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标题: 成为你自己——一个心理咨询师想告诉你的(一) [打印本页]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05:40     标题: 成为你自己——一个心理咨询师想告诉你的(一)


文| 简里里

我记得我在伦敦读书时候,在一家马来西亚的餐厅打工。同事问我在读什么专业,我说心理学,他们于是特别惊讶地问我说,那你会算命吗?我不知道怎么回答,于是说,算命差点儿,看手相还行。
  
做心理咨询这几年,有好几次朋友认真地给我建议:一是能不能生活地现实一点儿,二是能不能多说人话。这是两个特别有意思的事儿。我发觉我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内心往往都极单纯。他们作为一个人都有复杂的本性和情绪,可是他们能够剥去社会所带给他们重重的面具,内在完整纯粹。做一个纯粹的人和做一个社会期望的社会人之间总是有那么点儿差距。这些特别勇敢地去追随自己内心的人,往往显得不那么“成熟”,我也无法绝对化其好坏,总之我喜欢的心理咨询师,除去人社会性的需要之外,其内心善良单纯通透的那部分,总是极可爱,简直要从人的躯壳里面汩汩冒出来。

  由此看来,一个通透的心理咨询师其实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或者一个政治家。出于对自己那部分人本性的认识和保护,他或她很难愿意牺牲自己哪怕一丁丁点的本性,去交换其他的舒适。我想我在慢慢变成一个这样的人,越来越珍贵自己的性情,越来越宝贝自己内在的那个小姑娘。在这几年过程之中,我像是走进一个长长地、黑暗的通道,缓慢地打开自己内心的一扇一扇门。越来越笃定踏实,我开始知道我终于走近自己,能够体贴自己,温暖自己,给自己力量,从自己处寻找温暖和安全感。
  我想,这是心理学,或者心理咨询,真正能够带给人幸福感的一部分。帮助人了解自己,像个仙女棒,咿呀咿呀,变得更有力量,更笃定自信。
  
人们常常问,我什么时候应当去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究竟能够帮助我解决什么问题?我是不是能够从心理咨询师那里寻找到我生活的答案?心理咨询师是不是坐在椅子上听个没完,然后扶扶眼镜,说出个一二三四?
  
如果要简单地给一个答案,我想告诉你,心理咨询不帮助人们解决任何问题,你听的没错,它不解决任何问题。心理咨询师无法告诉你你究竟是否应当辞职,你是否应该跟你的前女友复合,或者你怎么做才能上台不紧张。心理咨询师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帮助你了解你自己,帮助你接纳自己,帮助你接近你自己内心无尽的能量宝藏,让你有勇气、有力量,去用你自己的方式,去过好你自己的生活。

心理咨询只和你的情绪工作,无论是认知行为,还是精神分析,都是为了把你从你的脑袋里面拖回你的内心。情绪没有好坏对错,也正是因此,咨询师不会对你指指点点说三道四,不会评价你的好坏,亦不做道德审判。心理咨询师会为你创造一个安全的环境,陪你一起去探索你内心的黑洞。无条件接纳你的存在,陪你一起面对内心最羞耻、最痛苦的那部分,帮助你去理解自己,亦理解他人,理解世界。
  
你看,这是这样纯粹、真空的环境。心理咨询师会帮助你,将你受伤的、有害的那部分,带进咨访关系之中。在同咨询师的互动之中,练习、重塑经验、修复。也因此,心理咨询有自己严格的设置。比如说咨询师无法给自己的亲朋好友做咨询,咨询必须有严格的界定,固定的见面时间和地点,诊断和治疗方案。这就像你要允许一个人同你裸身跳一支舞,你要深深地知道你可以裸身暴露于他,而你丝毫不必担心你会被嘲笑、攻击或是受伤,你知道这个人会像个温暖的大手掌,陪你跳完一整首温暖的舞蹈,他给你支持,亦温暖地陪你经受挑战。那些现实世界留给你的伤痕,他陪你缝合。而你同时能够相信,你暴露给他的这些伤痛和体态,永远不会对你外面的世界有丝毫影响。你可以如此自在地、安全地、在和咨询师的舞蹈里面,暴露自己,经受滋养。

  因此,尽管人面对自己是一件带着撕裂般疼痛的事情,但是一个好的咨询师的陪伴,会让整个过程,温暖地像场爱恋。让人充满能量和希望,带着点儿婴儿早期“无所不能”的色彩,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果你问我,你是否需要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答案会是,是的,因为你会恍然发现,自己的内心原来是如此地丰盛富饶,你会发现和成为一个如此美好的你自己。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06:58

我有一年在安定医院学习,在精神分裂重症病房,一个病人见我白大褂上别着个实习生的牌子,问我在学什么。我跟她解释我是做心理咨询的,她眼睛陡然一亮,说,哎那个心理咨询师二级证书,劳动部那个,我也考过了的。我故作镇定咽了一口吐沫,说,哎,真的吗?那很好哎。背过身去深吸一口气,心扑扑啦啦碎了一地。因为这么多年来,常常有人问我,你为什么选择学心理学?是不是你们做心理咨询的人,都是有心理问题的啊?
      
我觉得这是个好难回答的问题。我既无法自证说我是没有心理问题的,因为精神病人都这么说;亦无法说我是有心理问题的,个人失节是小,行业抹黑就不好了哇。所以我每次都解释一大串,简直飞到天边去,从我小时候摸了一只鸡说起,一直说到心理咨询是怎么工作的。累得喘气儿。
     
然后我就看到对方的眼睛里面闪烁着莫名其妙、将信将疑地光,说,我们还是谈谈天气吧。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家庭治疗师,叫Erin,在加州。她常常说她特别幸运,她做了她最喜欢的事情,她born to be a therapist (为做治疗师而生的)。我从她身上看到我很喜欢的治疗师的样子,敏感、细腻、富有洞察力、通晓人性,热爱生活、内心充满接纳和爱。
   
我想,人本性里面都充满了对爱、接纳、认同的渴望。我们渴望被爱,亦渴望去爱别人。而这些被爱和爱的最底下,往往是:你是不是有能力爱自己、认同自己、接纳自己?换句话说,你是不是相信自己值得被爱、被接纳、被认同?

因此我们在困惑的时候,常常会扒开自己的胸膛,想知道自己怎么了,看看自己皮囊下面,爱还有没有?认同还有没有?接纳还有没有? 这时候人就会开始对生活里面人的行为感兴趣、对人性感兴趣、对“人”好奇。归根到底,开始对自己好奇。
  
有些年轻人早早地对探寻自己感兴趣,机缘巧合,学了心理学;有些人成年之后开始对自己的内在着迷,开始去探讨人性。我想,一定不是所有的心理咨询师都是健康的,反之亦然。但是我想,好的心理咨询师所有的共通之处,他/她一定对“人”本身感兴趣,对自己的内在有极强的洞察,对人性有真实的理解,对自己有着不同寻常的认识和接纳。
   
我想,一个人对“人”本身的兴趣,对人性本身的兴趣,加上对“人”的热爱,是一个人会成为心理咨询师的根本动力。
  
这也是为什么,一个心理咨询师,在学习心理咨询技术的同时,最核心的,是要真正地了解自己。Erin经常说,Therapist is THE tool(治疗师本身才是治疗发生作用的最好的工具)。各种各样的咨询技术,本身不过是你的医疗器械,而治疗师作为一个“人”的本身,才是治疗的秘笈。

所以呢,一个好的咨询师,一定首先是个完整的“人”,他/她一定能够感受到自己的小宇宙里面的一二三四七七八八,也因此,他/她才能够感受到来访者小宇宙里面的一二三四七七八八。一个心如止水的“神”,“没有负面情绪”的“神”,他有可能是个好老师,但无论如何也不会是个好的心理咨询师。你说谁愿意花了一大笔钱来见咨询师,在自己哭得涕泪滂沱的时候,结果听到“咨询师”说:“我觉得这是P大点儿的事儿,你要想想生活如此美好,不要难过了”?

所以,我有时候觉得特别沮丧,抱着朋友哇哇啦啦哼哼唧唧。朋友突然问我,你不是个心理咨询师嘛,怎么还会沮丧?

我心里陡然腾起五个字:猫了个咪的。因为我是个人嘛 :)。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08:10

你总是比你想象得更强大一些——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三)

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特别抑郁。因为生活里面所面临的各种冲突,还因为我内心充满了改变和成长的愿望(哇哈哈)。有天中午我和几个咨询师一起吃饭,席间我吐槽不断,然后有个年长一些的咨询师跟我说,恭喜你哦,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抑郁,是无法成为一个好的咨询师的。

这句话当然是句玩笑话,可是我觉得是真的。一个好的咨询师,一定要走长长长长的道路,去面对和发现真实的自己。这是个血糊淋拉的过程。一个人真正去拨开自己的外壳,面对自己内心,这是非常需要勇气,带着撕裂一般疼痛的事情。你不得已会去面对你生命中那些有意地、无意地;你想要隔离开的、潜意识偷偷帮你收拾起来,藏匿不见的创伤;你不得不面对自己的软弱无助,羞愧愤怒和悲伤。

尤其是当一个人学了些皮毛知识,一瓶子不满半瓶子咣当的时候,对自己的行为、情绪异常敏感、放大,乱贴标签,看自己哪都是问题。简直不能活命:)。

因此我很感激我自己生活中的朋友。我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无法用正常的语言来描述一件鸡毛蒜皮的事情,比如说我烧坏了一口锅。我会坐下来,嘟嘟啦啦,从我三岁以前跟我妈的互动关系,以及我妈和她妈妈的互动关系,还有我和我爸的互动关系,以及我爸和他爸爸的互动关系,再加上我爸和我妈之间的互动关系,一直讲到它是如何影响我深层次的人格形成、它是如何影响我今天的行为,我的潜意识中如何发生阻抗,以至于把锅烧坏的。

我的朋友是多么善良的一群人啊!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没有将我直接从座位上面踢出去,多数时候,他们非常、非常忧虑地看着我,说,真的,Jane, 你想多了。

:)。可是这是一个这样的过程。至少是我经历的一个过程。在了解自己的途中,努力地去探寻,需要支持,也需要帮助。人们常常说,你是一个心理咨询师,你一定更知道怎样快速调节。那,其实我并不知道我如何能让自己马上开心起来,可是我想,在这条长长地、自我探索的道路上,“了解自己”本身给了我很多勇气和力量,让我在困难的情形下,更容易接纳自己的脆弱、无能和诸如恐惧愤怒,哪怕让别人看起来神神叨叨,神经兮兮:)。

其实,当人们能够理解自己,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力、能量,当人们被自己接纳、理解、支持;而不被自己苛责、不近人情地要求的时候,人是有无穷无尽地力量和智慧,来面对生活里面七七八八左左右右的。

心理咨询师希望能够尽一切的力量,帮助人们更安全、更温暖地走过这条长长长长的、黑暗的道路。然后有一天,当你千真万确,放下对自己的束缚,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时候。你总是比你想象地更强大一些。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09:01

有人照顾我的身体,有人照顾我的心灵——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四)

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朋友推荐朋友来找我,说是有人需要心理咨询。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没有信心独立接待社会上的来访者,往往都打电话转介给我自己信任的咨询师。

有一段时间我总是将来访者转去X大夫那里。称呼X为大夫,是因为他确实在医院的精神科工作,是手里面有处方权的大夫,而非常难得的是,他同时也是个很好的心理咨询师。(注:精神科大夫往往信奉医药至上,而心理咨询师往往信奉人本身的力量。因此心理咨询师总是觉得精神科大夫过于机械冰冷,而精神科大夫常常觉得心理咨询师神经兮兮不干正事。然而事实上,大部分严重的精神疾患,只有人们在服药的同时,坚持心理治疗,才能真的起到好的作用。我个人的理解是,服药能够除症,在这个基础上,心理治疗则才够从人格层面上真正治愈来访者。)

我记得我自己最早的一个来访者,是一个非常棘手的个案。而我当时对此并无所知,并且无所畏惧。颇有些放马来吧who怕who的意味。我做了很多超越一个咨询师应当给予的帮助,几乎被这个来访者耗竭。有一天傍晚的时候,我和X大夫同一辆车。X大夫非常保护我作为小咨询师的自尊,一边肯定我由自内心对来访者的关爱,一边帮我拨开重重迷雾,告诉我我犯了哪些低级错误,以至于将自己亲手送进这样一个精疲力竭,两眼发黑,只想紧紧抱着谁的大腿,把脑袋深深插进沙漠里头的境地里面去的。他说,你作为治疗师,先要照顾好你自己。

那天,我们坐在一辆小破中巴上,在北京的郊区路上颠颠儿碰碰,对面的车辆远光灯光常常刺得我张不开眼睛。我心里面的沮丧、恐惧、失望、愤怒、悲伤都堵在喉咙口简直要顺着颠簸哇啦哇啦吐出来。X大夫给我的支持彻底改变了精神科大夫在我心目中,怒目威严、只会开药毫无情感的形象。

事实上,我后来接触的几位精神科医生都很温暖,而且人性。这是后话啦。

我于是常常转相识的朋友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同事的神马远房表亲的侄女阿姨的同事朋友给X大夫做治疗。我相信X大夫的诊断,也相信他有能力给来访者做适当的治疗,或做合适的转介。

我于是乐此不疲地把一个又一个的来访者转给X大夫,说是要做心理咨询。终于有一天,X大夫忍无可忍打电话来,说,Jane,下一次你直接让他们去医院吧。我这才知道,我之前问都不问只管转给X大夫的来访者们,无一例外,都是重度的精神病患者。在这所谓的“重度精神病患者”,往往是这个人已经不能正常生活,或者严重影响到周围人、家人的生活秩序。单纯做咨询不仅不能起效,甚至心理咨询都无法进行。非要服药一段时间,稳定下来,才能继续心理咨询。

这给了我一个大的警醒。原来人们总是到了严重的精神疾患的程度才忽然觉察,愿意花钱来做“咨询”。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先是感了冒,染了肺炎,一直到痛得死去活来的时候,才决定上街买片儿白加黑吃吃试试。而且这个时候,人们往往从一个极端跑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时候的人们不惜重金,做什么都可以,只希望你能快速地、充满魔力地、将人治愈。

我是多么希望我手上真的有把魔法棒啊!piu piu piu,疾病全变没。

可惜医生、心理咨询师都不过是凡人罢了。我们多么盼望人在初初心里面有淤积的时候,就能来做个检查,吃些维生素、打些抗生素,来咨询室的椅子上躺一躺, 将你的情绪该扔掉的扔掉,该规整的规整,呼呼啦啦。

前一段时间听美国的朋友说心理咨询成为一种欢醒。他们得瑟炫富的时候会说,我4点钟去见我的瑜伽教练,6点钟去见我的心理咨询师。窃以为傲,瞧,有人照顾我的身体,有人照顾我的心灵!

