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60|回复: 0

以暴制暴与非暴力(作者:poplar) [复制链接]

Rank: 1

发表于 2016-10-7 08:37:05 |显示全部楼层

1、什么叫爱一个人?爱一个人就是你想知道那个人,你永远都没法知道,但是你还想知道,这就是你对一个人最大的爱。——苏晓波《knowledge and knowing-比昂视角》

2、人际关系的实质是谁为谁承担焦虑。

——题记

电影《分歧者:异类觉醒》,讲述了一个社会被分类为5个派系的世界(无私派、无畏派、博学派、诚实派、友好派),一个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女领导者,为了实现创造一个心目中美好的“和平世界”的目的,于是猎杀无法被明确分类的“分歧者”(因为他们综合了多个派系的特质),这样一个关于“迫害和反抗”的故事,当然,中间还有其他的爱恨情仇。

当一个人无法忍受某种情绪时(容纳不了),自动反应的机制是迅速让自己进入“偏执-分裂”状态来处理,因为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粗暴,但无疑对于处理情绪问题最快速直接有效。就像电影中的女领导者,因为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太不安全了),然后她开始分裂,将她的难受归因(投射)到无法被大众归类的分歧者身上,在她的认知里,消灭了分歧者,也即消灭了不确定性。

这个电影可以有很多主题展开,这里,我关注的主题是,当我们遇到不安全,遇到威胁时,通常采取的方式是以暴制暴,就像著名的美国南北战争,美国人选择了用一场战争来结束另一场战争。

上学时,对于历史书专门讲印度的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当时特别迷惑不解,这不是怂子么?咋好像官方的态度是高度认同?后来渐渐明白,这才是真正的强大,他化解了一个暴力的轮回,他让英国人钦佩,他容纳众多的恶,他是一个极具接纳性的容器,消化了人类不能消化的情感,他所展现的强大人格力量,感染了很多人。

我所感受的,恶与暴力在大多数情况下,绝不是人们有意为之,不过是缺乏觉知,顺应无意识自动反应机制的产物。当一个人在暴力行为时,他的感觉不会是快乐的,因为他总是处在不满足的状态,就像电影中的女领导者,她以为自己想要的是安全,其实她真正的问题是“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她没有这个能力,因为她感受不到真实的自己,当一个人真正觉醒后,甚至只要开始觉醒尝到了觉醒的滋味(渐渐能感受到自己),这个和真实自己的连接,就会滋生“无畏无惧”(可以容纳畏惧)。

另一个反面的典型是电影《朗读者》里面的安娜。

安娜,二战德国纳粹雇佣的集中营看守者,平时她的任务之一是从众多被关押者中挑选出当日执行死刑之人。只要是一个能稍微感受别人的人,这样的工作就无法做下去,因为太残忍了。

可安娜却把这份工作做得理所当然,在这一点上,她很单纯的,她真的只是单纯地真正把这些当做一份工作在做。

所以当战后面对法庭审问时,面对众人居高临下的质疑,她很疑惑地问法官“是不是我不应该申请这份工作?”

在她看来,这是工作,她只是在工作,为什么突然牵扯到犯罪了呢?

因为她是真的缺乏感受别人的能力的,在她心中,规则远比感受重要,无视别人的感受,这似乎没什么后果,但如果不遵守规则,后果将会很严重!所以当集中营起火,所有囚犯被驱赶到教堂然后被锁在里面以后,她可以很自然地做到不开门眼睁睁地看着所有人被活活烧死,因为她是一名看守者,她的任务是看守囚犯!

后来,在监狱里,麦克的朗读陪伴着她,麦克的陪伴,让她渐渐能感觉到人的真实存在了,所以最后她托麦克把她的积蓄给当时那名唯一的幸存者。

我控制你,真正目的却不是控制你,而是期望你能看到真实的我,而我没有办法找到其它更好的方法,只能以控制或者其它的方式(譬如卖力表现自己),拉回你的注意力。

就像我跟闺蜜说“我感觉自己好痛苦啊!”

她答“真希望你能快乐起来”。

然后我就被憋住了,更加难受,内心在呐喊“我并不想消除痛苦啊”!

