论述中国古代释梦理论的几个方面:
7.1 梦的成因和分类:信仰倾向的理论提到梦的来源是神秘的,来自彼岸的。在原始社会末期便已出现的甲骨解梦、占筮解梦和星象解梦,其理论便认为梦是神授的,而其释梦方法基本上是借助与梦境无直接关系的甲骨上的裂纹,卦象、星象等进行预测。后来逐渐形成了梦境的“神遇说”。《庄子•齐物论》:“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汉书•叙传》:“魂茕茕其神交兮,精诚发于宵寐”;《列子•周穆王篇》:“神遇为梦,形接于事。故昼想夜梦,神形所接。故神凝想梦自消。”也有人认为梦产生于魂魄。唐段成式《酉阳杂俎》:“道门言梦者魂妖,或谓三妖所为。”;姚莹《康輶纪行》卷十二“梦乃人魂出游”;明庄元臣《叔苴子》:“人之魄游于肾而宿于肝,故梦境皆魄所造也。”;明无名氏《至游子•内德篇》:“凡寝则神魂精魄游散于外,阴邪行以乘隙窃其精气。”
而中国古代理智倾向的理论家却认为梦来源于现实生活的人体状态、自然环境、社会活动等。《关尹子• 二柱篇》:“人人之梦各异,夜夜之梦各异……皆思成之。”;《全后汉文》卷四十六崔寔《政论》:“昼则思之,夜则梦焉。”;明庄元臣《叔苴子》卷五:“人之想念,可以役使血气,造作梦观”;唐无名氏《无能子》卷下《答通问第一》:“动乎情而属形,则昼夕寤寐俱梦”;《淮南子•缪称训》:“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不梦。”;《列子•周穆王篇》:“阴气壮则梦涉大水而恐惧,阳气壮则梦涉大火而燔爇,阴阳俱壮则梦生杀。”;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藏气阴多则数梦,阳壮则梦少,梦亦不复记。”。中医理论家还提出了“邪淫发梦”说,《黄帝内经•方盛衰论》:“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并具体举出了心、肝、脾、肺、肾气虚、气盛时可梦见什么梦境。在《灵枢》中,提出了“厥气”居于各个脏器可引发的梦境。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还提出“夫瞽者无梦,则知梦者习也。”。
在传统梦的分类说中,与现代心理学最相近的是由乐令提出,钱钟书所总结的“想因说”──“盖心中之情欲、忆念,概得曰‘想’,则体中之感觉受触,可名曰‘因’”而其它分类却不够科学,《周礼•眷官•宗伯》中提出的六梦说——思、寤、正、噩、喜、惧。和三梦说——致、觭、成,不难看出六梦说的分类标准是混乱的。同样的缺陷在王符的《潜夫论》中的十梦说里也有表现,他把梦分为直、象、反、感、时、病、精、想、人、性,而直梦和想梦是从梦意的表现手段来区别的,人梦和性梦是互相包含的。
7.2 梦的功能:梦是具有征兆作用的,这一点在中国古代得到了理论家的公认,但具体内容却不同。一般来说,信仰主义者认为梦能预示清醒生活的吉凶祸福。《周礼》卷二十四注:“梦者,人精神所寤可占者。”《疏》:“谓人之寐,形魄不动而精神寤见,觉而占之。”“梦者,缘也,精气动也,魂魄离身,神来往也。阴阳感成,吉凶验也……梦者,告其形也。”(转引自[3,p290-291])王充《论衡•订鬼》:“且梦,象也。吉凶且至,神明示象,熊罷之占,自有所为。”。但也有贬低梦的作用的信仰主义者,最常见的是道家。成玄英在《庄子•疏》:“梦者,情意妄想也。”;王夫之《庄子解》卷六:“梦者,神交于魄,而忽现为影,耳目闻见倘佯不定之境,未充其形象而幻成之。返其真知者,天光内照,而见闻忘其己迹,则气领心虚而梦不起。”。这都起源于庄子的“真人无梦”说——《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理智主义者倾向于否定梦的预测作用:王充《论衡•论死篇》:“梦者,殄之次也;殄者,死之比也。……梦者之义疑。……夫梦用精神,精神死之精神也,梦之精神不能害人,死之精神安能为害?”;王符《潜夫论•梦论》中说到梦不可以“专信以断事”,“本之所谓梦者,困不了察之称,而懵愦冒名也。”。医家认为梦多为脏器功能状况的兆示,《灵枢经•淫邪发梦》:“正邪从外袭内,而未有定舍,反淫于藏,不得定处。与营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喜梦。”。