咱啥时候也这么得瑟得瑟呢。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09:52

我的第一课——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五)

有一年的年末,我所在的机构邀请一个美国老师Frank Cardelle给咨询师们带一个个人成长的工作坊,我被指定做翻译。

工作坊开始的几天前,我背着双肩包儿,提前去和Frank打个招呼,商定时间、地点,顺便听听有没有会让我抓狂的口音。那时候我刚刚毕业一年多,开始接待来访者也不过几个月的时间。

我在Frank的办公室里面见到他。他是个带着传奇色彩的,五十多岁的男人。扎着长长的辫子,目光犀利,心不在焉地跟我握手道安。

那段时间对于我自己是段艰难的日子。我当时坐在Frank面前,端正挺直大方谈吐,其实内心杂乱。不过几分钟,Frank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说,我们不谈工作了,谈谈你怎么了?

然后我的眼泪就汹涌地流了出来。

时至今日,我想,那前后的一年时间,我几乎没有向任何人说起过我生活中的种种,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描述过我内心的感受。那天我第一次面对Frank的时候,其实我也没有。我只是止不住地哭,说了另一件我也很担心焦虑的事情,权作充数。

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作为一个来访者,被体验心理咨询。也是经由那次,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一个来访者第一次面对咨询师时候内心的防御、惶恐、信任、讨好、不安,和试探。也第一次真正体会到被人关注到内心最深处的感受,甚至,那也是我第一次看见自己鲜活的、内心的力量。

那几乎是我职业生涯真正的开端。它是从我作为一个来访者开始的。

是从那时候开始,我真的开始学会觉察自己的情绪和内心,再不局限于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开始知道一个来访者有意无意的语言行为都有其怎样的意义,开始知道自己的局限,也开始知道一个咨询师对于来访者究竟有怎样的影响。

这对于每个心理咨询师来说,都是无比、无比重要的一课。成为来访者,让咨询师能够走下自己给自己搭建的神坛,还原成为一个本真的人。放下居高临下的帮助者姿态,虔诚地和来访者的生命在一起,相信来访者生命本身的能量,就像相信自己的一样。

Frank有一次让我站在椅子上面,双臂伸平。他问我说,你现在感受怎样?我说,有点儿高,我可能看起来像个胖乎乎的十字架。
他说这让你觉得怎样呢?我说,离什么都很远,我觉得有些无力。

这让我恍然明白,当你站在神坛之上,你帮不到任何人。甚至,你本来也帮不到任何一个人。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成长的,只有他准备好了去改变,你的帮助,才可能真正地在来访者发生作用。

所以每当我的来访者发生变化的时候,我都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真的是他们,在治愈他们自己。

那,这是我成为一个咨询师的第一课。看起来有些残酷,但是它是如此地清晰:你在这个世界上,唯一可以真正改变你的,只有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可以帮到你。更神奇的是,当你发现你自己是如此强大的时候,你可以帮助千千万万想要帮助自己的人们,去发现他们内心的力量,见证生命的变化。

哗,这是件多么美妙的事情啊。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0:51

心理学的陷阱——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六)

总是有人问我,心理咨询师是不是能够看穿人们的脑袋和内心?我很难回答能,因为我们并不通灵,我不知道你内心是小九九还是小九八:)。但我也很难回答不能,因为你的举手投足说话姿态其实都在不加掩饰地传递你身体的信息。就像lie to me里面的lightman一样,咨询师更容易读懂一个人的情绪,可是你的情绪本身究竟在说什么话,lightman要不停地、不停地和对方确认和询问。

     不幸的是,心理学有很多很多的理论。它们可以拿走去解释很多很多的现象、和人。当咨询师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和理论,甚至临床见了很多个案,咨询师很容易“看到”这个人的“强迫症状"、那个人的行为实则“讨好”,或者……那个特文静的女孩子多半是有个高焦虑的母亲或者父亲。
     这看起来,是件多么“酷”的事情啊,这简直就是神器! 你总是能看到和别人不同的东西,总是对人和事物有更独特的见解,总是能让你在朋友面前得意洋洋,别人都哇、哇、哇,你怎么什么都知道?!
      
      可是,这是心理学,给心理咨询师们设计的,最大、最深、最残酷、最恶毒的一个陷阱。

      因为心理学终归到底,是关于“人”的。心理咨询的本质,是关于帮助来访者了解他自己,而绝非满足心理咨询师偷窥的私欲。当一个人开始拿理论去生搬硬套;当一个人开始站在自己的神坛之上,抱着自己的小本子冥思苦想,之后得意洋洋,指东至西,告诉你说你现在见了姑娘就犯怵是因为你小时候你妈妈对你严厉至极,是因为你3岁时候丢了你最心爱的坦克,7岁的时候被老师体罚,12岁的时候最好的好朋友转学……告诉你你不够自信,说你太放不下过去,诸如此类。
      请你,毫不犹豫地,叫ta 滚蛋。

      没有人喜欢被别人分析,没有人喜欢被别人评价。而所谓”分析”和“评价“,是这个世界上最无用的帮助。
       你一定要相信,这个世界上没有人比你更了解自己,只有你自己,才是那个当真能够了解你的人。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如此地丰富和浩渺,它大过任何单独一个人所能够经历的一切。被人对于我们的猜测、理解,哪怕是准确的,我们也要千真万确地知道,这是他们自己,基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加工而成的“理解”。
      我们的生活,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快乐、痛苦,别人从未体验过,也无从体验。当一个人穿着”心理学“的外衣,对你指手画脚,左右分析的时候,这便变成了这个人自己的表演和自恋,多半和我们的生活无关。

     因此,一个好的心理治疗师,甚至是一个好的朋友,会陪伴你发现、探索你内心的一切。他会小心翼翼地、慢慢帮你打开你的眼睛,触碰你的内在。他也许会在安全时候,告诉你他所看到的和他的感受;但是他会坚定地知道:你的眼睛所见,你的内心感受,你对自己生活的诠释,才能让一切治愈的发生变成可能。

相关阅读: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1:42

关于抑郁,关于爱自己。——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七)

  人人都会抑郁。这跟你着凉了会发烧,冻久了得肺炎,有时候莫名其妙走路摔了一跤疼一个星期,一个道理。

    有次跟一个女朋友聊天,谈到死亡,然后她忽然问我,你知道那种、绝望的感受么?我眼皮没眨,说知道,特别是大姨妈将近的那两天,我的绝望感能生生从骨头里面冒出来。生活会陡然毫无道理地,在我眼睛里面变得毫无意义。

    女生大概能够理解这种感受,不能自控。这跟你生活是否如意,是否有千金可挥霍,身边是否围绕高帅富,你是否功成名就呼风唤雨,毫无关系。

    抑郁的感受也一样。它和他人所见他人所想,无一毛钱关系。所以人抑郁的时候,最不喜欢听的,就是讲道理。

    有个小故事,一直特别感动我。有天一个六岁的小男孩回家,妈妈问他做什么去了。他说他今天去安慰了隔壁家刚刚丧偶的老爷爷。妈妈很惊讶,问他,你是怎么安慰爷爷的?因为即便妈妈作为一个成人,也觉得老爷爷的丧失太沉重,不知该如何安慰。小男孩说:“我骑车路过老爷爷家,看见他自己一个人坐在院子里哭,我于是把车子放在一边,爬上老爷爷膝盖,跟他一起哭”。

    人的情绪不是高屋建瓴、虚无缥缈的玩意儿。情绪是着着实实流动在人身体里面的能量,如果你愿意静下心来感受,你甚至可以指得出来,它在你身体的哪个部分。
    抑郁也一样。
   
     我自己抑郁的时候,有的时候它会漫天地笼罩下来,渗透进我每一寸肌肤每一个毛孔里面;有时候像是一根直直的力量,整个堵在我的胸口,死死将我按在椅子上。多数时候让我觉得慌张、害怕、绝望、没有力量。这个时候,最怕听到的是,别人告诉你,你其实没有必要低落,你其实已经足够好了,你要多看看阳光的那一面,你要坚强要积极。
    因为我一边忍受自己的痛苦感,又平添了一层对自己的指责。我为什么,这么懦弱、不满足、要求多、不够好呢?
     
    故事里的小男孩,他做的是我们人类内心最原始的一部分:我懂得你难过,我知道你有权利难过,我不要求你变成我所期待的状态。我们陪别人哭;我们也陪自己哭。我们告诉别人,我们陪你经历你的情绪,而不对你指手画脚。
   
     当然,我们自己在生活里面尽可能地这么去陪伴别人,陪伴我们珍爱的,亲近的朋友;我们亦希望我们难过的时候,有这样一个人来这样陪伴我们。
    但就像你知道的那样,生活总不如你我所愿。不总是有个人能够这样呵护我们。
    好消息是, 我们一直有我们自己。
   
     抑郁的时候,也请你像小男孩儿对待老爷爷那样对待你自己:我懂得你难过,而不指手画脚;我陪你哭,而不急于让你变成我所希望的样子。这样,你开始学会爱自己。
  
      然后,你能够爱自己,一直到时间的尽头。
——————————————————————————————————————————-
注:在此“抑郁”单指抑郁情绪,不特指“抑郁症”。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2:25

这是个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八)

刚回北京的那一年,我去参加一个大的圣诞party。他们有一个有趣的游戏,女生进门的时候留下张纸条,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然后男孩子们可以到圣诞老人那里,碰碰运气抽张纸条。所以,当party上忽然我的电话震动起来,我的女伴几乎和我一起尖叫,然后从人群中看见一个高高大大的男孩子向我们走过来。
     垂涎欲滴,蠢蠢欲动。哇哇。
     
     于是,在巨大的音乐声,和跳舞的人群中,我们相互交换彼此信息,寒暄搭讪。当他得知我是学心理学的之后,我们俩之间的空气陡然停滞,然后他转过头来跟我大声喊,说:“正好你可以帮帮我!我有这样一件事情blablabla……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平安夜里,在一片光怪陆离的灯光之下,衣着鲜亮的人们在我的身边大声欢笑,跳舞的人们擦着我的肩膀来来往往,姐跟一大哥,站在party中央,怀着复杂的心情,大声地“帮他解决心理问题”。
      
      那天晚上,我自然没有能够帮到那个男孩子。我脑袋里浮现出一连串的问题,无法在那样一个场合去问,也无法给他任何有帮助的建议。我只能说些无关痛痒的话,聊以安慰。
       自此之后,凡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都说,我是幼儿园阿姨。

      当人们知道你是学心理咨询的,人又看起来还算友善,当他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就容易想到找你聊聊,希望你能提供一些,“专业”的帮助。
      这是我和我身边的同行们,千万次遇到的尴尬情形。
      我们深知,在这样的聊天和见面,我们所能够做的,和所有懂得关心朋友的人们能够做的,无大差别。却不知如何向人解释,我为什么不能提供“专业的建议”,抑或带给他“神奇的变化”。
   
      我们常说,心理咨询需要一个“Therapeutic Container”(具有治疗意义的容器)。这个意思不单单指物理上的心理咨询室,还指咨询师给来访者建立的这个,心理意义上的,具有治疗意义的空间。
     
       有个美国老师以前这么举例子,说他在几十年的咨询师经历中,不止一次地听到来访者在离开的时候说,“我能不能先把我这些压力和忧伤寄存在你这儿,下周再来?”这样,来访者不必背着重重的忧伤回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去,ta知道,ta是可以回来这个地方,再去面对和处理自己难以成熟的那一部分的。
      这是一个和现实世界不同的地方。
     
      在这个therapeutic container里面,我们谈论生活里面不寻常和他人谈起的事情,我们建立一个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去看我们内在生命里面,究竟是什么在产生影响。在安全的环境之下,去探索,和成长。就像最最早我们说的一样,就像你能够安全地、裸身去和咨询师跳一支舞,而丝毫不必担心被评价伤害。

      我有个同事去做个人体验(咨询师接受心理咨询),一段时间后我碰到她,问她被咨询的感受怎样。她说,“你知道吗,重要的是,我知道每周都有那么一个地方,有那么一个人,在那儿。都让我觉得有信心和力量”。
     你看,这是一个和现实世界如此不同。这样开始,咨询才真正能够慢慢开始起效。她开始有勇气,去在咨询关系中,探索她自己。

    这就是咨询的Boundary(边界设置)了。这就是为什么你的朋友不能替代咨询师的角色,为什么咨询师作为一个朋友出现的时候,你感受不到ta带给你什么“奇妙的变化”。为什么你的咨询师朋友坐在咖啡厅里,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给你的建议你却觉得不那么好接受。为什么咨询师那么“事儿妈”,要固定地方、时间、长短,收费,还要跟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见面。无论你如何追问,ta既不会给你电话号码,还会努力避免在其他任何场合和你接触。
   
     因为,无论你是多么的开放、多么地善于求助,相信我,当现实世界的任何信息介入,当那个“ therapeutic container"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 你都无法从心底确信,你能够真正地允许咨询师,甚至允许自己,走进你生命里面,最需要勇气面对的那一部分。
   
     也因此,心理咨询师成为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温暖的朋友。

     所以,当身边的朋友欢呼雀跃说,认识你以后,我心理有问题就找你啦的时候,我心里都充满了忧伤,sigh,乖乖你不知道你正在错过了一个多么好的咨询师哦。
    :p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3:06

面对“死亡”——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九)

