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心理咨询_成都心理咨询培训_成都心理医生_成都那家心理咨询所好_成都婚姻咨询_成都青少年咨询-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的发展阶段:爱是快乐(三) [复制链接]

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0:13:03 |只看该作者 |倒序浏览
爱是快乐

心中有爱的人会乐于看见别人的快乐,父母会被子女眼中闪现的光芒感动,因为这表示孩子与生命连结,父母会觉得快乐、安心、满足。父母对孩子的照顾多半是在潜意识中由这些感觉决定的,小孩的反应也多半是为了看见父母闪现的光芒。当双方都有这种光芒时,就进入共同创造的爱的状态。

不过,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别人并不是快乐的来源。在爱的状态,虽然快乐是由对方的存在激发的,但双方都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许多人坚信自己的快乐来自别人,只有自己被爱时,才觉得快乐。他们感觉不到自己快乐的能力,却要别人负责。这种依赖环境的人容易用讨好的方式控制别人,以避免自己被别人拒绝,结果失去内在的力量和自主性。这不是爱!在爱中的人会各自成长,因成长而伟大;如果自我缩小,就表示丧失了爱。

两个人彼此相爱时,爱本身就是快乐,爱人的人在伴侣快乐时也觉得快乐。并不是你的爱让伴侣快乐,而是因为双方是各自不同的人,都能成长和主动的发展;只有自己才能使自己快乐。许多人心中怀着儿时被爱的渴望,因为被爱确实是舒服、快乐的事,可是,更深刻的快乐是能爱别人,感受到爱的辽阔和喜悦。

爱的快乐就在爱的过程,我们感受到的热情,比自己引发的热情,更令人快乐。         
     ——拉罗什富科(La Rochefoucauld,1613-1680,法国伦理学家)(12)

爱是认识

当一个人卸下防卫时,就会向自己和对方显露真正的自己。当心墙倒下,双方就能如实看见彼此,在这个过程中,各自会向对方坦露自己。以这种方式了解彼此时,双方就会有越来越亲近、和谐的接触。

坦露自己才能让对方认识你;彼此也在认识对方的过程中,坦露更多的自己。认识(recognize)这个字的语源是拉丁文recognoscere(意为再度知道),当人认识自己的伴侣,就也认识自己,因为人若不认识自己的某部分,就无法认识别人的相同部分。当认识伴侣是一种生命的展现时,就也能感受到自己投入生命的感觉。在认识彼此时,可以在和谐的事物中看见自己的位置,完全领会自己和对方及宇宙的合一。生命会因此发光,看见事件中更深的意义:开启灵性的层面。显现(revelation)在神学的概念就是指生命力(上帝)的展现。当人认识彼此,就会如实地散发生命力。

每一个关系,从最亲近的亲子或伴侣乃至较疏远的同事和朋友,甚至搭公交车遇见的司机,都是灵魂的交织。这种交织的礼物不只是人与人的亲密,也是自身灵魂的显现,更是进入灵魂深处的邀约。
——托马斯.摩尔(Thomas Moore)(14)

爱是脆弱和亲密

学习防卫

小孩发展的过程中,所接受的训练大部分是为安全感和生存做准备。教育和养育都鼓励人自我防卫,包括:教导如何扮演适当的角色、如何获得成就、顺从权威。小孩学习社交礼仪,接受家庭、学校和教堂的道德规范,学会压抑情绪、克服冲动、控制自己和别人。于是建立关系的模式,藉由操纵他人和控制自己,以获得回报。

防卫和角色

人有自我防卫的倾向,以确保自己的生存,这是存活的必要现象。心理和情感上的生存与身体的生存同样重要:失去其一就好像失去全部。每一个人都会运用各种防卫以达到上述目的。特殊的防卫对人格和独特性有极大的影响,所以防卫系统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取的。

可惜这些确保生存的防卫也会阻碍自我的全然表现,全然展现自己的人会受到责备、排斥和遗弃。对小孩而言(或是每一个人的内在小孩),这种排斥会被视为威胁生存,所以学会角色的功能虽然有利于生存,却需要关闭或压抑能量身体,自我被「放入冷藏室,怀着重生的秘密愿望」,以避免他人的评断和排斥。这种人很难对别人或自己诚实,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易受伤。