如果她说,“嗯,你感觉很痛苦”,这样仅仅一个简单的重复,听的人感觉就完全不同。因为前者是试图灭除感受,而后者是在修补容器,真正让人痛苦的不是某个感受产生了,而是心灵没有容纳这个感受的容器。消灭感受就是暴力,扩大内心的容量才是温和且根本的办法。

这里,没有道德判断,说谁或谁有问题。而只是说,很多时候,以暴制暴其实仅仅只是无意识的在重复轮回,你和那个你觉得伤害了你的人无论心理动机还是实质行为,无二区别,比较谁比谁更正确,更符合标准,更顺应规则,所获得的所谓高尚感(高等)建立在自欺欺人之上。

就好像,当我无法在关系中敞开自己,而需要躲在防御背后的时候,我内心其实有一个真实的愿望,是期望能获得真正交流的。而面对外界另一个同样也孤独的期望和人真实交流的对象,当他面对的是一个躲在面具背后的人时,无意识的自动反应无疑是自己立马也竖起一个面具(防御),无意识的反应是如此快速,他不会停下来,他不会愿意等待,以自己的真实去唤醒对方的真实,而这恰恰是另一种打断轮回的有意识的选择。(这里的真实是对应虚假或者说防御、面具。)

做不到以及不愿意这样选择,是自己内心同样有空洞。“凭什么是我而不是你先来容纳我?”“凭什么我要来容纳你?谁又来容纳我?”“为你自己负责可不是我的事,你得自己来吧?”

这个人不是不明白,“倘若我想要和你连接,得先我来打开自己”,而是无法忍受,一种情况是,他同样脆弱,你的面具本身对我就是一种损害而我不想要这个损害,何必自找苦吃呢?另一种情况,是不甘心,因为他内心有一个隐秘的愿望,他想要无条件的爱。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说法:人际关系的实质是谁为谁承担焦虑。对这句话形象的解读有网上曾经流行的一个笑话:老爸在公司受老板气了,回来找老婆撒气,老婆挑剔儿子,儿子踢猫一脚。这完全就是一系列未经觉察的自动反应,它所表达的,就像水木丁定义的江湖一样:弱肉强食。

而我总喜欢自欺欺人不去看这个弱肉强食的事实,因为江湖同样也承载了美好的幻想:江湖中有兄弟姐妹,江湖中有情有义,江湖中有锄强扶弱!对我来说,这个幻想显然比承受一点弱肉强食更加重要!因为我是如此的需要这个幻想,从我还是婴儿喝到母亲的第一口奶开始,我就开始相信(幻想):在这个世界上,始终存在一个事物(客体),能满足我的需要!所以只要需要还在,幻想就不会灭。

而恰恰真实的自我,来自于这个需要的被确认和肯定,以及有选择的被满足(必须是有选择的)的程度。确认不够,肯定不够,这个需要就会被无意识迅速夸大,变成一个看似贪婪的自动化运行程序:“我需要最多的关注,我需要最多的确认和肯定,我需要完整地被理解,我需要完全被看到,我需要无条件的爱!”这种迫切来自于后面死亡焦虑的追赶,没有真实自我的连接,人很难容纳焦虑。

最后,引用题记里面比昂的思想:什么叫爱一个人?爱一个人就是你想知道那个人,你永远都没法知道,但是你还想知道,这就是你对一个人最大的爱。也许,我们更多地是处在想知道又不想知道的过程中。

-------------

PS:孙瑞雪《没有规则就是暴力(二)》

我在玩具房里遇到这个小男孩,他正委屈地哭着。我蹲下身问他:“你怎么了?”他说:“他就说是假的!他就说是假的!”边说边哭,似乎准备冲出去打那个已经走开的孩子。老师忙解释:他对一个小朋友说:“能把奥特曼唤来的神光棒是真的。”另一个小朋友说:“是假的,那是电影。”小男孩说:“就是真的。”那个小孩说:“假的。”这个说:“真的。”假的,真的,假的,真的,然后这种冲突就使他打了对方,强迫别人认可自己的想法。

    我想了想,对老师说:“我们俩就扮演这两个孩子。”

    孩子就站在旁边看着我们。

    我说:“这个神光棒是真的。”

    老师说:“是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把声音放大:“假的。”

    我说:“是真的。”

    老师的情绪在层层升级:“假的,假的。”

    我把手放在老师的胸前,轻轻地拍了一下,放慢了语速清晰地说:“你认为是假的。”我又轻轻地把手收回来,放在我自己的胸前,说:“我认为是真的。”

    我又把手轻轻地伸过去,放在她的胸前,说:“你可以认为是假的。”我再指指自己,“但我认为是真的。”

    我又说:“你认为是假的,对你非常重要。”我拍着自己说:“ 我认为是真的,这对我非常重要。”

   我又说:“我尊重你的认为,你也要尊重我的认为,你同意吗?”

    老师说:“我同意。”

    我们对视了一下,然后安静地站在那里等待。两个孩子微张着嘴巴,呆立着,好象一个不曾有过的大门被打开了——原来可以这样。他们进入到了这个新的世界里,内化着,持续着……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