研究生时我的一个香港同学,毕业后回香港参加了一个临床咨询的项目。事隔两年,他打电话来说,想来内地走一走。

那时候是个冬天,流感肆虐。我刚刚高烧痊愈,跑去见他。他住在东单附近的一个青年旅社,旅社的一层大厅有咖啡色的灯光,人来人往,却有种奇异的安静感觉。墙面上有彩色的印迹,挂着些小的照片,和调侃的文字。

他还是一身读书时候的装扮,背大的双肩包,穿运动鞋。我们俩推门出去走走。那天北京刚刚下过雪,说话还能打出白色的哈气。

他说到他有一段时间在医院做实习,做临终关怀。他一直跟随的一个病人,每天固定的时间他们见面。有一天这病人的生命状态开始不稳定,医院通知了家属过来。他安抚了病人,说了再见,从病房推门出来,脑袋一片空白。然后他看见一大群家属着急地蜂拥上来,问他里面的情况,他们该怎么做。

这是个一米八个头的,二十多岁的男孩子,这也是才他生命里面第一次,这样直接地面对死亡。他形容他当时的样子,就那么孤零零地站在人群中间,慌张、恐惧、孤独。但是他的工作需要他鼓起勇气,去帮助在场的人们面对死亡。他说,我故作镇定地跟他们讲注意事项,讲病人的状况,讲他们如何去跟病人道别。但是,其实,你知道吗,我的脑袋一片空白。

这个画面一直在我脑海里面挥之不去。他那年过来,和女朋友一起去了一趟山东,隔年的春天又来了一趟北京,自己去爬了一趟华山。他说,我觉得我要跑出来,透一口气。人生命的重量,太重了。

我现在仍然能够记得,第一次有来访者坐在我面前认真地跟我谈论死亡的情景。我记得我后来描述说,ta当时坐在我对面,ta心里面死亡的愿望,绝望的感受,都是从心里面一点一点渗透出来的。那力量之坚定、绝然,几乎让我完全说不出话来。我坐在那儿,手心冰凉,觉得绝望,孤独,想逃离。

可是,这跟在咨询室内发生的任何一个“反移情”一样。在咨询室内,咨询师要帮助的,是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尽管你害怕,恐惧,你仍要知道,坐在你对面的这个人,是需要你的帮助的。

我所在的机构,每次开始一个新的个案,我们都要和来访者签署保密协议。协议里面有一条是这样的:我们之间的谈话内容我承诺保密,但是有两种情形除外,一种是你告诉我你可能会自杀,另一种是你可能会伤害其他人。我们会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来访者的、或是其他人的生命安全。

每次我在跟来访者澄清保密协议中这一条的时候,总是会有人笑起来,说没有没有那么严重。或者有人会说,你这样说,有点吓到我了。最最开始的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必要,总是把气氛弄得紧张,或者是尴尬,把自己弄得像个不苟言笑,乏味无趣的小老太太。

一直到我遇到第一个告诉我想要自杀的来访者,一直到我接触到更多地,抑郁的来访者。我慢慢知道,你能够直接地提起死亡,和他们去讨论死亡,你能够直接地去询问他们对死亡的感受,他们自杀的念头,自杀的计划,你在他们生命的那个时刻,能够坐在一旁,倾听、和跟他在一起,这对于他们,是多么多么地重要。

有一个调查说,几乎所有自杀完成的人,在自杀之前,都有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求助,只是身边的朋友常常出于各种原因,无论是恐惧、慌张、或甚至是善意,错过了时机。

而倘若你可以去倾听,去提问,去讨论死亡,无论你是否真的改变他们的意图,他们在那个时候,那个地方,他们内心的声音,伤痛,是被人听到了的。而你的“不保密”(你会和帮助他和专业的危机干预机构、重要他人取得联系),也对于他们来说,敞开了一条和外界联结的可能性。

这不一定足够,但是能够给人带来希望。

其实时至今日,我仍然一样,当来访者跟我谈起“死亡”,心有惴惴。我仍然会觉得不安,脑袋空白,心跳加速,觉得害怕。也仍然会半夜睡不好觉,甚至接连一两个星期自己也抑郁起来。会在家里一蹦三跳地,嚷嚷说自己再也不做心理咨询这个工作了。我也有的时候,身边的朋友插科打诨,半真半假,说到“自杀”,我忽然“咨询师”附体,认真地询问他自杀的想法,感受,计划。多半朋友都说,我艹,你来真的。

但是,谁知道呢。因为你付出的代价最多是显得“神经兮兮”,而有可能做到的,是在一个人求助的时候,给予哪怕一点点的慰藉。

毕竟,这是人的生命。我听到、见到许多许多从死亡边缘走回来的人们谈起,说,这曾经是他们生命里的一个状态。

而和任何一个积极的生命状态一样,它一样值得我们,尊重对待。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3:48

听身体的表达——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十

昨天是五一最后一天假期,赶上去看朝阳音乐节。其实我也就只看了一个歌手的表演。
   
    昨天北京的天气阴霾,有些小风,偌大一片草坪被分割成好几块儿,保安在每个出口倦怠地坐着。草坪南面有一个大的舞台,满是架子鼓和电吉他,还有戴着墨镜的乐队。歌手穿了件橘黄色的绸质裙子。她在舞台上面,合着鼓声键盘声吉他声,和各种音乐的声音,她的情绪,透过她的身体,她的歌喉,迫不及待地从她的身体里面穿透出来。
   
    像新年夜时候的礼花一样,淋漓尽致。

    有一大簇人,或者站着,或者坐着,在舞台中央下面的草坪上。我和朋友在旁边一块空荡无人草坪上站着。朋友跟着音乐一直跑跑跳跳,我总说她的身体会说话。你看她的身体,便知道她的灵气和语言。
    歌手在舞台上,她的声音几乎穿破她的身体,一直到她将腰部蜷缩起来,一只胳膊无力地垂下。朋友趴过来跟我说,“你看,那是她身体的真实动作啦”。

    其实那个动作毫无艺术的美感,但确万分自然,让你的眼睛落在她身上,舍不得离开。

   
    去年五一时候,各种情绪在我身体里面打架。我总在开车的时候放很大很大声的音乐,我想我的那些情绪,总是要找个出口。刚好看到有舞蹈治疗的培训,我便报名去学习。我当时并无真正学习的欲望,却有非常多,想把情绪从身体里面甩出去的愿望。

    后来有几天的培训,都让我们做“真实动作”(Authentic Movement)。特别简单的定义,就是让你闭上眼睛,在那样一段时间和空间里面,完全听从你身体的愿望,做你身体想做的动作,做你的情绪驱使你做的动作。

    其实这本来是最简单、最自然的事情。可是居然刚开始也让人不知所措。因为人在长大的过程里面,学会了如此多的,符号和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开始让人隔离开自己身体真实的愿望,隔离开人真实的情绪。你开始学会规范动作,合适表演,学会穿着别人的行为符号,慢慢开始变成其他人希望你成为的样子。
    于是,原本我们做自己,这件最简单的事情,却变成了,最困难的事情。

   
    其实那几次真实动作具体我究竟做了什么,我全然忘记了。但是当我真的花时间,花精力,投入地感受自己的身体时候,它带给我自己的震撼,仍然新鲜。这就好像,你忽然从自己家的后院的杂草里面,发现埋藏着亟待浇灌的种子一样。充满疗癒,和希望。
   
   我记得我当时的同伴,给我这样的反馈,她说,“我想你如果身体的动作,再这样一点”,她伸长胳膊,身体前倾,划了个大大圆弧,“你也许愿意做做这样的尝试”。
    这和我当时的生活是一致的。甚至和我一年之后现在的生活,仍然是一致的。

   人们总是说,“要听从你内心真实的声音”。 可是“内心”真抽象啊!我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胖的缘故,心的声音都嚷嚷不出来,倒是脑袋里轰轰隆隆,充满了应该这样不必那样的声音。
   好消息是,身体不是个抽象的东西。身体会给你如此确定的信息,告诉你你在经历紧张、喜欢、兴奋、低落,或是情绪种种。甚至如果你留心发现,我们身体总是会做出一些,出乎我们自己意料的事情。我们总是想要掩盖自己内心的小九九,而身体却像个顽皮的孩子,总是泄露各种各样的秘密。
  
    我姑且自负地以为,在经历过这样那样的教育、束缚、规范之后,我们任何开始探索自己的旅程,和自己重新联结的功课,都可以从此开始,从觉察自己的身体语言开始。
    我也千真万确地相信,人身体所发出的,毫无修饰的表达,是我们生命本来最珍贵、最真实的一部分:)。它给人带来力量、希望、和疗癒。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4:28

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十一)

当提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经典的图片是,弗洛伊德叼着一个烟斗坐在后面,他左前方,来访者半闭着眼睛,在躺椅上喋喋不休。

听起来更像是,电影《非诚勿扰II》里,葛优大爷在日本那个教堂里面,将自己7岁偷了别人的瓜,3岁啃了临床小姑娘脚趾头这些事情,都呜呜啦啦翻个干净。

然后,在经过漫长、琐碎、了无边际的分析之后,你忽然得到了一切的解释。是你小时候父母过于严厉,你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创伤,你后来有过如何不堪的经历,因此你日后变得抑郁或狂躁,强迫或偏执,人格发展节外生枝,不得不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于是你的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那,然后怎样呢?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恨自己的父母,去恨命运的不公,去诅咒那些糟糕的经历?或者,更狗血一些,我们难道要捏着鼻子握紧拳头,要去学会感谢那狗屎的一切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成生活的英雄么?

这是精神分析常常被人误解的一部分。说,精神分析尽整一些没用的东西,活在过去。跟不上时代。

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叫苏晓波。他是国内最早受训的一批精神分析师之一。苏晓波有一次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1】。

我理解的这句话,是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情愿,他们都会被我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倘若一个人恨自己的父母,这几乎在宣示着,他的那把利刃,也在指向着他自己。一直无法安宁。

苏晓波那时候说,作为一个咨询师,当你和来访者共情【2】的时候,你不仅仅要和这个人共情,你要和他的家庭共情,你要跟他的过去共情,和他的环境共情,跟他的文化共情,甚至跟整个人类的发展共情。苏晓波那次讲的动容,我听的泪眼婆娑,小肝儿乱颤。

所以任何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里面所探索的关于你的家庭、你的过去,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你,去理解你过去的生活,理解那些遭遇,理解事件里面发生的那些人,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情绪。理解当时的你自己,和现在的你自己。

打个比方,你忽然明白,你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你父母从来未曾称赞过你。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安慰自己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然后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恨”,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遗忘,或者逼迫自己感谢生活。你开始能够接纳。接纳你自己,也接纳生活。

然后,所有的改变,都有了开始发生的可能性。

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有一次说到伤心委屈之处。我跟咨询师说,我之所以现在这么纠结,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的妈妈,布拉布拉。我理解这其中因为所以。我,我,你看,我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眼泪扑扑啦啦地掉下来,

我的咨询师,眨了眨眼睛,说,我很高兴你这么了解你自己,也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过往。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再也无法忘记的话。

他说,可是你要知道,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你【1】。

它是如此清晰、透彻、有力量。因为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由你来掌舵。


注:
==================
【1】 其实这样引用苏晓波老师的话,和我的咨询师的话,我确实有些胆颤心惊。因为任何一句话,脱离开当时的环境,都会和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相出入。

【2】共情:英文为Empathy,中文也作“同理心”。区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理解”。在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受大量的“共情”能力训练。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recognize and share feelings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another sentient or semi-sentient being. 理论概述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Empathy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5:58

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十一)

当提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经典的图片是,弗洛伊德叼着一个烟斗坐在后面,他左前方,来访者半闭着眼睛,在躺椅上喋喋不休。

听起来更像是,电影《非诚勿扰II》里,葛优大爷在日本那个教堂里面,将自己7岁偷了别人的瓜,3岁啃了临床小姑娘脚趾头这些事情,都呜呜啦啦翻个干净。

然后,在经过漫长、琐碎、了无边际的分析之后,你忽然得到了一切的解释。是你小时候父母过于严厉,你经历过这样那样的创伤,你后来有过如何不堪的经历,因此你日后变得抑郁或狂躁,强迫或偏执,人格发展节外生枝,不得不走上了不归的道路。

于是你的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那,然后怎样呢?我们接下来是要去恨自己的父母,去恨命运的不公,去诅咒那些糟糕的经历?或者,更狗血一些,我们难道要捏着鼻子握紧拳头,要去学会感谢那狗屎的一切让我们坚强,让我们成长,让我们变成生活的英雄么?

