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82|回复: 0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三)荣伟玲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发表于 2013-1-16 09:39:39 |显示全部楼层

就是这样来分析我们的自我,还是太粗糙了。影响自我的因素太多了,每个人内部都有无数的客体关系组合,经过外境的刺激,不断地折射出不同的客体关系模型出来。早上起来还显得和蔼可亲的伴侣,下午因为一句话说得不中听,你对他就有些失望了。也就是说,你的投射就改变了。到了晚上,因为各种情境改变了的缘故,这个投射还会有细微的变化。这样的改变,只有内在觉察力非常敏锐的人,才能意识到。如果你非常粗糙的话,你可能会说,几十年来,你对伴侣的看法“一向如此”。而我们都知道事情不可能是这样的。

所以,我们的爱和恨从来都不是稳定一致的,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看法,从来都不是稳定一致的,但我们又以为事情是稳定一致的,我们有很多烦恼。

除非我们一开始就认识到,自我只是一个虚假概念,它的内涵随时在改变,我们才能尽可能地免除痛苦。

也正因为自我是虚假的,可以改变,心理治疗才有基础。

“不要去抓”的意思是,你不要试图把某人固定在某个印象里,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你承认他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他愤怒,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他焦虑,也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当这个现象过去以后,你要让它过去,而不要惦记着“他就是这么个人!”没有人“就是这么个人!”你不是,别人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完全是在微细的改变中的。

所谓“相对暂时的显现”,包含有三个要素:

第一,这个现象有参照物,是比较中得出的结论,因而是相对的;第二,这个现象只是在当下暂时出现,它马上就会流动过去,不是固定不变的现象;第三,这个现象只是在你(观察者)看来是这样一个现象,它是经由你的感官世界反映出来的一种样子。不代表是事物的实相。

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对方当然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在感受他,他的强烈的愤怒,他的怨恨,他的内心冲突。但是,当你走出咨询室的一刻,你一定要清楚的知道,这一切都是当下“相对暂时的显现”,就象一片云,你可以说它挂在空中,是这个样子,但它会迅疾改变。

如果你去抓的话,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一次次不断的认同(或反认同),它形成了内化,变成了你固着的一个意识了。这就是我们假说的,形成了一个人格碎片。

所谓的“人无我”,并不是说自我是虚无的。因为佛教说的空性,超越了有和无的二元对立。佛教并不是否定一切,而是要看到事物始终在变化,不是“自主”地变,是依靠千万种缘起在变。这些缘起并不是偶然的,它跟你过去的心念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当你处在跷跷板优势的一方时,你对那些“弱者”极尽鄙视;那么,当你落到低处的时候,你所感受到的,就是别人对你极尽鄙视。你无法认识到,这是你过去心念造成的投射。

如果,当你处在跷跷板优势的一方时,能够尽量理解宽容“弱者”,那么,你低落的时候,整个投射就不一样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因果”。

投射有纯粹心理的投射,也有包含有物质能量的投射。过去你布施的行为,现在在物质能量层面上投射出来,你变成一个有钱人。当然,这种包含有物质能量的投射(因果)过程,就不是在心理学的探讨范围内了。

我们现在分析一个例子。前段时间,网络上“有图有真相”,讲了一件事。说一对夫妻抱了个孩子,到公共汽车上站着,售票员叫了几次让座,没有一个人起来让。后来有人下车了,抱孩子的妻子才有了位子。这时候,坐在丈夫面前的一位戴眼镜的男青年望了丈夫几眼,丈夫发火了:“看什么看?看笑话吗?”就打了男青年,眼镜打碎了,鼻血也打出来了。坐在后坐上的妻子还帮着叫嚣,“该打!”。

注意后面,当这对抱孩子的夫妇下车以后,车上的人纷纷安慰男青年,有帮他捡眼镜的,有帮他擦鼻血的,有好言劝他看医生的。

就是这么个事。

一车的人,都没有给一位抱孩子的妇女让座,他们有没有同情心?为什么当男青年受伤以后,同样这些人,却表现出了善良?

情况改变了,是吗?

我们想想当时的情景。这样一位抱着孩子上车的男女,售票员叫了几次让座,人们没有让座。这是否说明,如果另一个人抱着孩子在车上,这些人也不会让座?不一定!为什么,因为每个人信息场不同。这两个青年男女,就他们之后的行为来看,他们身上是带有戾气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直觉,虽然说不上来为什么,你看有些人会顺眼,有些人就是不顺眼。我不是说,因为不顺眼,就应该不让座,而是说,他们碰到这个事情,有各方面的原因。如果他们从前就经常给人让座,属于乐于助人的类型,那么,他们身上带的信息就会不同。同样的这车人,就有可能为他们让座。

照顾同类中的弱者,这是一种本能。但如果对方身上表现出的是强悍的气质,则让座的味道就变了。

后来,当戴眼镜的男青年明显处于弱势的时候,大家自发帮助了。

说明这些人并不是铁石心肠的一帮人,对不对?

现在分析一下,当丈夫说,“看什么看?看笑话吗?”,他实际上投射出了一组内在的客体关系——嘲笑者和被嘲笑者。这组客体关系(这对跷跷板),在他心里是如何起作用的?他曾坐过另一个板凳吗?

这种投射跟戴眼睛的男青年实际的心理活动有关系吗?男青年看他几眼真的是在嘲笑他吗?

佛教经常说一个人要积功德,所谓积功德,就是每做一件好事,就一点点地改变了自己的信息场。一次次地改变自身的信息场,遭遇到的事情就不一样了。遭遇到的最好的事情,当然就是成佛。

所以你要什么东西,不用求,修就可以了。

好象又有点说远了。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