放下,让自己脆弱

如果想要有个人的成长(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个人终究必须放下防卫,才能体验自发性,感受存在的外在限制和内心世界的丰富,这种情形只发生在放下防卫、使防卫透明化,或将之全然抛弃时,也就是呈现脆弱面的时候。

小孩在一开始是脆弱的,面对生活的威胁和多变,小孩立刻学会必要的防卫和角色,否则就会被视为有缺限或无能,常常被评断为「愚笨」。

天真的人就像小孩一样脆弱,一直保持赤子之心,但多少保有对人和生活的信赖,他们不用防卫,也不是「愚笨」,而是保持开放的心,但仍能好好活下来。他们的生活常常是别人的模范和启示。

爱是提供脆弱

爱就是提供这种脆弱,开放地呈现自我,天真而没有狡滑和控制。这种人能体验最真诚的自我,不需要自我设限的防卫,那是一种清新、开放、喜悦的情感状态。自我是辽阔的,能够体验到最远的界限。这时会出现一种罕见的契机:重新认识自我,全然活在当下,跳脱所有防卫。

由爱掌管时,就没有权力的意志;当权力支配时,就没有爱。爱与权力互为对方的阴影。                        ——荣格(16)

成为脆弱的人

亲密时会渴望彼此分享自我,被对方认识。可是,想被认识,就必须脱去习惯的防卫和角色。进入成年期时,这些防卫已经根深柢固,将之去除是非常困难的事,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当人以脆弱、没有防卫的方式呈现自己时,就是自我坦露,可以与别人有亲密的接触,没有心机、欺骗或操纵,他们的关系是真诚的,他们的爱包含极度的脆弱。在这种处境中,可能会觉得焦虑、不确定,但也是与人同在、自我坦露、可以产生真实接触的处境。

少了脆弱,关系就只是角色和习惯行为,并没有真正认识彼此。许多婚姻和长期伴侣关系就只是两个角色的相处,他们可能不曾表现脆弱、坦露自我。透过脆弱就有个人成长的可能,这种爱让彼此有认识和亲密的机会。

这种爱发生在整合期及之后的阶段。浪漫期和权力争夺期的脆弱极其有限。当脆弱升起,加上对自己和他人的好奇,就更完满地开启整合期。

爱是接纳

接纳

在以角色和义务为主的关系中,双方不够了解彼此,还不足以体验接纳的爱,当双方进入更为好奇、较少防卫的整合期,就能认识角色和物化形象之外的彼此,呈现这个部分时,就能拥抱、接纳原本不认识的部分。好奇、觉察、承认的过程成为关系中一致的主题时,就能越来越了解和接纳自我与对方。接纳自我与对方的过程越来越深入时,就会不断产生新的成长、觉察和接纳。随着关系的成熟,双方就会越来越有人性和个体化。

跳脱权力争夺

在权力争夺期,双方会隐藏在防卫和角色之后,彼此无法认识,所以没有多少机会接纳自己或对方。这时会僵持在指责、内疚和轻视的状态,缺少好奇。在接纳的爱中,就能跳脱对错的限制,接受双方的想法、感受和态度,越来越愿意在彼此坦露中承认这些部分。这个过程能克服指责造成的限制,进入更深的接纳之爱;同时,接纳的过程也能克服自恨,使自我价值感得以成长。
在相互接纳的对话中,伴侣能接受当前的处境,不再抱怨或想要有所不同,可说是「卷起袖子」全然投入关系的目标,不论发生什么事,都会有兴趣。对任何转变都感到好奇和愿意面对,这正是整合期的特征。当关系加深,彼此的接纳之爱和自我接纳(自爱)就会更完满。

爱是分享

好的婚姻是两人都任命对方做自己孤独的守护者。——里尔克(17)

在关系的早期阶段,会以物化彼此防卫,两人都隐藏在防卫和心墙之后,没有真正的对话。进入整合期时,好奇就会大过防卫,坦露多于隐藏。在探索与好奇的氛围中,彼此坦露,脆弱而又坚强。双方都更加个体化、更为自主,但仍能更加亲近彼此,因为接纳彼此的独立。伴侣能彼此开放、表现脆弱,不受期望、指责、内疚或防卫的限制,就能以爱分享感受。