这是精神分析常常被人误解的一部分。说,精神分析尽整一些没用的东西,活在过去。跟不上时代。

我非常非常喜欢的心理咨询师,叫苏晓波。他是国内最早受训的一批精神分析师之一。苏晓波有一次说,“你若要毁了一个人,就教他去恨他的父母”【1】。

我理解的这句话,是因为无论我们是否情愿,他们都会被我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倘若一个人恨自己的父母,这几乎在宣示着,他的那把利刃,也在指向着他自己。一直无法安宁。

苏晓波那时候说,作为一个咨询师,当你和来访者共情【2】的时候,你不仅仅要和这个人共情,你要和他的家庭共情,你要跟他的过去共情,和他的环境共情,跟他的文化共情,甚至跟整个人类的发展共情。苏晓波那次讲的动容,我听的泪眼婆娑,小肝儿乱颤。

所以任何精神分析、或者心理咨询里面所探索的关于你的家庭、你的过去,它们都是为了帮助你,去理解你过去的生活,理解那些遭遇,理解事件里面发生的那些人,理解他们背后的故事、情绪。理解当时的你自己,和现在的你自己。

打个比方,你忽然明白,你成年之后,总是觉得无法达到别人对自己的要求,是因为你父母从来未曾称赞过你。当你了解这些,懂得安慰自己生命受伤的这一部分,同时一定会有怨恨。为什么他们不是那个“别人家的父母”?为什么我就要受这样的对待?然后当你有更多的探索,理解父母生活于怎样的时代,他们有着怎样的经历,来自于怎样的家庭,他们当时在面对怎样的生活。当你开始理解他们(理解那段生活),你的那部分“恨”,便会褪去很多颜色。

你开始能够接纳。你开始有力量去理解关于你的过去。你不需要用脑袋拼命地叫自己去遗忘,或者逼迫自己感谢生活。你开始能够接纳。接纳你自己,也接纳生活。

然后,所有的改变,都有了开始发生的可能性。

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有一次说到伤心委屈之处。我跟咨询师说,我之所以现在这么纠结,是因为我小的时候,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布拉布拉,因为我妈妈的妈妈,布拉布拉。我理解这其中因为所以。我,我,你看,我就只能是现在这个样子了。眼泪扑扑啦啦地掉下来,

我的咨询师,眨了眨眼睛,说,我很高兴你这么了解你自己,也懂得如何照顾自己的过往。然后他说了一句,我再也无法忘记的话。

他说,可是你要知道,所有你的过去,都不能定义你是谁。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才是真实的你【1】。

它是如此清晰、透彻、有力量。因为你现在的选择,每一个此时此刻,都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由你来掌舵。


注:
==================
【1】 其实这样引用苏晓波老师的话,和我的咨询师的话,我确实有些胆颤心惊。因为任何一句话,脱离开当时的环境,都会和他们原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有相出入。

【2】共情:英文为Empathy,中文也作“同理心”。区别于我们日常所说的“换位思考”、“理解”。在心理咨询师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受大量的“共情”能力训练。Empathy is the capacity to recognize and share feelings that are being experienced by another sentient or semi-sentient being. 理论概述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Empathy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评论翻页:http://www.douban.com/note/213017929/?start=100#comments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6:46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十二)

我有一个简短的答案:
    你要去参加一个系统的、长程的、正规的心理学培训课程。
    你要学习更全面的理论(从普通心理学,到神经科学;从心理治疗理论,到精神病学)。
    你要接受个人体验 (成为一个来访者,来探索自己)。
    你要在有督导陪伴的情况下(切忌裸奔),开始和来访者工作。
    你要一直保持学习、自我探索、和开放的态度。

我还有一个长的答案:):
      “心理学是门科学”。我每次这么说的时候,总是有朋友笑。说,心理学怎么是科学呢?我总是咬牙切齿,说,“它就是门科学”。要不然姐那么多通宵达旦,统计、计算、编程、研究方法都白学了么,那些让人抓狂崩溃的实验,姐都白抓白崩了么。
      心理学总结人的发展规律,总结人的行为特征,它研究人的喜怒哀乐。在所有科学的、实验的、辩证的研究和总结支撑之上,人们接触到最外层的,叫做“心理咨询”,为人疗伤看病。

      我在伦敦读书的时候,学神经科学(研究人的大脑和行为、认知、情绪的关系)。我们每隔两周,都去国家医院看脑损伤的病人。这是每次两个小时的case demonstration(病例展示)。医生给我们看病人的片子,讲他们的病史,明确指出他们大脑哪部分受了损伤,教我们做神经测试,了解病人的哪些认知功能受损。
       这对于我们一群学生来讲,是个非常有趣、八卦、新奇的过程。你知道这个病人的这部分脑区受损,他变得暴躁爱歌唱;你知道他的那部分脑区受损,所以他无法讲句子讲得连贯。然而每次两个小时过后,我们都气不打一处来,我们知道了这些研究、这些道理,so what呢?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以此类推,你学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etc., 去看各种各样的实验,收集各种各样数据,做各种各样的分析,翻各种各样的论文。你会觉得,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你学精神科诊断,学各种病症名称症状诊断,背各种疑难杂症的名称内容,你亦会觉得,这跟我见来访者,有毛关系?
       你接受各种科学研究的训练,跟你未来坐下来和来访者说话,到底有毛关系涅?

        而有一天,当我真的坐在咨询室的沙发里面,当我一面脚不着地,不说人话地跟人解释我们如何跟人的情绪工作,一面不停地“了解自己”、“探索内心”、“寻找自己的力量”的时候,我才恍然发现,过去所有这些实验科学的知识,都在我脑袋的后台刷刷工作,努力帮助我理解我自己,和坐在我对面的这个来访者。
        在这一切的基础上,我才知道来访者什么时候寻求精神科大夫的帮助,是比寻求我的帮助有效;我才知道我的来访者并非一定小时候经受童年创伤,而是人的大脑神经系统发育各异,才有了现在的所谓“症状”;我才理解青少年在发展的特定阶段,有他们自己的行为特征。我才更有可能,避免自己过于自大地臆断或是得意忘形地,去理解“人”和人的行为。
        
       然后你学习各种各样抽象的、跟心理治疗相关的理论。它们告诉你人的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它们告诉你人不记事时所要经历的口欲期肛欲期,它们告诉你三岁之前你和母亲的依恋竞争,和父亲的俄狄浦斯情结。它告诉你诸多,跟现实世界里面无关的,你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的、形而上的,让你觉得莫名其妙,却又实实在在能够帮助你去了解自己,了解你的来访者的东东。
        再然后,心理学开始变成你身上的一部分。你开始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身体,开始理解自己的过去、现在,和你身边的人。你开始变得敏感,有力量。心理咨询,抛开它与他人工作的这一部分,它开始在你的身上作用,你能够看到你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
      
       你开始专注了解自己,处理你生命中的种种。直至此时,因了你对自己的了解和热爱,这才真的赋予了你力量,和可能性,去了解和热爱你的来访者。
       这个时候,你终于站在了一个咨询师的起点之上。你开始跟随督导、同伴,学习咨询中的“技术”、职业伦理、职业规范。
     
       我有个美国的朋友,做咨询师已经35年。他说,每过五年他回头看自己的工作的时候,都会惊掉大牙,觉得自己肿么曾经会是个那么“糟糕”的咨询师?而这样的感受在35年间循环往复。
      所以,你看,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是,你永远都要知道,不要停止对科学的学习,不要停止对自己和他人的探索。当你开始洋洋自得,觉得自己成为一个“神”时,这几乎是在宣告你职业生涯的结束。
   
       这不是个简单的路途。它充满了挑战,困难。心理咨询师和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一样,有人适合,亦会有人不适合。它也和所有值得我们人类骄傲的活动一样,它充满了解、探索、爱和创造的魔力:)。
   
============================
注:很多朋友发邮件问我,说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我确实有些汗颜,因为我自己也还在探索和起步的路上,只能和大家做一个分享,说说我作为一个新鲜、年轻的心理咨询工作者,脑袋里的认识。还望各位同行们路过,欢迎不吝修正、补充。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7:36

等你做好准备,来帮助自己。(十三)

我记得我去做个人体验 [1] 的时候,咨询师问我,是什么让我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寻求帮助?这是个我在之前、之后都无数次询问过我的来访者的问题:是什么,让你选择在这个时候,来寻求帮助?[2]

来访者经常会给我一些答案,比如,我恰好看到了咨询室的宣传公告,或者,我这段时间的情绪都不太好,所以想试试咨询是否有效。

我的咨询师问我的时候,我正抱着膝盖蜷在大大的扶椅上。那是个春夏之交,临近傍晚的时候。咨询师的房间在那栋楼的20层,我对面是一整块落地窗,能看见一整块蓝天。屋子里面的光线有些昏暗,我刚好只能看清楚咨询师的侧脸。我想了想,很认真地说,我其实想来很久了,一直忙于这那。我好像还说,之前两次我联系你都没有联系上,才一直拖到现在。

那是我第二次去见我的咨询师。我们之前有一个长长的清单问题,这是问题的最后一个。然后他问我,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吗?促使你来见我。

我摇摇头,说没有。
他没有再追问下去。我们便聊了些其他。


我自己是个咨询师,每天都在重复同一个工作,在鼓励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不吝啬自己的勇气、时间、金钱,来寻找和发现自己。咨询师里面流传有句话叫,求助是强者的行为,我也一直深以为意。说,能够求助,是多么了不起一件事情呵。
   
然后我花了很长时间,寻找我觉得信任的、可能适合我的咨询师。

再然后咨询师的电话号码在我的小本本上掖了小半年的时间。我总是说,对的对的,我要去见他了。然后我借着督导、借着团体、借着工作坊、借着跟朋辈的咨询师互诉衷肠,再八卦地问问正在接受个人体验的咨询师,感觉怎样?然后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对的对的,我就要去见我的咨询师了
然后我下决心,隔日醒来,说,是啊是啊,我就要去见他了。
   
我始终心怀侥幸,畏惧,心疼银两,甚至夹杂着一些,“这必要吗”的念头,拖拖拉拉。
  
然后一直到再不久之后的4月。我生活里面着实发生了一个小的变化,让我觉得惶恐不安。几乎像有人抓了我的手,打了电话给咨询师。约了咨询的时间,商量好费用。说,下个周六,我们见面。
   
你看,我几乎花了一整年的时间,才真的坐在了20层的那把椅子上面,开始尝试允许一个陌生人,带我走入我的内心。
      可是即便这样,当咨询师问我,有什么样的事情发生吗?促使你来见我。我的回答却是,没有。
   
自此之后,我开始明白,对于任何一个来访者,他们拿起电话,预约咨询、走进咨询室的时候,都惴惴不安,怀带着此前所有的挣扎、勇气、试探、和不安全感。 都值得咨询师,和来访者自己,珍惜、保护。
     
我也开始明白,无论来访者是怎样的开放,咨询师是怎样地善解人意,你们都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和陌生的彼此,建立安全的关系。让你们足够安心地,探索,发现,和暴露自己。

而更重要的是,我也开始明白,当我终于拿起电话,跟咨询师确定咨询时间的那一刻,意味着,我终于做好准备,开始帮助自己。

这才是所有治疗开始能够发生作用的根本。
你做好了准备,来帮助自己 [3]。

一直到我的咨询进行到第六次,或者是第七次的样子。也是一个几近黄昏的周六,窗外是一整片大的蓝天,空气里弥漫着临近盛夏的味道。我直了直身子,跟咨询师略带歉意地说,你记得你最初问我的那个问题吗。我想,是有事情发生的,在那个当时。
      他说,so, now, you are ready.
      
      :)

注:
=================
[1] 个人体验:咨询师成为来访者,接受咨询。这是一个好的咨询师,所一定要经历的过程。它帮助咨询师更深入地认识和发现自己,处理自己生命中的种种,并了解自己的局限(借此知道自己不适合工作的个案类型);同时帮助咨询师真正从感受上理解(而非理论或是理智)作为来访者的感受,和咨询师、咨询本身所能够带给人们的影响和变化。

[2] 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往往能够带来很多信息。哪怕就像文章中所说的一样(也仅为个人经验),大部分来访者在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能告诉你真实的、或是有意义的答案。但是它能够帮助来访者去觉察自己。

[3] 这也是为什么心理咨询常说,心理咨询一定是来访者主动提出求助意愿。我们不能强迫任何一个来访者坐进心理咨询室里面。而“收费”其实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你做好了准备,来帮助自己。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8:32

承认自己的“不能”——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十四)

我的咨询时间一般都在下午。

往往这天上午的时候我故作平静,想起下午要见来访者,就惶恐不安,于是吃零食,刷微博,刷豆瓣,抠抠小玩意。出去接杯水喝。

我觉得很焦虑。然后我去档案室,翻翻前几个星期的咨询记录。想想我自己的担心。再回来办公室,装模作样地,做做这个,做做那个。

有的时候,中午饭都吃得慌忙。跟同事说,我下午有咨询,所以……所以,我不吃啦。然后,你也想象得到,有时候我在咨询室里面,忽然肚子会叫出声来,也并非稀奇的事情。囧。


你常常会遇到困难的来访者。我于是有时候在等待来访者到来的时候,坐在咨询室的沙发里面,盯着墙上的钟表,揣着无比罪恶的感受,暗暗期待来访者,他忘记了今天的时间。可是倘若他真的没有出现,又非常不安地去打电话,问问来访者出了怎样的状况。末了再回头看看之前的咨询,我这边出了什么样的问题,让来访者这样“忘掉”咨询?


我有一段时间,我在同一个下午接待三个来访者。而恰好他们都对于我比较困难。一个偏执非常严重,两个抑郁很严重。我每次结束之后,要花非常大的力气去做咨询记录。我要去回忆在咨询室内,和他们每个人的互动,觉察是否有移情或反移情在作用。又有哪些移情或是反移情,是我可以以后跟这个来访者工作的。

晚上回家的路上。我基本上整张脸都是耷拉下来的,你知道,会想猫和老鼠里面,那只脸蛋儿都耷拉下来的大狗。我觉得很累。超级累。我晚上回家之后,要么昏倒在沙发上,要么一蹦三跳,嚷嚷说我当初要做咨询师,真是脑袋被门夹了。

我往往在第二天,见到同事。总是要呜呜啦啦几句。说说来访者的状况,我的感受。同事会给我一些反馈,帮助我看自己盲区里面的东西。我忽然意识到,哦,原来来访者昨天说的那句话,可能是这个意思。我下次见面的时候,是不是要再专门跟他讨论一下?当然也有时候我很沮丧,我觉得我跟来访者的工作,自己丝毫看不到成效。哭丧着脸跟同事抱怨的时候,陡然发现,噢,原来来访者是在变化的,只是在用他自己的方式,有小的欣喜。

所以,常常在下一次见面之前,同样的东东,在我脑袋里面循环往复。我想,我下次再见到来访者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工作呢?


你知道,我很想把这些都扔出去。我觉得我脑袋里面,有一个人在翻滚,我还可能带着愉悦。可是超过六个,哇晒,我觉得我要爆炸了:)。

所以我一个星期见六个来访者[1],我觉得这是我的上限,就开始觉得很吃力了。所以我打电话给我的朋友,问她能否接待些新的来访者?她说,抱歉哦,我最近每周见四个,我觉得我最近,不能再接更多来访者了。


在更年轻的时候,有一次听一个长辈咨询师,面无表情的告诉我,说他一天接待10个小时的来访者。我无比崇拜地说,哇晒!

