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心理咨询 发表于 2013-9-25 16:41:11

徐钧自体心理学第三阶段课程现场部分实录(张宜宏)

本帖最后由 熊玲心理咨询 于 2013-9-25 17:41 编辑

(遵循伦理原则,涉及案例讨论和督导部分的内容均已省去。)到场学员有一大半之前都参加过徐钧老师的自体课程,之前未参加过自体课程的,也曾接受过其它机构主办的丛中、苏晓波、雷正则等老师的精神分析课程。主办方工作人员傅鑫作为课程主持人对徐钧老师和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尤其是徐老师,开课的前一天从上海乘坐了8个多小时的飞机才到达广州,实为难能可贵。傅鑫向大家隆重介绍徐老师的时候,误将“幢”(zhuang)念成了“燑”(dong),众人捧腹。在一片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课程拉开了序幕。徐老师首先总结了前两阶段的课程内容。第一阶段里,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是自体(Self),类似于我们说的“自己”。广东话说“自己”怎么说?众人回复:zigei!我今天早上吃肠粉时就有一个自体的障碍,酱油砰的一下喷到我身上,喷到身上有什么感觉?要带着痕迹去讲课,自体立即虚弱了,不好的自体的感觉。自体的感觉一下子虚弱下去,这种感觉叫自体的虚弱感。科胡特重视关于主体的体验性感觉,按科胡特的说法,和自恋有关,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自我胜任感,或者自我充实感,自我胜任感,自我价值感,以主体为核心,有点象存在主义。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自体客体,和自体有关。自体客体经验是另一个人理解你时你自己所感受到的那种被人理解的、自己和别人融合在一起的情感经验,那个人的情感完全渗透到了你的精神世界。学员庾少毅提问:会不会自体客体经验不仅仅是跟人在一起的经验?徐钧:会的。特别是音乐,文学作品。没有被人理解的东西,瞬间被小说作者一下子描述出来,出现共鸣,通了,这种感觉也叫自体客体经验。学员乐子提问:是不是只要共鸣就叫自体客体经验?徐钧:大部分共鸣的感受都带有自体客体经验。在临床中自体客体经验有三个面向的表现:1.       夸大自体表现,来访者表现一些需要你回应的层面。表现很好,需要你对他自体感的回应。我是好的,有关我的是不错的,你要回应我。相关的是镜映移情,镜像化移情。有助于来访者自体感的建立。形象说法:来访者站在高处,让你仰望。2.       理想化面向,很微妙,如说“我知道你的咨询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这个房间很好”。对于理想化,要去尝试理解,并不是去拒绝理想化,也不是去认同理想化。比如来访者认为你的咨询在国内是数一数二的,如果认同理想化,以为自己真的数一数二,这就叫共谋。就象抬轿子,到最后下不了台。如果拒绝理想化,咨询师的回应会让来访者产生羞耻感,比如咨询师说“我不是这样”,这时来访者就退缩了。咨询师要理解理想化是有关来访者自体的感觉,来访者潜意识里感觉你是最好的,因为我好,所以你好,因为我跟你这样优秀的人在一起,所以我也是好的。在临床中我们要试图去理解来访者的理想化,而不是将注意拉回到自身,如果将注意拉回自身,就不是以来访者的主体为主体,而是跑到自己身上了。要去了解来访者的主体在哪里。比如来访者赞美你的衣着时,你可以说:“你好像也希望有这样一个打扮或这样一件衣服”。当你能够这样回应来访者,就不是把注意只放在自己身上。去理解来访者的愿望,而不是去拒绝。形象说法:来访者把你放在高处,仰望你。3.       密友面向,和另我自体相关的密友移情。如跟咨询师做一样的动作,穿一模一样的衣服,模仿咨询师的咳嗽等。形象说法:来访者和你站在同等的位置。这3种面向的核心在自体的感受。自体心理学里还有一个重要内容是恰好的挫折。何谓恰好的挫折?比如来访者有移情时,你没有理解他的移情。来访者感觉到不舒服,自体一下子断裂,就产生恰好的挫折,所谓的断裂,需要修复。只要挫折不是创伤性的,治疗师就有机会去理解来访者的什么地方没有被理解到,然后去修复,在治疗中重新建立好的关系,就有机会重新建立一个比较好的自体。以上是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内容。我们上次讲的内容涉及到主体间性,也就是交互性,史托楼罗(Stolorow)发展出来的。第一点,回应是共情性的,沉浸在来访者的体验中。第二点,回应没有统一模式。很难用一个理论去套每一个人。尝试理解来访者的时候,还要去倾听来访者对你的回应。保持倾听。倾听就是,你对来访者的回应是不是来访者接受到了,有可能你自我感觉很好,你认为是共情到他了,但实际上他感觉不到,那就说明你没有回应到他所需要的点上面,你们的这种互动是没有到自体客体的那种层面的。有可能你是在较高的工作层面,而来访者是在较低的工作层面。也有可能来访者在较高的工作层面,而你在较低的工作层面。比如有个来访者给他太太写了一封信,用了3年时间,好不容易才把这封信写出来,你在这个点上去回应,他的夸大自体就被确立了。如果一开始不知道这些信息,你就无法去回应。回应有一个试错的过程。一定要去倾听来访者回应了你什么。回应self呈现出来的东西。史托楼罗把科胡特的东西做得更细,互动中两人是快速的互动,微观的动态性互动。发生错误没有问题,最主要的是要开放地去倾听来访者对你的回应。第三点是内外一致的问题,咨询师和来访者都是主体。一些咨询师会把对来访者的共情理解为对来访者的讨好,这时来访者的所有行为都被包容,就容易出现恶性退化,比如来访者希望咨询师24小时都回应他,或者他希望自己做了错误的事情咨询师也能镜映他。他需要你时时刻刻共情,希望你的工作方式是你做不到的工作方式,他需要你拥抱他。这时候你到底是做还是不做。比如你并不想抱这个来访者,是抱还是不抱呢?这时候主体间性也强调咨询师的主体性,咨询师不需要超越自己的价值去适应来访者。只有咨询师的主体健康地出现,开放地共情,可以和来访者坦诚共享,对自己的体验清晰,来访者的主体才能发展。这时候的自我暴露是咨询师自身的主体性呈现在两人的互动当中,不是压垮来访者。罗杰斯说了,共情是最重要的技术。不能共情的时候,要无条件关注。不能无条件关注时,要真诚,内外一致。我们这期讲的诠释是精神分析的核心内容。什么是诠释,怎么理解诠释会产生作用,有怎样的诠释,诠释如何与其它技术混合一起使用,哪些时候用哪些时候不用。精神分析的第一波,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第二波,安娜弗洛伊德和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费尔贝恩、克莱因等人的客体关系。第三波,关系精神分析,主体间性。第四波,波士顿小组。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徐钧自体心理学第三阶段课程现场部分实录(张宜宏)