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治疗动态

熊玲: 以自体主客体关系,直面“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

作者: 时间:2017-02-14浏览次数:154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5    




 


 (续  前)


 
(二) 以自体主客体关系为视角,直面——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


 人有两重性:主体性,客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于创造,客体性体现在人是被造之物。人的客体性在现实中,体现为对归属感的强烈需求,也即是对“客体”依赖或依靠的需求。这个客体可以是养育者人,也可以是非生命的事物。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因早年自体损伤,而导致个体的两重性的严重失衡,即,主体性匮乏,客体性泛滥,人格特征显示被动性,或奴隶性。

        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正是想传递这样一个真理:人的心理困境,一开始就是由人际冲突所构成,即便是胎儿,他/她就已经跟母体有或冲突或协调的情感交互了,那么解救心理困境,必然是依赖主体对自己内在与外部关系的觉醒与改善。 


        那么,如何以主体间精神分析治疗存在性不安,我们再复习一下“什么是存在性不安”。具有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常在绝望的孤独中体验自己,并且他所体验的自己并非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以不同方式“分裂”了的人。分裂的方式有两种:与环境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自身之间的系统关系出现分裂。他们没有能力把自己与他人“一同”体验,也无法将自己“安放于”环境中加以体验。结果也许是只有脆弱联系的心与身,也许是两个或多个自我出现,形成冲突。我们便知,他们的存在性焦虑,更多是以内心紊乱外显于人际关系中的。

 

        因此治疗存在性不安的一个重要维度是:面向——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 。 在这里,我想重点引用丛中老师关于“自体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实际也是运用和发扬丛中老师对主体间心理治疗的一些研究)。丛老师在“自体的主客体关系” 中提到:一个人,其自身的主体与客体之间,也可以构成一种“关系”,比如,我喜欢我自己,我讨厌我自己,我善待自己,我虐待自己……这些都是个体自身存在的一种“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我们可称它为“自体主客体关系”。




        这个“自体主客体关系”是怎么产生的呢? 他进一步提到:正如弗洛伊德理论所说,潜意识来自于个体既往生活的经验,深入内化,成为潜意识。潜意识不被个体所觉察,却在支配着个体的情感、思维和行为模式。个体在早年的生活经历、人际互动中,自身作为主体和客体的经验,同样也会内化到潜意识中,成为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如果我们从这个观点出发,就可以进一步提出潜意识中存在着某种“自体主客体关”。这样的提法,有可能成为对精神分析潜意识理论的一种发展,成为对精神分析“潜意识”概念的一种新的解读方式。如果在心理治疗中,重视和强调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重视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主客体关系”,或许这就成为了一种新的精神分析疗法,至少是在现有的精神分析疗法中,补充增加了一个新的元素和维度。


        大家知道,就像科胡特的“自体客体关系(移情)”概念那样,个体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同样地会在人际关系中被反映出来、折射出来,表现为个体对人际关系的推动或对他人的强求。比如,当一个人,内心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他可以在人际关系中外化、投射为“我不喜欢你”或/和“你不喜欢我”。当一个人内在的潜意识中的主客体关系是“我喜欢我自己”时,他就会在人际关系推动中表为“我喜欢你”、或“你喜欢我”,甚至可以把自体的主客体关系整个都外化为“你也是喜欢你自己的”。就此,我们能够看到,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正在推动着个体的外部人际关系的发生与发展(自体主客体关系移情);相反,外在的主客体关系,也会逐渐地内化到潜意识之中,构成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


       我进一步的体会是,“自体主客体关系”的新视角,给我们在理解、治疗存在性不安,提供了更深更直接的思考方向:个体的存在焦虑,即非主体性焦虑的个体,他们面临的尖锐的人际矛盾是——既通过他人实现对自己及他人的确定,但暴露于他人又意味暴露于危险;既渴望他人的认可又企图逃避他人的注视,所以他们只好把自己变成一个二元体,象征性理解:假如以镜子为媒介,则是一个在镜外(真自我,自体的主体部分),一个在境内(假自我,自体的客体部分),真自我利用假自我获得了一种纯“精神性的”存在。这映射出他“自体的主客体关系”,即内在关系是:客体大于主体,甚至是客体覆盖了主体。若把主体比喻成幼儿,客体比喻成狼爸虎妈,那么存在性不安的个体,其内在关系是:幼儿跟虎妈狼爸的关系,或者是,囚犯跟狱警的关系。 