事隔多年,我也无法当面去质疑他的做法。但是我想,一个好的咨询师,要能够细腻、体贴、觉察来访者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要接受督导,要反复思考。还要照顾好自己,照顾自己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情绪,处理来访者带给你的各种情绪。这样你才有可能对鼓足勇气,坐在你对面沙发上的来访者负起责任。

还是之前那句话。咨询师要先走下神坛,将自己还原成为一个人。而就像求助是强者的行为一样,懂得自己的局限,承认自己的不能,也才是个好的咨询师会去做的事情。

注:
===============
[1] 其实我自己每周见六个来访者,是有些吃力的。当然一些更有经验的咨询师(我认为非常好的咨询师,非大多数),我听到过的,每周见十几个来访者,是有可能的。

但是我也想要强调,个人的能力,一定是有边界和局限的。有些咨询机构安排咨询师的咨询时间过长,我个人认为是不合理,也是对来访者不负责任的。我目前没有更科学可靠的数据来支撑,仅从我个人感受出发。欢迎同行补充。

谢谢 @湖水 补充,粘贴上来(全文见下留言:):

by @湖水:

去年在国外访问时在一个大学的咨询中心做实习,他们的时间都比较满,每周满满的40小时,但包含培训督导案例会议团体outreach等其他各种工作,实际接个案的时间大概也有20小时。而许多私人开业的医生,可能还不止这个数。当然,私下里,他们也会说,每天排在最后的那个个案,其实有点悲催~~~

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纯做咨询工作,有比较充分的支持(督导案例讨论等),一周工作时间的一半在接触个案,大约20小时应该还是可以的。如果其中严重个案比较多的话,会感觉更累,会需要更多支持或者减量。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9:17

爱是份天赐的礼物,你无需费力争取 (十五)
2012-06-05 21:09:25
几年前,Frank Cardelle [1] 推荐我读《Women Who Run with the Wolves》。我当时正在帮他在工作室的墙上,挂他那张大大的、老鹰张开翅膀的彩布。他说,你应该看看那本书。我在世界各处,跟女孩子们推荐这本书。它帮你了解你自己,找到你内在的力量。

我说好的。于是去北京的书虫,订了一本。

时隔三个月,Frank回来北京。我们约在一个麦当劳见面。我很兴奋地告诉他,我拿到书了。他问我,你看了吗?我支支吾吾,说只看了一点点。慌张岔开话题。Frank低头搅搅咖啡,不经意问,你最近在你的生命里,做了哪些功课呢?

额滴神啊。我最近吃喝拉撒睡,啥也没干。我于是说,今天天气不错啊,花花草草猫猫狗狗。

再后来,Frank再来北京的时候找我,我总是觉得压力很大。终于有一次,我说,我总担心会令你失望,因为我并没有像你期望的那样,成长那么多。

他说,如果我觉得失望,会怎样呢?我想想说,我会担心你不喜欢我。

Frank皱皱眉头,说,不会的。你就是你。无论你做得怎样,我都喜欢你。


后来我做了咨询师。有时候来访者在第一次见面之后,说谢谢。第二次、第三次见面的时候,我问ta过去的这个星期怎样,ta告诉我咨询给了ta很大的帮助,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刚做咨询师的时候,我听到这话很欣喜,觉得,哇,你看,我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慢慢我开始觉得困惑。我觉得,怎么就这么快,来访者就发生变化了呢?这……这不通情理啊。

我于是开始学会在适时的时候,和来访者去讨论他们当时的感受。然后我发现,很多时候,他们和我面对Frank一样,在努力做一个“好的来访者”。他们担心辜负咨询师的“期望”和“努力”,或者,要迎合咨询师的“期望”。好像,他们要做得很好,我才会继续认真地做下去。

那,我也尽我的能力,传递给他们这样的信息:无论你做得怎样,无论你是否在变化,我都希望能够用心陪伴你。我也希望你自己,能够这样对待你自己。


Erin [2] 有一次在家庭治疗的工作坊上,课间时候拿了一整袋巧克力和糖。扑扑啦啦分发给大家。大家都很高兴,叽叽喳喳。

然后Erin 说,love is a free gift. 爱就像这些糖和巧克力一样,它们是免费的礼物。 你无需去努力争取别人的爱,也不要让别人努力,来争取得你的爱。我们让来访者,在我们这儿感受到,这样无条件的爱。这样,ta才能够从此去爱别人,亦能开始爱ta自己。

生活里面,我们总是希望自己做得足够好,似乎这样,才能也能够赢得家人的、朋友的、老板的、陌生人的喜爱。也因此,我们常常苛刻要求自己,自己要达成什么样的样子,我们才愿意去爱自己。

可是,这多不公平哟。爱本来是个天赐的礼物!


后来有一次,我看报纸,唏嘘不已。抬头问我妈妈,说,如果我一事无成,又胖成柿饼,你还爱我吗。她说,你问得什么傻话。

Love is a free gift. You don’t fight for it, nor make others do.  (爱是份天赐的礼物, 你无需费力争取,亦不为难他人) 。[3]


注:
============
[1] Frank Cardelle 是对我影响最早的咨询师。详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5830072/
[2] Erin 是我很喜欢的一个家庭治疗师。相关见http://www.douban.com/note/202925162/
[3] 谢谢很多朋友留言,提醒我这句话的意义容易被误读。love is a free gift, 在此love并非指一个人爱的能力(爱的能力,是一定要学习和成长的),而我们付出(或得到)的:对自己的、对他人的、对世界的爱本身,是无需为难他人或费力争取的。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19:51

(回答问题)如何才能接受好的心理咨询的培训?(十六)
2012-06-12 10:52:59
    很多朋友们发豆邮问我,如何才能接受“系统的、长程”的心理学培训。我当初说“系统的、长程”的[1],很多人误会为只有非要科班培训才成(选词失误,自作孽,不可活哇)。
   
好的科班培训,我自己认为是理想的、好的方式。

但是Given to 国内的现状,很多人无法再重新经受四年本科,三年硕士的训练(美国、英国成为一个咨询师,是要重新接受这些训练的,否则是无法入行的),我其实本意是更强调,一个人知识学习的系统、长程。
   
我们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都是好事。但我们自己要知道,不是我们学了某一个流派,我们就能自信满满坐在咨询室啦,也不是我们学了这样那样的咨询技术,我们就不需要了解基础心理学的东东了。它们都很重要!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 心理咨询师和医生这个职业一样,绝不是靠一个人的热情,就能够胜任的。这是个有自己行业标准的行业。没有经过系统学习的心理咨询师,和一个只学过急救包扎的赤脚医生,是一样危险的。
   
好消息是,每个人都是从一无所知,一步一步走来的。我们可以从学习开始,不断的学习。我们从有督导的陪伴开始,接待来访者。就如同再有经验的医生,也是从最早做临床实习开始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原谅我无法提供具体的课程名称(其实我也知之甚少,而现在的市场确实鱼龙混杂),尽力提供我自己寻找学习渠道的方法,以作借鉴。

    A.        就近的大学。
               很多大学提供短期的课程,或者培训。
               甚至心理系的课程,我们可以打听课程表,感兴趣的课程可以去旁听。
               联系大学的心理系,询问他们可能开设的课程。

     B.        精神科医院。
               精神科医院一般也提供短期、长期的培训课程。
               付费去争取实习机会。医院一般有专门的接待学习的部门,可以与之联系。

     C.        有信誉的社会机构。
               有一些政府的、半政府性质的,对公众开放的社会机构。提供的培训、督导机会。
               有一些国内享有信誉的咨询师(行业内认可,而非媒体炒作),自己开设的工作室。提                 供的培训、督导机会。(贵一些,也是值得的:)
               有一些草根的社会机构(有些其实是很好的),邀请国内外知名的咨询师来提供的短期课程,也是值得一学的。(它们有时候也会组织一些读书会、学习小组等等)。

     D.        若英文好的话,各大美国高校网上开放的公开课程。以及课程所罗列的书单。

   
最后,我想说的是,没有任何一个课程是完美的。也没有任何一种学习和培训方式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要踏上这条道路(这绝不是条容易的、轻松的、美好的道路:),那,关键问题是,寻找适合你的方式,开始你的学习。哪怕,仅仅是从读一本心理学知识的书开始。你从ABCD中任意一个开始,它们都能给你打开一扇大门,通往更多途径的大门。
     
我们一起加油。
   
注:
============
[1] 参考读 怎样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
[2] 同时也欢迎,豆瓣上藏龙卧虎的心理咨询师同行们,在留言上贴上你们觉得靠谱的心理咨询行业的培训。我一一添加上来。以供感兴趣的童鞋们自己来做调研,判断。
[3] 我开始陆续整理心理学相关的学习资料、视频:心理学的自我修养

感谢 @湖水 提供信息(全文见留言:)我觉得很好,粘贴上来:

by @湖水

如果非科班培训,可能需要自己选择补充这么几块的知识与技能:

(1)心理学基础: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心理测量等,三级二级考试里面的突击培训不够。简的提议很好,就近选择大学的心理学系听课、英文好的话听国外大学讲座都是好方法;或者读一些大学或者科研机构心理学的研究生课程班也是途径之一;

(2)异常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听课以及争取去医院精神科见习;与此相关,还需要结合临床实习掌握诊断和评估技术;

(3)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术:除外听课了解基本知识技能外,一定需要有直接经验。可从见习(看老师做)开始,到实习(有督导的情况下自己做,确实切忌裸奔)。实习机构建议选择有督导和学习资源的机构,比如一些大学的咨询中心,或者简提到的“有信誉的社会机构”;理论学习方面,在掌握一些共性的咨询理论与技巧之后,建议选择某一自己喜欢的流派深入学,比如精神分析,比如认知行为,比如家庭治疗等等。

我知道的靠谱培训有:中德班各个系列;CAPA精神分析培训;安定医院的中挪班精神分析培训;安定将要举办一个中英"婴儿观察及儿童青少年心智化情绪发展连续培训项目"——这些都是相对长期的针对某一个流派的具体系列,2-3年的。。。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短期培训,个人感觉,初学者不要急于参加各种短期培训。先参加某一个实习计划(或是督导小组)积累一些经验,再参加一个专门流派的长期培训,更为成熟之后,或是学有余力后,再参加不同疗法短期培训,可能会理解吸收得更好。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0:19

表达立场(十七)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
2012-07-05 12:32:17
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愿意做一件事情,却不好意思直接拒绝。扭扭捏捏,七零八扯,呜哩哇啦,最后对方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反正没有听懂。

于是我做的时候,华丽丽变成一个小怨妇,埋怨对方不解我的风情,强人所难。埋怨自己怎么这么不会说不。最后,事情做得拖沓,结果又差,深觉亏欠。  
  

这让我想起来,在一个德国老师的工作坊上。老师让我们做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两人一组,一个人拿枕头打另外一个人。然后整个房间很欢乐,大家满屋子乱跑,一个追,一个跑,鹅毛乱飞。
   
我也跑得鸡飞狗跳,气喘吁吁。
   
然后老师把录影关了声音,给我们播放刚才的画面。看见一个人扬起枕头要打的时候,人们都是转头就跑。偶有两个悍将,在房间的角落里面,跟自己的Partner打得不亦乐乎难分难舍。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第一反应是跑?我们说,小打小闹嘛。哪儿来那么认真?
    老师问,你们为什么没有人第一反应是停下来,抬手拒绝?
    我们说,我们中国人,讲究以和为贵,以礼待人,以和谐为最大。
    老师说,那你们跑什么?

那是个德国老师,她说她在美国、欧洲做这样的工作坊无数,在中国的这个,是罕有的不同的一个。在其他的地区,往往会看到,一个人扬起枕头打,另一个第一反应会拿胳膊来挡一下(形势不妙,才撒丫子跑开)。鲜有人,会转身就跑。
   
    我们说,那怎么办,若是直接就挡,多不和谐啊。
    老师说,所以,你们觉得,抬手挡一下,这个保护自己的动作,算作“攻击”?

    其实,这只是个立场表达,能够保护自己,而远非攻击。不过是清楚地让对方知道,我不希望你这么做。

那,我们跑,是为什么呢?我们总是期望别人能从“跑”里面,领悟到我们的姿态,我们希望和贵,希望别人能够恍然明白,哎,原来他是这个意思,他不希望我打他。

这常常耗费双方更多的精力,更长的时间,付出更大的代价。
似乎也并不和谐。

我们不幸地,把正常的表达姿态,正常的自我保护,等同于“攻击”和“不和谐”。所以我们不敢说“不”。即便是,合情合理的、甚至必要的说“不”。我们会担心,被误会为攻击和伤害。
    其实,这不过是一扬手,告诉对方,我的立场是,喜欢或者不喜欢。而已。


在心理咨询里面,我们常常说,要建立边界(Boundary)。我自己觉得,这便是所谓“边界”下面,最基本的态度了:清楚地表达立场,并不是攻击或是伤害。

Erin说过一句话,说,在咨询关系中,建立边界这件事情,不是来访者的责任,而是咨询师的。咨询师要有能力,来为这段咨访关系,建立好的边界。

换句话说,就是,咨询师自己,要会合适的说“不”。合适的拒绝打破设置的要求,合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且也只有这样,咨询师才学会真正地尊重来访者的观点和诉求。

甚至于对于不知道如何说不的来访者,对于自己边界尚未建立坚固的来访者,我们直接地去询问他/她的边界。你这么说的时候,是否是反对的意思?我们鼓励他们每一个在咨询过程中开始主动表达的“拒绝”,鼓励他/她每一个开始清楚表达自己立场的言语行为。
    我们给来访者足够安全的环境,去尝试表达自己的立场。
   

我的咨询师有一次提了个小任务。我说,天气太冷,空气太差,交通太堵,房价太高……所以,我觉得我会完成的慢一些。

他说,你其实是在说,你并不是很感兴趣做,是吗?
我说,呃,你知道的,房价太高,交通太堵,空气…空气…对的,我其实对这个东东不很感兴趣……
他说,我完全理解,我其实也猜想你不感兴趣。你有你自己的立场,你可以直接表达出来的,不是吗?
   