照顾或关怀对方

分享如果期望回报,就不是爱。父母为孩子做事常常是为了控制孩子,要他们听话。这并没有错,不但合理,甚至可能是重要的。这是训练孩子的方式,也是对孩子的照顾。可是,小孩长大后,父母应该以更多的关怀取代这种照顾,才能渐渐脱离「父母」的角色,从人的角度和孩子相处。
避免固着在照顾的角色,内心才能越来越自由,也更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这在主要的亲密关系中特别重要。彼此照顾会把人简化成依赖的对象,扼杀个人的成长,造成停滞、压抑的关系。关心对方则是尊重别人的个体性,父母以这种方式爱孩子时,就能以对方这个人为乐,看见个体化的自我逐渐浮现。主要关系中的伴侣能分享而不依赖时,就会体验到真正的交流。

个体化

以这种方式分享,就会表达更多自我、越来越个体化;双方是独立的,又对彼此敏感。他们不需要为了个体化而疏远,透过相互交融(interdependence,独立自主的人交融在一起)而保持亲近的互动。当分享出问题时(大部分家庭都有这种情形),小孩会为了成为独立的个体而反抗。分享有助于建立界限和自主,照顾和义务则建立心墙和依赖。

任何事只要一经分享就能强化亲密,例如,以负责的态度分享愤怒,不因为自己的愤怒指责别人,表达情绪的界限而没有暴力或控制的威胁感。嫉妒、占有、内疚、责备、期望和怨恨,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分享,促进彼此的亲密感。(见第三章「感受与亲近」)

学习分享

学习分享可以帮助人跳脱既有观点的限制,学习体认伴侣拥有完全不同但令人信服的观点。透过分享,我们能学会真正的倾听,听见对方所听见的;同样地,也能学会新的看法,看见伴侣的观点提供了什么洞见。双方就能从中成长,跳脱儿时自我设限的自恋态度,发展更成熟、同理的反应,敏锐地了解彼此的感受和观点。

我们所做的,不论多么正直,都无法独力完成;所以,爱拯救了我们。
——兰荷德.尼布尔(Reinhold Neibuhr)(18)

爱是共同创造

我所知最引人注目的创作者就是以生活本身为媒介的艺术家……他们表达出难以言传的内容,不需要画笔、铁锤、黏土或吉他。他们既不绘画,也不雕塑,他们的媒介就是生命。只要他们一出现,不论碰触什么,都会为生活增色,他们看却不需要画,可说是活生生的艺术家。
——史东(J. Stone)(19)

共同创造

共同创造时,双方会分享一起投入生活时的觉察与领悟。在这种爱中,两人的生活会与周遭的人产生动态的互动,成为创造的过程,不只产生细腻的艺术作品,也会在生活的所有面向产生创造力(比如「耀眼」的室内装潢或烹饪的品味)。共同创造的证据会展现在工作、家庭生活和休闲活动中。在活动和彼此的互动中呈现非凡的生活质量:新奇、鲜明、活跃,甚至在小事也看得出来。在关系的相互性中,这种人会把生活的每一部分都当成创作。

关系里的灵性小孩

分享爱时,会创造一些新事物,有人称之为「结合力」(bond),有人称之为「灵性小孩」(spirit
child),这些名称都是企图描述某种难以言说的东西。在相互分享、关怀、坦露的脆弱状态中,各人会更彻底地与对方同在,单纯地献出全部自我,没有心机,体验到自我的辽阔和真诚,清新而没有防卫,彼此有默契的同步;有人说好像是一种「灵魂的结合」,就好像界限完全消融,两个独立的人合而为一。

在你们的共处中,要保留许多空间。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黎巴嫩诗人,着有《先知》)(20)

结合与分开

事实上,向爱臣服并没有去除两人之间的界限,而是更清楚地界定界限。当我们体会人与人之间不可能完全融合时,常常会感到椎心刺痛。每个人始终是独立的,但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独特,也更亲密地了解彼此,这是真正的认识。由于如此深知彼此的经验,以至于分隔的界限似乎消失了,合一似乎是可能的。这是两人分享爱所创造的状态的特征。

共同创造的启发性

共同创造的人所做的事和一起做事的方式,会影响其成果和周围的人,别人不但能看见这种爱,更会深受影响,也得到启发,在自己的个体化和分享中产生爱。

所有人类都爱一个充满爱的人。
——埃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21)