        在我对焦虑的研究中还体会到,许多存在性不安的个体,他们的预感风险恐惧,是一种深刻而习惯性依附(抓住)悬崖边某一树根的边缘状态,主体体验着一种想脱离又脱离不了的“伴君如伴虎”的感觉。我们从这份感觉出发,可以深入解读到:那个悬崖边,正是主体早年生活的背景图,是充满冷漠、否定的威胁背景。也正是这个背景,它严厉冰食着主体幼年的感受性,人是被当客体、当工具养的,就像养一只小猫小狗,甚至连猫狗不如的当成被欺辱、被攻击的靶子。悬崖边那一树根,可隐喻抚养人或抚养人的身影。无助而自我紊乱的小孩,只能紧紧抓住他们才不止于“万劫不复”。这样的背景,人作为客体存在,在岌岌可危的处境里,不得不依附于可怕的强者而长大,他也早已内化了一个可怕的强者,弗洛伊德称它为超我,我觉得称为“内在暴君”更形象。再解读“预感风险焦虑”,主体是体验着伴君如伴虎的感觉:那个虎就是个体内部的暴君,个体的内心是“可怕暴君--恐惧小孩”的配对。


      
而这样的存在性不安——内心关系是“可怕暴君--恐惧小孩”的个体,你在临床咨询中会经常遇见。


      
再回到皎皎个案,她长期处于对未知的焦虑恐慌,对人际关系的回避、不信任,也正是她已内化的暴君,和内心关系模式的外化。透过她的外在人际模式种种表现,能清晰映射出她的内在模式:不只是“可怕暴君--恐惧小孩”这一种“自体主客体关系”,还有“冷漠父亲---无助小孩”“抱怨母亲---愤怒小孩”“攻击性祖辈---受伤小孩”等多个不协调关系。这些内部关系的共同点是:主体以被否定的形式而存在。 


       
整个主体间性的治疗场景中,这些潜意识的“自体主客体关系”是需要被体验和意识化。 




       简单说一点,比如在皎的记忆里,她的家永远是贫穷的、她永远是“多余”的,这一印象如此深刻,无法消除,亲人长时期对她的轻视,拒绝承认“女”性价值,这些都是形成她内在“自我否定关系”的基础........体现在外部人际中,她最怕的是别人轻蔑、歧视的眼光,最害怕不被接纳,害怕被批评、被否定.......拿这些点来说,在我们的主体间关系、主体间真实体验回应中,我对她没有任何评判,没有任何歧视,令她感受到了:不管她说什么、她想什么,也不管她情绪多么糟,统统都没关系,那么她就越来越真实、她的感受就会跟过去不真实的时候感受不一样,这样的不一样的感受,就会令她重新去体验自己的内心,于是她有力量去面对她更深层次的问题。


         在“自体的主客体关系”视角下,我们得通过主体间关系的不断深入,去呈现和揭示——内心与外部关系模式,以达到使皎皎看清、和理解到自己的内在关系,就是前面提到的那几个“配对”,以及与外部人际模式的关联,这样的过程里,自然会令皎皎感受到,在我们的主体间治疗关系中,不管她曾经是什么、她曾做了什么,现在她是什么、想做什么,都是被理解、被允许被支持的.....那么,她也就越来越真实、越能重新去省视自己的外部人际模式,她的人际互动的感受 就会跟过去不真实的感受很不一样,这种很不一样又变成了她新的一种人际体验,于是她有信心去面对治疗室以外的现实生活。(实际上在治疗的后期,皎皎终于扩大了她的人际圈子,比如参加了两个社团、兼职了一份家教)


        我想强调的,主体间精神分的视野,实际是治疗师与来访者“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我们借助来访者外在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互动模式,帮助来访者反省和觉察自己内心深处(潜意识中)的“自体主客体关系”,以调整内心的主客体关系,逐步建立和发展和谐的外部人际关系。

       
更想强调的是,以“自体的主客体关系”为视角,在主体间关系的治疗情景中,去呈现和揭示——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以达致:来访者对自我“不良的人际经验组织”的看见、理解、转化,达致:来访者的主体性提升、自我感的“内外一致”的这样一些效果,我认为丛中老师提出的“自体的主客体关系”观点,既是精神分析发展的新维度新元素,也是治疗存在不安的一条很美的途径。


     (待 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7.2.14



本网站个别图片影音收集自互联网,版权属于版权所有人,无法和版权所有人一一确认。如版权所有人有异议请短信联系,本网站将立即更正。

 

     

  

        熊玲相关文章

      心理医生谈日常生活中负性情绪的处理

     自由选择的痛苦与神经症人格冲突

     她为什么一见陌生男性就脸红

       人际嫉妒与早期亲子依恋缺损

     感悟四季与心理障

     怎么思维怎么活

     真实与谎言的对话

     谁让你不快乐

     病着的健康人

     害怕说“不”的心结

        希望的陷阱

     借着控制,你觉察了什么

     感言如果

     理解与不解

     小是大,薄是厚

     心愿会伤人吗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1

     论认同与接纳情结(2) 

     谁使你变态,谁又能救你

     为什么老是脸红

     可以除掉自卑吗

     她为什么会晕血?

        怎样面对别人的非议

     脆弱的本质

     犯案幻想的心理分析

     如何面对残酷的真相?

     我为什么总被“想意外死亡”的念头所纠缠

     任性的性欲

     有一种悲凉很无奈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