    是啊,为什么不呢?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0:47

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十八)
2012-07-26 23:00:03
今天花了很长时间,看了《爸爸爱喜禾》<1>。喜禾是个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爸爸是喜禾的爸爸。

我想起来读研时候,机缘巧合,去参加一个几天的自闭症治疗的培训。培训举办的地方在城市的另一端。依稀记得我一个人坐在特别大的教室里面的最后一排,啃着三明治看一本关于自闭症的书。

书的第一页是写给父母的,大意是说,如果你的孩子不幸被诊断为自闭症,我们建议您先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支持,(因为)很抱歉,你必须要接纳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他/她永远也无法成为一个“普通”的孩子。

我记得我看到这个的时候,异常震惊。父母要多么绝望地去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这个孩子永远都不能够和你有情感的来往,甚至连“恼人”的孩子的天性和顽皮,也都全变成奢望。而你并未做错任何事情。你没有打骂他/  她,你没有让他/她经历糟糕的童年,你甚至都还没有机会做一个糟糕的家长,他/她生来就是这样一个只能生活在自己世界里面的孩子。这个“永远”,如何让人接纳!

那次培训之后,我申请去做义工,为自闭症的家庭提供志愿服务。机构安排我去一个家庭,有个11岁左右的男孩儿,初衷是协助他们做一些康复训练。

这是个印度家庭,住在伦敦的城郊。下了火车,是伦敦郊区常有的马路树木,和联排的别墅。我拿着地址一栋栋地对门牌号,走过长长的街道。

来开门的是一个妈妈。家里是简单的、古典的装饰,有大大的客厅,通向后面的花园。这是个单身的母亲。她招呼我坐在她家的沙发上,细细地讲她的经历。讲她丈夫不能接受这样一个事实,婚姻的破裂,儿子日复一日的长大,盼望、失望、盼望。细节我其实都已记不清楚了,但是在那个下午,我记得她说尽管生活不易,孩子是上帝给她的礼物,她爱他,仍心怀感激。

其实后来我也并没有能够真的帮助到她。因为她11岁的儿子已经长得高大,时常会伤到他的看护者。从前一直照顾他的小姑娘,和为他做康复训练的助理,都已无法保护自己不受皮肉伤痛,更别提去保护他。

我这个只接受了几天培训的“小盆友”,既无法提供更多的专业帮助,也无法在体能上协助治疗师,于是只好推荐了些其他渠道给这个妈妈,让她试试是否能够寻找到合适的训练师。临走之前,我去房间里面见了那个男孩子。他高高瘦瘦,偶尔会尖叫,随手便打翻桌上的瓶子,撞开卧室的椅子。我记忆里面,他眼睛明亮,脸上还挂着笑。

那个妈妈不断地跟我说,你们每一个都是上帝派来给我信心和力量的天使,感谢上帝,谢谢你们,也祝福你们都有好的生活。

我就觉得心疼。

后来我专门去找了很多关于自闭症的文献来看,也似乎一直对“自闭症”有着超出一般的情绪,躁动不安。以至于到如今,无论在哪样的场合,有人开玩笑提起“自闭”的时候,我常常即便觉得不合时宜,也总是按捺不住冲动,絮絮叨叨说“自闭症”是怎样的一个神经系统异常,这个群体是怎样的没有被支持和理解。我希望能够做些什么,似乎又觉得一切都好像徒劳无用。

特别高兴看到《爸爸爱喜禾》。尽管生活不易,仍然可以调侃;尽管喜禾从未真正喊出“爸爸”,可仍然那么地盼望孩子对自己有哪怕丁点的依恋;尽管喜禾尚未显示出,也许未来也不会显示出那些神乎其神的“天才”特征;尽管似乎对他的付出的爱一直单向,覆水难收。

Life sucks.

可更更更重要的是,尽管这一切发生,爸爸爱喜禾。我们也爱。

============================
注:
<1>: 我看的是这本:《爸爸爱喜禾(2)-十万个是什么》 另还有一本《爸爸爱喜禾-犬子在 不远游》 谢谢 @苏豆芽 送的书!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1:12

如果我有很多很多时间,我就……会拖延(十九)
2012-08-07 18:40:04
我每天朝八晚六的时候,总是抱怨说,如果我有很多很多的时间,那么,我就能够做很多很多事情……比如说,给车做个保养,专心写文章,去买双好看的鞋子,去看看我即将生宝宝的大学同学,多花些时间陪老爸老妈,学学理财投资,把喜欢的书给读完,给家里添置个家具,把阳台打扫一遍,等等等等,诸如此类。

然后,感谢上帝,我真的休假了。

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忙活了两天。再然后,转眼一个月过去, 我的车子还没有保养,文章没有写过完整的一篇,唯独逛了一次街,还匆匆忙忙没有耐心……总之,我的理想,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26%也未达成。
     
更甚的是,我已经连续两天睡觉超过11个小时了。每天起来昏昏沉沉,头痛欲裂。

甚至写作对于我原本是件特别快乐的事情,也变得臃肿、拖沓。尽管不久之前,我还眼神无辜地跟人说,我是如此地热爱写东西,我说得如此地发自肺腑,诚恳真挚。
     
我很沮丧。


@点名时间何峰 以前说,最大的限制,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创造力 1】。我想用来描述我纠结的生活状态,这同样合适。我每天朝八晚六,异常不自由的时候,我仍能挤出时间来去烫个头发买件衣服,写写东西准备个工作坊,跟朋友谈一个有趣的项目,甚至还能强挤出时间来,关注些八竿子打不着的八卦。我还能花很多很多时间憧憬,憧憬若这些时间、精力、自由,全是我的,那么我……我就一定能上天入地,撬动地球,变成一个superlady!

可事实上,当这些时间、精力、自由全都来临的时候,我整个人的新陈代谢速度全都缓慢下来了,尽管脑袋里面放了一箩筐的事情,我整个人却像根黏在沙发上的面条,整一个“睡不醒”。

我于是睡觉的时候也捉急。我觉得如果我有一天死了,一定是拖延着死去的。


    周日去参加 @璇儿 的Galli心理剧工作坊。当时团体里面有个朋友问说,我总是将所有的事情全都拖到最后的几个小时去做,最后几个小时效率超高,可是之前却非常拖延,怎么办。璇儿的回答是,其实人最舒服的状态,是在怎样的状态之下,就接纳怎样的状态;而最糟糕的,则是在拖延的时候,憧憬忙碌的状态,在忙碌的时候,去悔恨当初。2】

我想想看,每次有来访者跟我说ta的“拖延”的时候,作为咨询师,当评估来访者的社会功能良好的时候,其实需要帮助来访者去觉察的,总是“接纳”和“理解”自己的这一部分。

因为事实上,“拖延”几乎可以称作为人的本能。人总是在自动评估一件事情所带来的利弊,“两害取其轻”,相比去做事情时候牺牲体力、脑力,承担工作情绪这样的损失,人宁愿去承受拖延所带来的焦虑感。甚至,在最后那些关头,极有限的时间,反而迸发出更大的创意。3】也因此人甚至会在自己不能意识到的状态下,主动选择拖延。因为“拖延”是能够带来快乐,甚至是好处的。


我今天两只眉毛都耷拉下来,沮丧地说,你看我这也没弄完,那也没弄完,我居然还从昨天晚上10点钟,睡到今天早上九点半。我觉得我已经这么大的一个人了,怎么这么管理不好自己,没有上进心呢。
   
朋友瞥了瞥我说,你不是在休假么,你为什么不能享受这些状态呢?

注:
===================================
1】点名时间何峰:远离庙堂-限制和创意
2】并不是自我安慰,就此放弃的意思。而是,人总是要能够先理解了自己,才能有好的情绪,照顾好自己,才有可能更好地工作。
3】关于拖延,推荐文章:刘丹《拖延的秘密》
     科学松鼠会小如:《有种快乐的代价叫拖延》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1:49

心理求助指南 (二十)
2012-08-10 12:24:06
不断地收到豆友询问如何寻求心理咨询的帮助。有一些必要的常识,我觉得灰常重要。在你想要寻求心理咨询之前,你要知道找谁、干嘛、你能做啥:

1)你不是要找一个心理学工作者,你要找的,是一个临床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大多数心理学家在做的事情,其实和我们老百姓们的日常生活隔了千山万水。他们折腾猴子,研究数字,他们的成果应用在无数的行业(当然也有无数的成果,还没有人知道能干啥用)。而尽管心理学的研究者在做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但他们大多数并不是“心理咨询师”,甚至也不一定了解心理咨询和“思想教育工作”有甚差别。

你要找的,是一个接受过系统训练的、专门从事临床心理治疗的心理咨询师(或者精神科大夫)。


2)在开始接受治疗之前,主动挑选你的咨询师。

心理咨询的本质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单从人的角度来说,你若是遇见一个不喜欢的人,付钱逼迫自己向TA打开心扉,这个过程得多自虐啊。

尽管治疗的本质殊途同归,但是不同流派的心理咨询师们,也确实用着相互之间听不懂的语言,用着非常不同的方法,来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你有权利、有必要,在开始咨询之前,认真地了解你的咨询师。


3)你要选择一个,让你觉得可以建立信任感的心理咨询师。

因为心理咨询里面,咨询师才是最终那个使治疗发生作用的工具。来访者需要和咨询师一起建立一种关系,在这个关系里面足够安全地去呈现你所有的自己。而咨询师会通过这个特别的关系,来让治疗发生作用。

倘若你一开始,无论什么原因,就觉得你不可能信任这个咨询师,不要理会你理智里面所想的:“大家都说这是个好咨询师,我应该试试”诸如此类的念头。去找下一个咨询师。


4)开始咨询之前,尽可能多地尝试了解这个咨询师(人本身)。

包括年龄、性别、TA的职业经历,对人和生活的态度,甚至长相。你可以去看TA的微博、博客,你可接触到的TA的相关信息。若能够见面,则更好。

相比TA在媒体上有怎样的影响力、拿过什么样的证书、有怎样的专业背景,若是一个行业内获得认可的咨询师, TA这个人本身所带给你的感受,在咨询中对你的影响会更大一些。

当然这绝不是要你去费尽心力去打探咨询师的个人隐私,和3)表达的一样,目的仅在于,找一个你觉得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的人。(谢谢 @鱼儿 修正)


                  总而言之,你总会希望找一个,让你觉得舒服的开始。


5)你要了解心理咨询有严格的设置。

一般的咨询设置是,每周一次见面,固定的时间地点,每次50-60分钟。关于时间和频率,有几种情况有特例:

a.传统精神分析流派会是每周四次,每次50-60分钟,而这样的治疗一般针对个别的来访者,现在比较少会使用到
b.有一些来访者的症状严重,偶有开始的时候一周两次,稳定后每周一次,咨询结束之前可能会降低见面频率)。
c. 家庭治疗的时间可能会60-90分钟,在咨询前咨询师会主动告知。

因为心理咨询是要在一个非常特别的环境下,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特殊的关系。每周一次的频率,既能够在咨询的环境下得到即时的支持,又能够保持现实生活的状态;而固定的时间地点,能够帮助形成“Therapeutic container”(参考《这是个和现实不同的地方》)。

如果咨询师总是换着咖啡厅给你做咨询(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除外),用掉了1个半小时,说因为超时30分钟,让你加钱。让丫滚蛋。因为在咨询的过程里面,这是咨询师的责任,来保持咨询的设置。


6)咨询“疗程”的长短、以及咨询的目标,是在咨询中,咨询师和来访者共同商定的。

咨询的前几次(甚至在更长一段时间里面),一般是做评估、收集资料的过程。咨询师会帮助来访者在前几次确定大体的咨询目标,而这个目标会跟随治疗的深入不断调整。

因为咨询的一个作用,是帮助你去了解你自己。打个比方,你头痛去找医生。医生的任务是找出你头痛的原因,是心是肺是脊髓,治疗它。心理咨询是一样的。所以咨询的目标,会随着咨询的深入,不断调整。

在不足够了解你状况的时候(比如第一、二次见面),倘若一个咨询师告诉你说,你是因为XXX,所以患上了XXX,7次一个疗程,交钱包治(精神科大夫的药物使用除外,因为药物确实是用来解决症状的)。你就要把之前的咨询费也给要回来,拎包甩门离开。


7)若你心底有诉求,要知道咨询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 。

这并不是给咨询师找借口。因为:治疗不是给建议、讲道理、做理智的分析。这些你的政治老师都会做,你也千真万确不必花费这样的时间和金钱,来找人教育你。

咨询真正开始发生作用的时候,是在你和咨询师之间,建立足够安全的咨访关系,你开始能够将自己(潜意识层面)打开,咨询师才有机会通过你们之间建立的关系,开始给你真正的陪伴、支持、疗愈。(参考《成为你自己》)

因此,若你确实心底有求助的诉求,这个关系的建立总会需要一段时间。当然,咨询师也有责任,在咨询的过程中给来访者以治疗的信心。


8)你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

好的咨询师会在适当的时候,开始和你谈论什么时候,如何结束治疗;TA也会鼓励你,当你觉得想要停止治疗的时候,主动地和TA坦诚地谈论如何结束治疗。

不必担心被咨询师“绑架”,你可以主动提出结束治疗。咨询师不是巫师,TA没有能力操控你的思考和行为。当你觉得治疗对你产生“伤害”的话,你可以主动提出希望终止治疗。

但是请和你的咨询师坦诚的讨论你希望终止治疗的原因。因为咨询的过程并不总是温暖怡人的,在适当的时候,治疗师会向你发出一定的挑战。治疗师可以帮助你觉察,你希望结束治疗的原因是如下之一:

a. 移情反应(例如:是因为在治疗中觉得被挑战,或者是你每次应对亲密关系的一个惯常模式)那么这就有可能是治疗深入的一个契机,或者提醒咨询师,TA需要调整治疗的步伐
b. 你确实不再需要更多的帮助,共同商量结束咨询
c. 这个咨询师本身并不适合你,好的咨询师会给你进一步求助的建议

总之,和你的咨询师去坦诚地谈论你希望终止治疗的原因,治疗师会有机会给你进一步的、更适合你的求助建议。


9)你可以放弃这个心理咨询师,但请不要放弃求助噢!

这是我每次都会跟我的来访者说的一句话。

因为就好像谈恋爱一样,无论咨询师多牛X,都会有不适合TA的来访者。更何况国内咨询师的状况鱼龙混杂,找咨询师的过程更像是盲人摸象。你可能遇见不靠谱的咨询师,亦有可能遇见好的但却不适合你的咨询师。

请不要因此失去信心。就像恋爱一样,你可以放弃不合适你的EX,但请不要放弃爱情;你可以放弃不适合你的咨询师,但请不要放弃求助!

