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熊玲专栏 > 心理治疗动态

熊玲:以主体间关系,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

作者:熊玲 时间:2016-08-31浏览次数:251

 

              

——用主体间精神分析视野,治疗存在性不安(2)






(续 前)

       一般情况下,来访者(主体)所体验的痛苦,大多是来源于一种存在性不安。前面所举例的皎皎,是一个存在性不安,或叫“非主体化焦虑”的个案,其自体结构有不同程度缺陷的。对非主体化焦虑,我想通俗一点表达就是:不知我是谁的身份焦虑。皎皎的存在焦虑有两个要点:一是作为女性的存在焦虑,二是我什么都不是的非存在焦虑(借个案的感受表达:我感觉自己什么都不是,只像个学习的机器,但我跟学习一起的时候心有踏实感。与人相处,感觉自己像一个躯壳,漂的,不存在似的,甚至有时,感觉我的身体和我是分离的)。那么,面对这样的来访者,我们如何去接近她、触碰她、理解她的心理世界呢?

    

       下面,用主体间精神分析的视野,从三个维度:情感与行为模式、内心与外部人际模式、过去与现在“我是谁”,谈谈对存在性不安的个案的理解和治疗。
 

       (一) 以主体间关系的视角,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

       面对我们的来访者,不管你在治疗之外是个什么样的状态,你的信仰、你依赖的理论背景是什么,但当你在做心理治疗时,作为动力取向的心理治疗师,你的思维方式、思维体系就要按照动力学的方式去做。动力学方式,就是我们的过去对我们的现在是具影响的,我们的潜意识决定了现实生活的部分。而主体间精神分析,也是动力取向的精神分析,它在主体间关系的建构中,做理解人的工作。

 

       这里的“直面”可视为一种思路,有点精神分析的“面质、澄清、解释”等技术的意思。

   

       为何首先考虑“直面”情感与行为模式? 因为,人首先是自然人,紧接着是与他人的情感互动而逐渐成为社会人的,传统精神分析的“本能内驱力是行为的核心动力”观点,被主体间精神分析取代为“情感是行为的核心动力”。也因为,对于存在性不安的个案,他们的种种焦虑乃至恐惧,都原发于早期情感关系的断裂,或情感喂养的匮乏。同时,当一个来访者走向治疗室,治疗师首先还要考虑,我们如何与他连接关系?

 

      主体间关系的建构与发展,是通过有效倾听、真实体验的回应、同理性解释而达到。






   

       什么是有效倾听?  

       主体间精神分析强调关系的基本前提,是两个同时完全作为主体的人,具有同等的、对称的、相干的特性,强调两个主体的情感体验的真实回应。在这一视角下,治疗师主体是以全然开放的心态、以聆听对方的方方面面,而接近对象主体。即,我通过听,看见你的全貌。不过,倾听来访者时受两个部分影响:自己的经验和来访者的体验经验。也正因为个体的经验是长期养育过程中的互动所形成,同样,在主体间性治疗的过程中,来访者新的体验经验是会不断增多的。

 

       经验告诉我们,人的情感和行为是直接关联的。当你喜欢一个人的时候,你的行为就会表现出亲近这个人,想起这个人心里是舒服的。反之,当你讨厌一个人时,你会表现出冷淡、躲避或视而不见,这就是情感支配行为。朋友或恋人,或同事之间,关系的远近都是被不同性质的情感所决定的。

 

       对于存在性不安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大多不会有流畅或爆发性倾诉。如来访者皎皎,她在治疗室初期所呈现出的状态总是:紧张、畏缩、身体僵硬,稍有放松后,她的情绪较长时间处于低落、沉默、伤感流泪。跟她在一起,我明显感受到一种阴郁、拘谨,心中升起一幅对她的感觉画面“不可轻易触碰的受伤小白兔”。我抱持冷静姿态,时不时回应一下,我对她的情绪反应的感受;在她抱持缄默时,我平和地看着她亦抱持缄默,直到她能时不时看我的眼睛;我会偶尔询问“我们不说话时的感觉怎样”“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或询问她对我作出的回应,有何感受?在这期间,我始终坚守听和看的立场,以达至令对方“紧张、畏惧”的缓解;然后才是,我们双方在对情绪对感受的相互回应中不断循环。这样,皎皎的语言多了些,语句长了些,渐渐她表达时的语气也高了些,有时还略带怨气。

     
      我想,这就是听的效果:对象主体欲说的情绪唤起。此后,我们便能在主体间关系中,听到更多更细更深的(感受)材料呈现。






       在主体间场景中,在每次的50或60分钟当中,如果你面对的是一个存在性不安的来访者,他的内心世界自然是焦灼混乱不堪的,那么我们能够做得到的,就是去将他所说的、所做的或者没有说的、没有做的,先呈现,再联系到他内在的感受当中去。当然,这是一个说起容易做起难的大方向。不过,什么事情又是容易的呢?!如看书,看完一本书容易,看懂一本书难。同理,看清一个人容易,看懂一个人很难,而要通过主体间关系,促使另一个不清楚自己是谁的个体看懂自己,是难上加难的事情。

 

       我此刻有种感觉,用文字写专业“主题报告”也很不容易,要在理论视角下,将治疗室中所发生所变化的事情,写清楚写到位,还是挺忐忑的,这亦是一种存在性不安的体验吧。我安抚自己尽量写(说)具体点,做事尽力就是了。所谓有效倾听,是涵盖多种能力的:首先你是有良好主体感受的治疗师,同时具备共情或同理的能力,你除了用心听清、听懂并记住重要节点(不忙于揭示),还要传递一个重要功能——令对方感觉到被接纳、被理解。

 

       其实在有效的听中,我们已经在与来访者连接,这时,也是来访者在与你相处时找感觉的时期,就像谈恋爱,双方先是凭感觉来判断可否进一步交往,感觉关过了,相互表达或倾诉的就多了。所以我们判断倾听是否有效,是看对方在主体间场景中,他的身体语言是否松弛些,他的语言表述是否更多、更流畅些。当然,来访者愿继续来(至少5次以上)更是一个有效的标示。

    
      (待  续)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商业转载,请先联系)

 

 

 四川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机构    熊玲     2016.8.31


 熊玲相关文章:



      

熊玲:有关精神悖论的感想:完美的缺陷

熊玲:向感觉问真相

熊玲:自我分裂的后面(上)

熊玲:自我分裂的后面(下)

熊玲:人为什么受不了亲人受苦?

熊玲:解读“无聊综合症”

熊玲:症状与习惯的隐秘关系

熊玲:电影《归来》的精神分析

熊玲:习惯的心理动力学

熊玲:得失无间

熊玲:自我被谁伤害(上)

熊玲:自我被谁伤害(下)

熊玲:为何叛逆自我愿望?

熊玲:联想后面的主谋

熊玲:超我的秉性(上)

熊玲:超我的秉性(下)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蜀ICP备028268521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