7.3 调和倾向的释梦观:卓松盛指出: “调和倾向是用伦理标准取代在认识论标准,而引起不同认识风格斗争意义的丧失。”调和倾向是讨论对待梦的态度怎样才能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而不重视梦理论本身的深刻研究,其核心思想是“贵合守中”。具体地说,是合于“礼”的释梦观才能被接受。《孔子家政•五仪解第七》:“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孔子集语•文王》:“恶梦者所以警士大夫也,……恶梦不胜善行。”《淮南子•缪称训》:“身有丑梦,不胜正行。”贾谊《新书•春秋》:“天子梦恶则修道,诸侯梦恶则修政,大夫梦恶则修官,庶人梦恶则修身。”《二程粹言》:“圣人无梦,气清也;愚人多梦,多昏也。孔子梦周公,诚也,盖诚为夜梦之影也。学人于此亦可验其心态之定否,操术之邪正。”总的来说,调和倾向的观点是人的所作所为,特别是对梦的观点和态度不能偏离常规,梦与个人清醒状态的生活是相关联的。《关尹子•七》:“好仁者多梦松柏桃李,好义者多梦刀兵金铁,好礼者多梦簠簋笾豆,好智者多梦湖川洋泽,好信者多梦山丘原野。” 八、释梦技术传统梦理论大的趋势是,大部分人都相信梦的预兆功能。中国人的释梦方法也很多。有学者统计,有直梦法、测字法、谐音法、象征法、八卦五行法、演义法、反梦法、隐语法等等。 一般来说,我们常接触到的有谐音法(梦到棺材是要升官发财),直梦法(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反梦法(梦是反的),象征法(梦到家里墙倒,是要死人)。这些方法在民间流传的《周公解梦》有反映。(各时期的《周公解梦》不同,现代的更接近心理猜测)。
大家看得出来这些占梦的方法其实都和弗洛伊德所谓“梦的工作”是近似的。
古代占梦有个基本原则,叫做“梦有五不占,占有五不验”。
梦有五不占:
(1)神魂未定而梦者,不占;
(2)妄虑而梦者,不占;
(3)寤知凶厄者,不占;
(4)梦而未终、中途惊醒者不占;
(5)梦虽有始终但醒后忘记大半者,不占;
占有五不验:(1)占梦之人,昧其本原者,不验;(2)术业不专者,不验;(3)精诚未至者,不验;(4)削远为近小者,不验;(5)依违两端者,不验。
理论家卓松盛对中国古代的释梦技术的机制分析是深刻而详尽的。限于篇幅,这里只能提纲挈领地介绍一下:他认为中国古代的释梦技术的思维方式主要是列维-布留尔所说的“互渗”律,有契机互渗和绵延互渗两种形式,前者是指把各事物在时空的偶然组合看作彼此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或同一关系的理由,后者是把事物间个别属性的相似看作他们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或是同一类的理由。中国古代的解梦方法的核心特征是“本象解梦”,即:(1)试图从梦境直接看出梦的意义;(2)试图用集体文化的通常程式来套种种梦境内容,并建立两者的对应关系式;(3)上述对应关系式的方法多种多样;(4)结果是预言似的。
具体到释梦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
(1)并不是所有的梦都要求得到解说;
(2)具体梦境内容就是做梦者本人的复述,复述的真假并不重要。如《三国志•魏志•本传》记载,周宣遇到有人编造假梦来考验他,他说:“夫梦者意耳。苟以形言,便占吉凶。”
(3)强调解梦时状态对解梦结果的影响。解梦状态包括求解者的情况(道德水平和智力水平),解梦者情况。
卓松盛的论述是从古代释梦家的活动总结出的特点,并不等于古代已有这样的释梦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