请相信,男女老少的咨询师,总有适合你的那一个:)。


10)Last but not Least. 注意安全。(谢谢 @细路河 补充 )

因为两人单独共处一室,安全问题,其实是双向的。无论是咨询师还是来访者,都要注意人身安全。

如果咨询室不是设置在医院、学校、公共写字楼等地方的话,留心安全。一般咨询师为了保护自己,在接待室会安排人留着,以防突发事件。但是对于来访者,你若觉得例如咨询室“锁门”不安全,你大胆提出希望只关门不要锁门。好的咨询师能够理解。

若确实觉得人身不安全,当即离开。保护自己最重要。
=================
热盼豆瓣上藏龙卧虎的咨询师朋友们,修正补充。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2:16

关于倾听(二十一)
2012-09-05 23:16:08
(一)
我更年轻一些的时候,是如此地羡慕做人物访谈的记者。我猜想,每天去见不同的人,听不同人的声音故事,回家把它们用文字写下来,是多么多么美好和享受的事情啊(虽然成年之后……懂得理想和现实差距很大:)。

所以前一段有功夫的时候,我装模作样地做了两次采访。也专门买了些人物采访的书来看,我想知道好的人物采访是怎样的。我一直看不明白的是,人物访谈里面都是被访者在Blablabla说个没完,记者从中究竟起多大作用?看起来So Easy!

然后我就去做了。采访的过程跟头流水。结果是第一次费尽心力做的采访终未能成稿。拿着那篇稿子四处讨教时,得到的反馈大多说,稿子里面的故事不够,而观点太多。

我陡然意识到,因为那个被访者是我熟识的一个朋友,因对其生活熟悉,我对他这个人的兴趣,全在他的观点上。而因此本该是讲述他的故事,变成了我的一种表演。

(二)
    我隔三差五会做口译。口译也是件有趣的事情。它看起来机械、单调、重复,而做起来它却是门艺术,而且富有感情。因为你需要和说话的人共情,磨合,然后将TA的话用你的语言不着痕迹地表达出来。有意思的是,翻译甚至有时候不关乎精准,却关乎情感。

从前听得一个年长的翻译讲,说翻译这个职业不光鲜,亦需忍耐。它最好的工作结果是没有人留心到翻译的存在。因你需将焦点转向场内的主角。而若人们在演讲结束后,记住的是翻译的个性,那这便成了翻译的一场表演,却脱离了演讲本身。

(三)
    然后我想回到我的老本行,心理咨询上面。

有一次我们做倾听训练。基本要求是这样的,两个人一组,一个人说,一个人听。说的人,随便说什么都好。听的人不能说话,只能认真地听,用自己的非语言表达,来给予对方支持。

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做三分钟,后来慢慢延长时间。结束时候我们问有多少倾听者真的一字未发?房间里面寥寥无几。

问倾听者说,出于什么样的目的,你会说话呢?

有人说,因为说话的那个人太尴尬了。我想帮帮他;有人说,我太理解他了,我着急要表达;有人说,我想帮他说下去。

你是怎样帮他说下去的呢?我们问。

于是有人举了个例子。说,她讲到她大学谈恋爱,然后我就问她,那你高中时候呢?她讲完高中时候,我就问她,你初中时候呢?讲完初中,我就问她,那小学时候呢?于是我们不尴不尬,激情四射地讲完了这几分钟。

然后我们问那个女孩子,这些是你刚才想说的吗?女生有些害羞,说,其实,我是想讲讲我大学那个男朋友,感叹一下世事无常。

你看,连倾听这件看起来so easy的事情,却不小心,就会把别人的谈话变成自己的表演。


    我们太容易拿着自己的人生经验,咨询经验,相似的“模式”去解读每一个生命,用自己的投射去把对方/来访者框住。然后谈话/咨询就不可救药地,会变成我们自己的表演,和说话者/来访者再无关系。
     
不幸的是,我们还常常得意洋洋,不知道其实已经错过别人原本准备好的,更不同、更新鲜的世界。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2:46

你才是你自己的宝藏(二十二)
2012-09-21 08:31:09
弗洛伊德为数不多的,记载下来的案例里面,有一个来访者是个8岁(左右)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怕马怕得要死,而当时的交通工具都是马车,因此害怕马这件事情,让他连门也不敢出。于是他爸爸带他来见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治疗之后,有了一个解释。他说小男孩害怕马这件事情,源自于这个小男孩更早一些,5、6岁时候的俄狄浦斯情结(就是“恋母情结”)。他说这个马象征了小男孩的父亲。因为小男孩(潜意识里面)想要跟自己的母亲发生性关系,而俄狄浦斯情结止于他意识到这是完全不可能的,于是他对自己产生深深的责怪,也害怕自己的父亲会因此责怪他。于是他的这个对于父亲的恐惧,投射到“马”的身上。1] ( 谢谢@M.André 对故事有修正,这是对弗洛伊德的误解,弗洛伊德并未“野蛮分析“这个小男孩,详见注解)

当然,这个解释,荣格和克莱茵都不会同意。那……如果是荣格来讲的话,他大概会讲,不不不,这个马,它象征的是小男孩的母亲。小男孩害怕来自于母亲的惩罚,而投射到马的身上。

而无论是小男孩潜意识里面将谁投射到马的身上,我们听起来都觉得似乎牵强附会,没说人话。而且,到底谁是正确的,或者,这些大师们也都是胡说八道?

没人知道。

但……重要的是,在弗洛伊德的这个案例里面,小男孩在接受了老弗的分析之后,好了!

这就有趣了。他为什么在接受了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分析之后,他好了呢?那,问题的关键,在于“被分析”起了作用呢,还是意识到“害怕被指责所带来的恐惧感”,在治疗中起了作用呢?



这么听起来挺吓人的。你去找你的心理咨询师,说哎呀上班好烦哪。结果你的心理咨询师说,噢,是因为你潜意识把你的老板投射成了你的父亲(母亲),你想要和你的老板发生性关系,又不能,所以你就不愿意去上班。你说,啊?没有啊!我举天发誓我从来没有这么想啊。医生说,嗯,这就对了,你的潜意识就是这么想的,但是你意识不到。

你就百口莫辩吧。嚯嚯。


老弗的精神分析在人们的印象里面多是“野蛮分析”,而且啥都往“力比多”上扯,这也是其后来一直被人误解的一个方面。精神分析有它系统的对人的发展和成长的理解,而且经过很多年的发展,它也有了很多修正,而弗洛伊德和他的理论,也确实对现代的心理治疗,奠定了非常意义深远的基础。精神分析师/心理咨询师都是在治疗的框架内,帮助来访者,去探索和了解的。

所以在心理咨询里面,你能遇见最糟糕的事情,就是刚刚在咨询室坐下,你的心理咨询师就blablabla告诉你,说你是因为这个,所以现在那个,你未来如果不怎样就会怎样怎样(这时候你就可以拎包走人,炒了这个咨询师)。

因为就像我们说过很多很多次的,每个人和人之间是如此的不同,咨询师不能拿自己的经验,预设一个结论,然后想方设法地在咨询中在来访者身上找证据,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哪怕是所谓的“诊断”(现在叫“个案概念化”),说噢你是“抑郁症”、“偏执型人格障碍”诸如此类的名称,也不过是为了方便咨询师之间专业交流而已,是一种语言罢了。所有的“病症”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复杂的人。没有任何一个来访者和另一个是一样的。你不能依仗自己有限的“咨询经验”、“人生经验”,给别人下一个结论。

反过来说,永远不要给自己贴标签,亦不要让他人给你贴标签。对于你的人生,你的感受,你的世界,你是怎样一个人,其实只有你自己有能力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对于你有着怎样的意义。


回到之前讲的那个小男孩的案例,他为什么就好了呢?

当然有可能小男孩本身是个不可预测的变量,他可能就是,比如说讨厌佛洛依德大叔,就说算啦算啦,不要再分析我啦,我好了啦。但是假设小男孩是个稳定的来访者,抛去“被分析”,佛洛依德的确帮助小男孩意识到“害怕被指责所带来的恐惧感”,似乎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这也是心理咨询里面,咨询师工作很重要的一部分。帮助来访者了解在自己身上,真正发生着什么。多数情况,咨询师都是从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情绪入手的。所以你看,美剧上心理咨询师似乎不会说别的,就一句话:“How did you feel?”

不要小看这句话。因为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知道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的。人往往回答千奇百怪,比如说“我理解blablabla,我觉得TA这么做是有道理的,我能够理解TA”。这是你的“想法”,不是“感受”。想法往往是经过你无数加工出来的东东,没有治疗意义。

所以,how did you feel? 小男孩需要的是,被接纳这种“害怕被指责所带来的恐惧感”。

我们也一样。“情绪”是扇门,打开有不同的世界。我们都渴望我们内心的情绪,被看到,被听到,被无条件接纳。

再顺便做个广告,人类终极的哲学命题一直是“了解自己”,心理咨询师一直在做的事情,做镜子、做工具, 一切都是帮助来访者,自己去了解自己(而不是咨询师来解释来访者)。


当然,想起来要讲这个故事,是因为 @点名时间何峰 最近提及我学习解梦这件事情。梦在心理治疗里面,有特别特别的意义。欧文亚龙在《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里面说,年轻的咨询师常常不懂得通过梦和来访者工作,是因为自己并未体验过梦给人带来的意义,因此常常错失良机。

“和梦工作”是心理治疗的一部分。基本原则其实跟前面讲的差不多:不“野蛮分析”。重要的不是你讲了一个梦,咨询师Blablabla说,噢你梦见猫是这个意思,梦见房子是这个意思。重要的,是咨询师帮助你(在咨询的框架下),去看见梦对于你的(独特)意义。这个意义仍然只有你有能力知道,咨询师自己的解释,终归是咨询师自己的,不算数。

甚至,有时候你的梦是毫无意义的,你却能在叙述的过程中,咨询师和你一起,探寻一起了解你自己的契机,使得治疗进一步深入下去。关于解梦这件事情,我有空时候,再专门写一篇。


说来说去,你才是最能够了解你自己的那一个人,你才是你自己的宝藏。

注: 一个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文章(直梯)
=====
1] 整个案例都是前几天在一个精神分析的老师的工作坊,大家的讨论。非完全我的原创。
@M.André 对故事有修正:这是对弗洛伊德的误解,小汉斯的个案实际上是由汉斯他父亲所进行的,他父亲是个忠实的精神分析爱好者,所以开展的“野蛮分析”。在整个个案中,弗洛伊德并没有正式地分析小汉斯,而更多地是与他父亲的讨论。而且弗洛伊德还批评了他父亲在分析过程中有太多暗示性的话语,太多父亲本人的臆测。  

2] 弗洛伊德和精神分析,都是我在努力学习中的东东。尽管经典的精神分析在后来的发展中,有这样那样的修正,但我至少觉得,一个咨询师要去好的理解一个来访者,一定要学习精神分析。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3:13

英文论文写作:故事和姿态(二十三)
2012-11-02 22:33:27
周一上午去给个讲座做口译。早上闹铃没响。于是偌大的会场,将近二百人坐得整整齐齐,眼睁睁看见我蓬着头发,狂奔到讲台上。

我呼哧带喘,讲座的老师笑着对我说,last minute, huh?

这个老师长得特别像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光头,又很可爱。老头儿说,今天我们来讲讲如何在英文的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

我心头一惊,哇晒。我原以为是讲心理治疗的,原来是讲学术的。

1、Introduction

我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对读学术论文没有太大的兴趣,尤其是中文的文献(当然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是自己才疏学浅,可能没看到好的文章)。但更多的原因是,就像我一开会就觉得要犯困,听领导讲话就走神,提到文献我就坚定地认为它们无趣、无聊,没有意义,而且常常没什么逻辑。
      
小丸子爷爷讲的很有趣。他挥舞着双手说,中国人写introduction都写错啦! 中国人喜欢先追溯一下上下五千年,再俯瞰一下祖国大江南北,东家长李家短。字数差不多了,说,嗯因此我要研究这个问题。可你看完一头雾水,五千年长短,南北河山,为毛你就要研究这个问题?

他说,Introduction的意思是,你要用逻辑,去讲一个故事的开头。讲给这个杂志的专家评审、编辑,让他知道你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它。

“Story! Story! Story!”               

我那天站在一个学术的讲台上,看见这个发表了数百篇文章,自称是科学家的老爷爷,大声地喊,“故事!故事!故事!”的时候,我觉得特别神奇。

原来不止拍电影、做话剧、演讲写作要会讲故事,连如搞科研也一样:你要有个好的故事,有个逻辑,把它有趣的/有吸引力地讲出来。让人们一开始就能全神贯注,跟着你的逻辑,有个有趣的体验。

于是我想,大抵这世界上的事情都一样。做任何一件事情,甚至看起来枯燥的事情,你都要用心地,去讲好一个故事。你要把你的对象,无论是老板、客户,还是期刊的评审和编辑,看作是活生生的人。你用你的“故事”,去打动他们。

2、Limitation

课间的时候,有老师来问,说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什么感兴趣呢?我写什么才更容易发表呢?小丸子爷爷笑,说,哇我们对中国的任何事情都感兴趣。只要是做的好的研究,我们都感兴趣。

咱们中国人特别擅于/喜欢揣测别人的喜好,咱们……热情嘛。可是常常一不留神,就把自己放在一个和对方不平等姿态上,或低三下四,或居高临下。

写文章也一样。举个例子。

学术文章的结尾,一般要写limitation(局限)。意思是,你要坦诚写清楚,你做的这个研究的局限在哪里。

小丸子爷爷再次挥舞着双手说,中国人的limitation都写错啦,不是写的不好,是根本就写!错!了!