爱是永恒

挚爱的人永不逝去

财产很快就被遗忘;人却永不被遗忘。自我所坚持的事物,即使有很高的价值,也会自然消逝;但被爱的人会成为动态关系的一部分,双方藉此转化。彼此拥有的部分如果与爱无关,将会逐渐消失;可是爱中曾有的精髓永不逝去。

这种爱并没有把一方的个性强加在另一方身上,而是像音声相和的两种乐器,当对方出现时,就能呈现原本没有的和声。人不会因为爱的互动而改变,而是唤起自身本性的丰富。发生这种情形时,就不可能将之破坏,因为和声是永恒的。

胜过死亡的爱

所以,当一方死亡时,爱并没有停止。其实爱的强度常常因为身体的毁灭而增加。有一位朋友的儿子因为车祸骤然过世,我们问这位朋友:「你现在是否与失去身体的他更加亲近?」她先是被我们的问题吓了一跳,可是,几天后,她说这个观点对她有很大的帮助,使她了解自己与儿子的连结并不在于身体的存在,或是期待他重返人世;她发现自己对儿子的爱是永恒的。

爱的和谐

基本的生活共鸣和时空无关。人越发真诚时,就会连结到宇宙的共鸣,也连结到所有生命(见第一章「共鸣」)。所以,人的本质是永恒(不受时间限制)和无限的(不受空间限制);我们同时又是独特、有限的个体。这是人在深处的灵性本质:每个人都参与永恒和无限。

宇宙之爱

在「自我与连结」图中(见第一章「共振」),宇宙的共通能量可以被称为「上帝」(也可以称为道、宇宙能量或宇宙之爱)。个人以独特的生命出现,从宇宙的能量之源散发而出。每个人在时空中都是分离、独特的,但必死之躯是永恒过程的展现。当人碰触到自己的真实本质(透过自我怜惜、呼吸、与他人对话),就会和宇宙之爱的状态和谐共鸣,他们在其中都是永远相关的。「爱是永恒」就是承认一切都是合一的。

这是爱的超个人层面。当伴侣发现更多的自己和彼此,就会在欣赏双方的独特性与完整性中转化,这不是超脱身体、不认同俗世生命的超越。在相爱关系中对话是一种严酷的考验,但能使每个人的本质都被转化,这种爱的状态是和宇宙能量的重新结合。体验深刻的亲近,并不只是和自己与对方亲近,而是和所有生命亲近。他们透过彼此的碰触,与万物和谐地重新结合。

超越时空的连结

当人向自己与伴侣更彻底敞开时,就开始瞥见更深的层面,看见人与人其实是连结的,不受时空限制,所以爱是永恒和无限的。永恒之爱的经验会揭示自己和整个宇宙连结的真相。人与生活共鸣时,就能跳脱使人分隔的社会角色:肤色、种族、教义和社会阶级;在重新合一时,就发现自己和生命本身是合一的,重新连结到和谐的宇宙共鸣(上帝)。

如果能在一粒沙中找到全世界,就也能在生活的一小点中找到灵魂本身,命运在此交会,心与心在此交织。
——托马斯.摩尔(22)

全然活在相爱关系中的人

在成熟的关系中,会经历本章谈到的爱的诸多面向。在彼此的对话与欣赏中,关系持续发展、永不止息,正如下面这首诗所描绘的:

感谢一位朋友

你先是用我觉得陌生的方式爱我
就好像羽翼未丰的小鸟对气流感到陌生,
给我支持却不要求我拍动双翼。
当我信赖你,
当我不由自主以全人信赖你,
你以信赖接纳我的信赖。
你接纳我的爱和我的依赖
对你信赖的人充满信心。
你教我看你的前面,看见你所看见的,
听见你听到的声音,赞扬你所赞扬的声音,
那是你的声音,还有我的声音。
我飞入完美之爱的灵魂之流
永远品尝生命树的果实
因为你爱我却不占有我,
因为你没有努力说服我,
因为你属于我所属于的生命
你认识祂,也让我认识祂。
现在,我心中的感谢
可以放在金杯中
给你吗?
这只是:你所付出又付出的,
我也付出,而且永远付出。
因为它与你同在,也必与我同在。
所知道的一切,而且是欢乐的知道,
就是真正朋友的价值。
——西奥多.布莱克(Theodore Black)(23)


分享到: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Archiver|成都蓝天心理咨询所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技术支持:成都网站建设

Powered by Discuz! X2

Copyright since 2006, 成都市金牛区蓝色天空心理咨询工作室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