他举例说,中国人写limitation,常常有两个现象:一种是在找借口。比如说,“我这个被试不太符合要求,不过我已经尽力了”。另一种是,“谦卑”地贬损自己。说“我这个实验真的做的很不好。实验设计的有问题,方法有误差,结论有问题。真逊”。

小丸子爷爷说, No No No, 你不是一个学生的姿态去跟评审老师说,你看你看我已经尽力了,不要苛求我;亦不要跑到另外一个极端上,跟全世界的人去说,哎是啊是啊我真的很差劲哎。

你要知道,当你在写你的学术论文的时候(拍电影/演讲/文章/搞研究,等等等等你的作品),你是一个付出了大量努力的工作者,你为这个世界带来了新的思路。

而投稿的过程,不过是你把你作为一个专家的作品,展示给另外一个专家(专家评审、编辑)看。你说服他,你这是个好的东西,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这是一个姿态的问题。

你不必掩饰来显示自己的无辜,亦不必自贬以示讨好。你是值得任何一个人尊重的,更值得自己尊重。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3:58

使用工具,但不做工具主义者(二十四)
2013-01-30 13:58:38
文/@简里里

因为做心理咨询,我总被问到同样的话:

星座靠谱不靠谱?
算命靠谱不靠谱?
XX人格靠谱不靠谱?
XX测试靠谱不靠谱?
心理学能不能看穿一个人?

最后归为一句话,“归类”靠谱不靠谱?


我记得上大学的时候也翻翻杂志,最后一页有星座本月预测。我看一看,哇,摩羯座这个月有桃花运!好开心好开心。哇,摩羯座XX易成功,oh yeah。

后来我去大学做老师。不间断地有学生跑过来告诉我说:老师网上测试说我不擅处理跟女生的关系,怎么办。老师我是双子座的,我女朋友是摩羯座的,这怎么沟通啊?老师我这个社团几个干事都是白羊座的,没法管啊,你给支个招?

我都只好说,我们摩羯都不跟人打交道。你懂的。


@峰哥何峰 跟我说过一个事情,他跟一个外国朋友讨论,说全世界他走过的国家,中国是唯一一个他来到之后,年轻人会张口闭口都谈星座的一个国家。

这某种程度上,并不异于张口闭口老黄历,今日宜学雷锋不宜吃饭。这固然让人觉得遗憾,因为这宣告我们多年科学主义教育黯然失色。

但,换一个角度来看,我们这样迷信“星座”,迷信“归类”,这背后其实存在一个真实的渴望:我们(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人)是如此急切地,渴望了解自己。

我们看星座,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是想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有怎样的特性。你去做网上各种测试,花钱去请教,最后还是想要问:大师,你说说看,我是怎样一个人?

从这个角度来看,这和所有心理学的探索者、和我们去找工作,渴望被社会定义一个身份、我们去找爱人,渴望在恋爱中被定义一个身份、我们从事这样那样的社会活动,渴望从这样那样的反馈中,穷极一生去思索、看见的一个问题一样:

我们想要知道,我们自己是谁?


后来我接二连三地有来访者(尤其是对自我有所怀疑的来访者)跟我说这样的话,说我自己做了XX测试,发现原来不是我一个人是这样子的啊。世界上有一类人都是我这个样子(e.g.,知觉/直觉;内向/外向),我不必强求成为另一个类别的人,亦不必强求别人按照我的方式生活。

我费劲力气帮助我的来访者来接纳自己/别人,这些测试/归类 轻而易举地(暂时地)做到这些。这让我多少对“归类”有所改观。


归类自然有很多好处。它使得人们觉得和别人一样,能让自己觉得安全。这在进化心理学中有所提及。在原始社会里面,一旦和一个族群的行为方式不合,便容易遭到抛弃,而在刀耕火种的年代,一个人脱离集体,便无法生存下来。

所以我们内在总是有一种力量,渴望被归类,被认同(或是渴望与众不同,本质亦是归类)。

但抛去种种“被归类”的渴求,我们笃信“星座”、“测试”,本质上不过是我们使用它(作为工具之一),践行特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前殿墙上的神谕“认识你自己”  :我们穷惮竭虑地,在一生之中,用各种各样的工具/方式,只不过是去寻找自己罢了。


我记得几年前我正处在对自己无限迷惑的境况之中,在一个咖啡厅里面,我搅着我的餐盘,问当时60岁的Frank说,有人知道自己是谁么?他说当然,有很多人都知道。我问他说,那你知道你是谁么?Frank大笑,说我知道我是谁,也知道我自己不是谁(I know who I am not)。

我无比艳羡。就像大一时候艳羡高年级女生的高跟红唇一样。羡慕这些know who they are ,and who they are not 的人。

时至今日,我仍艳羡。艳羡这些知道自己是谁,了解自己的人。我仍然在努力穿越层层迷雾,做这个事情、那个事情,学这个东西、学那个东西,交这样朋友、交那样朋友,装作勇敢,像拾贝一样,在长长的生活之中寻找自己。

谁说哪个工具就比哪个工具更高明呢。

我们学习数学、物理、文学、心理学;我们做呼风唤雨的达官贵人,或是做日日有闲全职太太;甚至我们选择自己身边的朋友,选择自己如何打发空余时间,这些生活里面的小细微,哪一个,不是我们在不断寻找自己、定义自己、了解自己的工具呢。


只是,所谓“工具”便必然有其局限。归类更是如此。

我常常说我们作为心理咨询师,一定要有这样的觉察:坐在你对面的来访者,永远都比一个“心理学理论”、“诊断”、“病症”复杂/有生命力得多。咨询师也永远不可能有能力,比来访者自己,更了解自己。

这才搭建出治疗能够发生作用的、最本质的基础: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关系。

同样道理,面对“归类”,使用它(用作觉察),但不深陷其中(不贴标签,不用其定义自己),知道只有你自己是最有可能了解自己的那一个,而且你在这长长的一生中,会不断变化。

使用工具,但不做工具主义者。便好啦。



最后。我潜入豆瓣的数据库,整理了整个用户信息,经过复杂的运算、建模,得出一个结论,看我文章的豆友们,你们都是这样一类人:

“你需要他人对你的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你有很多能力,尚未充分发挥。你性格里面有些弱点,但你基本上都还能把控。在性的问题上你还有些困惑。你自控和自律的外表下,掩藏着一颗焦虑和不安的心。你时不时会质疑自己的决定或者做的事情对不对。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化和多样,一旦有规则和限制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不舒服。你为自己是个独立的思考者而觉得自豪,并不会轻易接受没有说服力的言论。你觉得在他人面前过于坦诚地暴露自己并不明智。有时候你外向,友善,擅于社交,但有时候你内向,多疑,而且保守。有时候你的理想显得不切实际。你生活中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寻求安全感。”[1]

像你不?

XD!!!
----------------------------------------------------------------------------------------------------------------------------
【1】此段摘自著名的Barnum effect(巴拿姆效应) 见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6%E6%95%88%E6%87%89

【2】心理咨询师想要告诉你的系列直梯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15 16:24:22

无所谓“对错”,别急(二十五)
2013-03-12 16:57:17
文/@简里里

人长大大概是个理想化不断破灭的过程。听起来令人难过,比如,你慢慢知道,王子和公主历经艰难,最后其实并未过上童话里的生活,不过是柴米油盐,生儿育女,还要为了买几平米的房子,孩子怎么教育,生老病死,困倦争吵。

这世上,所谓“美好”,大抵是很少存在的。

前段时间我很烦躁的时候,我妈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故事说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在蛇的诱惑下,偷食了禁果。于是人有了羞耻心和好坏之分。上帝于是罚男人永生劳动,女人要忍受十月怀胎之苦,蛇只能用腹部行走。“所以啊,你来这世上,本来就是来赎罪的”。

这是你来的本来目的。其实原本圣经早早就告诉了人这个道理。


刚开始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我还是个小丫头。像每个渴望成为好咨询师的人一样,我认真、负责任,睁大眼睛,去看来访者所谓“症状”。像插花一样,渴望将枝条剪得整齐,将颜色搭配地好看。我认真地和来访者说每一句话,渴望Make things right。比如…你看,你可以这样,你可以那样,你这么做,其实会伤害自己,你换个方式。

大抵是因为夏娃也咬了那苹果,我心里面,“对错”、“好坏”是如此清晰。我对我自己同样苛刻,不要说错话,不要用错力,不要做超越范畴的事情。以至于手脚捆绑。

后来我去见督导。督导说,一个咨询师,当你一直用力不犯错误,所谓“一直正确”,正是最大的“错误”。

精神分析的治疗里面,治疗师有一个原则,叫先follow,跳出来观察,再用它来工作。所谓follow,是治疗师允许自己跟随自己(的感受)来作反应(来访者的客体能够在咨询关系中投射出来,而咨询师的放松,也能够让自己被来访者激活的那一部分展现在咨询室内)。而治疗师要保留一只眼睛,来观察这期间的动力和“移情”,而利用此中有意义的部分,和来访者工作。

而当咨询师自己紧张兮兮绝不犯错,来访者无法放松下来,所谓“客体”无法登场,治疗师自己的阻抗使得自己无法在治疗关系中发生作用,而治疗便无所谓进行下去。用力过猛,治疗便变成鸡汤式的创可贴罢了。

好在,督导每次总说,你这样也蛮好,我年轻的时候也这样,没事。


好像跑题了。其实我原本是打算说,这世上其实并无“好坏”之分。因为人和人,说穿了不过一样。各有各的挣扎苦痛,各有各的幸福甜蜜。

做咨询久了,我慢慢不再想要改变来访者。因为即便是“症状”,也往往都有其存在的意义。所谓“依赖”也好,“苛责自己”也罢,亦或是抑郁强迫,其实不那么紧要。因为这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症状”,无非有人“症状”消失得更快一些,有人“症状”消失得更慢一些,而有很多很多人…几乎每个人,至入坟墓,也都身怀着这样那样的症状。

而这些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在生活,也都过了“差不多”的人生。

所以,咨询师提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你换一个思维方式。或者你在网上看到咨询师写了名言警句,说,你要积极向上,你要学会无条件的爱,等等诸如此类(遍地都是)。这些不过是理想状态。就像童话故事里,王子和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事实上,如果你就是还做不到所谓“积极思维”,就是还没学会“无条件接纳”。没关系,因为你必然有不能积极思维的原因,必然还有不能无条件接纳的动机。


更何况本来,纠结并非坏处,混沌也非所谓“不好”。这世界上的人,过得“糟糕”是常态,过得“还行”就很少了,如果能够过得“很好”,那千真万确是偶然的事情。

别要求自己不难过、不糟糕。混沌、糟糕也是种状态。而状态的本质是:它总会变化的。别急。

==================================  
前24篇见:简里里-心理咨询-成长笔记

作者: 山雾景尖    时间: 2013-3-20 20:45:18

何必做孔融(二十六)

文/@简里里

从前有个叫孔融的4岁小孩子,在跟兄弟们分梨的时候,主动拿了最小的那一个。他说哥哥比他大,所以应当让哥哥吃大的,弟弟比他小,他理应让着弟弟。

呃,多么懂事的小盆友啊,被传诵千古。


前段时间我在
单向街讲抑郁症,讲到如何是好的陪伴,好的共情。讲到陪老爷爷哭的小男孩的故事。大意是当朋友抑郁的时候,我们应该既陪TA哭,亦不急于将TA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

讲座结束之后,有人提问说,自己就是这样陪伴自己的朋友,可是时间一久,自己也难堪重负,心生逃离念头,又觉得自己怎能这样面目可憎,在朋友需要的时候,不做个“合格”的朋友?

我怎么能在朋友需要我的时候,不陪着TA哭,反想逃离呢?看看人家孔融!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还是让我先来讲讲心理咨询吧。

心理咨询师的入门课,便是要让咨询师看清楚这样一个事实:你自己的力量帮不到任何一个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改变TA生活的态度,之所以“好”起来,仰仗的是TA自己内在的力量。

咨询师倘若相信自己的武功盖世,便是自恋地剥夺了来访者本来的生长。这一方面使得咨询师变得像小学政治老师一样高大伟岸又面目可憎,一方面使来访者不断体验挫败——咨询师比我更强大,我总是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感到好一点点。

你瞧,孔融让梨,背后有多么自恋的攻击:我比你们都伟岸。


STEPHEN KING谈写作的时候说,故事就像是埋在地下的一个化石,作家的任务是不断地往下掘挖,直到将整个化石完整地挖出来。他说,不要试图去构造一个故事,它们在你到达之前,已经在哪儿了。

我想心理咨询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没有能力去赋予任何来访者以能力、信心、勇气或是任何一样东西。这些能力、信心、勇气、力量在你遇见来访者之前,已经在来访者的身体里面居住很久了。而咨询师的任务,不过是像作家、像考古学家一样,将它们从重重灰尘迷雾之中,还原出来。

扯远了。

我想说的是,心理咨询的本质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和另一个普通人的关系。一个人但凡存在,TA必然有自己的力量,有自己的软弱。来访者是这样,咨询师亦是。咨询师在相信来访者有力量的同时,亦要经受来自来访者的压力、阻抗、攻击、和种种测试,难免受“伤害”,想逃离。

于是督导老师常常说:在咨访关系(治疗师和来访者的关系)中,治疗师的首要任务是先让自己在这段关系里面生存下来。然后来访者才能够有信心,和你一起走下去。

你看,连靠此吃饭的治疗师,都要先在咨访关系中保全自己,才能继续工作呵。


所以回到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上:你是如此努力地做完美的朋友/家人,但当你不堪重负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我今天整理邮件,然后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类似这样的询问我几乎可以做一个模板出来,下面这些话,我用不同的方式,或长或短,写了无数遍:

        你好,谢谢来信。
  
  你在TA身边,这样用心陪TA,已经做得足够好了。
  
  但是你做为一个朋友,并不能够承担更多的事情。比如说TA的情绪、TA的安全。如果你要为TA来负责,我听起来这超越了朋友/家人(人和人之间)的界限。
  
  作为朋友,适当陪伴(而非超越你个人能力的陪伴)即可,TA亦需要你现实的反馈(如:你觉得压力很大,给予建议,甚至表达你自己的不满等等)。 专业的咨询/治疗交给TA的咨询师去做。如果一定要打破界限(长期的、24小时关注),你可以求助TA的家人(或更多其他家人)或相关的社会机构。你做的已经很多、很好了。
  
  要照顾好别人,先照顾好自己。这样照顾才是可持续的:)。
  
  不必做孔融。祝好。
  
  简里里






欢迎光临 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http://www.lantian99.com.cn/bbs/) Powered by Discuz! X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